牛宏偉,曹文凱,湯 磊
(泰安市水利和漁業局,山東 泰安 271026)
泰安市位于山東省中部,總面積7 762 km2,其中耕地面積31.7萬hm2?!笆昃藕怠钡淖匀粻顩r,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自2009年國家啟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以來,泰安市先后有肥城市、岱岳區、寧陽縣、東平縣、新泰市被確定為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
以此為契機,泰安市市委、市政府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作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舉措,按照“系統化規劃、規?;七M、高標準建設、新技術支撐、文明式發展,用水戶參與”的建設思路,抓質量,促進度,重管理,上水平,切實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成為外形美觀、設施完善、效益突出的精品示范工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
其中,肥城市2009年度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共完成投資3 628.03萬元,完成打井105眼,埋設管道362.5 km,建蓄水池 45座,發展管灌 3 066 hm2,微灌66 hm2,建土壤墑情監測站3個。省廳組織驗收被評為優秀等次。
2010年度肥城市、岱岳區、寧陽縣、東平縣4個重點縣共完成投資11 918.13萬元,完成了3處中型灌區末級渠系和田間工程建設與改造工程,渠道防滲襯砌351.18 km,新建渠系建筑物1 345座,受益面積達7 066 hm2;建成高效節水灌溉工程6處,發展低壓管灌3 566 hm2,微噴灌600 hm2;建成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處,新建集雨池3個、水窖80個,發展微灌10 hm2;建土壤墑情監測站3處。5月份,順利通過了省財政廳、水利廳組織的績效考評和竣工驗收。
市政府成立了以分管市長為組長的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領導小組,多次召開專題會、現場會、調度會進行動員部署和督導檢查。各重點縣也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掛帥的領導小組,細化分工,落實部門責任。
縣(市、區)、鄉鎮逐一簽訂了項目建設責任書,把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市、縣兩級水利技術人員經常深入工程一線,抓建設,督質量,促進度,形成上下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堅持“扶持資金確保用好、市縣財政足額配套、涉水項目整合到位、受益群眾積極參與”的原則,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市、縣兩級財政把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配套資金納入財政預算。市級財政按照省以上投入的20%配套,兩年共落實配套資金1 560萬元,縣級財政落實配套資金2 780萬元。不足資金,采取“一事一議”,發動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工程建設,群眾集資、投勞折資2 820萬元。同時,大力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共整合基本農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庫區移民、中低產田改造等資金7 437萬元,形成推進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的強大合力。
以基建工程的建設程序和要求來實施小農水重點縣項目,大力推行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項目公示制。建立了“政府監管、社會監理、群眾監督”三級質量監控體系。
在項目區每個村設立公示牌,在顯著位置安放標志牌,將建設內容、資金投入、完工時間、監督電話等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落實監理責任,現場監理工程師常住工地跟班作業,對設備材料及工程質量跟蹤檢測,發現問題及時糾正。發揮群眾監督作用,項目區受益村推選人大代表或老黨員為本村項目建設的群眾監督員,每天在施工現場提出合理化建議,調處各類矛盾,開展工程質量監督,確保了工程質量。
圍繞“看得見、摸得著,有指標、能考核”的原則,強化績效管理,實現了項目有看點,工程有效益,群眾得實惠的目標。各重點縣突出特色抓典型,建設了一大批噴微灌、山丘區集雨節灌、末級渠系改造等精品工程,建成了一大批無機房射頻卡控制灌溉、蔬菜噴灌、果樹微噴、風力揚水、無線測水量水、土壤墑情監測等農田水利新技術示范工程。
岱岳區黃前鎮針對山丘區實際,利用水庫、塘壩、大口井,多水源串聯,集中連片治理,發展果樹微灌533 hm2,實現高效農業節水灌溉。肥城市儀陽鎮立足青石山實際,建設集雨蓄水池3個、水窖80個,發展果樹微噴13多公頃,有效攔蓄雨水資源,使66多公頃山區作物得到有效灌溉,徹底改變了過去靠天吃飯的局面,為山區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該市的老城辦事處羅窯村、潮泉鎮白窯村,結合藍莓、金銀花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大的實際,發展固定式、半固定式噴灌示范片13多公頃,果樹帶噴6.7 hm2,既滿足了作物需水,又以不產生地面徑流的優點切斷了病蟲害的傳播途徑,實現作物高產優質高效。
寧陽縣實施東引汶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在蔣集鎮建設2 000 hm2自流灌區,安裝無線測水量水設施,建立土壤墑情監測系統,實現全渠道水情自動測報,灌區需水、用水、水量計算和水量調配自動監測,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實現了質的飛躍。
東平縣二十里鋪引湖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共清理渠道121 km、襯砌渠道116 km,建設橋涵建筑物650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積3 733 hm2。新修的工程干支斗農梯級配套,將水直接送到田間地頭,既擴大了灌溉面積,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和保證率。
各地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全面推廣“三位一體”的建管模式。即在工程建設的同時,同步推進農業用水終端水價改革和農民用水協會規范化建設,切實將工程管理權和管護責任落實到用水戶,解決了長期以來工程有人建、無人管的問題,保證了工程持續運行。
水利、物價部門制定出臺了灌溉水價管理辦法、農田灌溉用水指標,積極探索“協會管理、公眾參與,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以表計量、按方收費,刷卡取水、經濟調控”8個方面的運行管理機制,使項目區農田灌溉工程基本實現“新水新價”和“供水商品化”。由于水價確定科學合理,水費征收有根有據,既滿足了群眾用水要求,又節約了灌溉用水,降低了灌溉費用,確保了工程長期高效運行。
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各級財政大幅度增加投入,集中連片治理,解決了多年來群眾想干但無力實施的問題。
4個重點縣2年省以上財政投入8400萬元,市縣財政投入4 340萬元,新打維修機電井523眼,建引水堰閘16處,雨水集蓄128處,防滲渠351 km,發展渠道防滲灌溉 5 733 hm2、管灌 6 633 hm2、噴微灌 673 hm2,使一大批農田水利設施得到了更新、修復和改造,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現狀明顯改善。
通過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項目區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灌排工程體系,基本實現 “旱能灌、澇能排”,增強了抗災減災能力,增加了糧食產量,增產效益十分明顯。
肥城市老城辦事處項目區面積467 hm2,過去雖有不少機井,但由于沒有配套灌溉系統,灌溉效率低,有效灌溉面積只有76.7 hm2,農民群眾只能望井興嘆。項目實施后,鋪設管道49 km,項目區全部實現了管道輸水灌溉,小麥及時澆了越冬水和返青水,雖遇旱年卻無旱象,麥苗長勢良好。岱岳區夏張鎮通過實施勝利水庫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工程,從勝利水庫調水至夏張鎮史家莊、賈家崗、趙家店村一帶,解決了鎮東南片約1 333 hm2“干巴片”的農田灌溉難題,“望天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
通過2年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全市年新增供水能力2 100萬m3,恢復和新增灌溉面積8 733 hm2,改善灌溉面積4 306 hm2,新增和改善排澇面積6 933 hm2,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11%,年新增糧食生產能力2 142萬kg,年新增經濟作物產值3 860萬元。
通過實施重點縣建設,改善了灌排條件,促進了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增加了群眾收入。同時,由于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節約了用水,減少了費用,降低了生產成本,廣大農民得到一定的實惠。
岱岳區黃前鎮、肥城市石橫鎮等山丘區鄉鎮由于灌溉水源有了保證,項目區群眾紛紛改種收益更高的核桃等經濟作物,人均增收600元。
肥城市王莊、桃園通過大面積應用智能控制高效節水灌溉技術,作物得到了及時有效灌溉,土豆、白菜等經濟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大幅提高;過去幾個司機手可管理6.6 hm2農田,現在1個人就能管理幾十公頃,不但管理費用大大降低,還減少了機房占地,增加了耕地面積,使“兩菜一糧”的種植規模進一步擴大,極大提高了農民大搞種植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寧陽縣東引汶末級渠系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讓農民澆地省時省力還省錢,提高用水率20%以上,每畝次灌溉成本由原來的20元減到現在的6元。東平縣二十里鋪灌區通過實施末級渠系節水改造,灌溉成本由原來的每畝次60~70元降到35元左右。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帶動了縣域內水利設施的提高和改善,對發展現代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村勞動生產率及農民素質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的影響作用。項目區內基本普及節水灌溉,降低了灌水定額,減少了深層滲漏,不僅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還減少了對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此外,由于節約用水,維持了地下水的采補平衡,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地表水回灌補源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可能性。
泰安市高度重視前期工作,以縣級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為依托,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泰安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等有資質的勘測設計部門編制了3年建設方案,對3年實施項目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做到了干支斗農渠兼顧,大中小工程統籌,旱與澇、蓄與泄、灌與排、工程主體與配套設施、水利規劃與農業結構調整規劃等相協調。
年度實施計劃下達后,對1~10萬m3的塘壩、裝機20~1 000 kW的小型灌排泵站、末級渠系改造和高效節水項目,都按照省水利廳編制的《山東省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技術手冊》的要求進行單項工程設計,提高了工程建設標準。
泰安市堅持連片建設、整體推進,小農水重點縣項目與基本農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庫區移民扶持等項目統一規劃,分別實施,做到了建一片成一片,長期發揮效益一片。
寧陽縣小農水重點縣與農業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有機結合,面積最大項目區涉及5個鄉鎮,治理規模達到1.17萬hm2。肥城市王莊、桃園項目區治理規模達到了3 333 hm2。
堅持群眾全過程參與,在規劃過程中聽取群眾對工程建設的需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讓群眾參與工程建設和監督,工程建成后由群眾負責工程的管護。真正讓群眾成為“政策的明白者、項目的建設者、工程的受益者”。
在項目區、項目村設立公示牌,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對小農水重點縣建設過程進行宣傳報導,調動群眾及社會各界參與重點縣建設的積極性。在所有的項目區建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共建立農民用水協會18個,將工程產權或使用權明確歸農民用水戶協會所有,運行管理由協會負責。以農民用水協會管護為主、基層水利服務組織指導為輔的農田水利工程建后管護機制初步形成。
通過2年的建設,小型農田水利重點項目在提高縣域內農田水利建管水平方面效果明顯,小農水發揮了大作用,得到了項目區群眾的歡迎和擁護。建議在繼續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范圍的基礎上,3年建設任務結束后,對建設任務完成好、群眾參與積極性高、實施效果明顯的縣(市、區)繼續加大投入,在對3年治理成果鞏固提高的基礎上,擴大治理范圍和規模,實現農田水利設施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