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晴 肖平凡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居住社區的環境景觀設計更多的傾向于吸引視線,而社區環境中最基本的行走與休憩功能卻在商業運作中屢屢被忽視。如果在居住區戶外環境中建立良好的行走與休憩體系,能夠提高居住區外環境的實用性,進而創造一種宜人而有生機、活力的居住氛圍。環境行為學將幫助我們分析人們在基本的行走與休憩活動時的心理及行為模式,從而為建設更具人性化的居住社區提供理論指導。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人—環境關系的研究在 20世紀60年代得到了發展,并開始從心理的角度進行探索。環境—行為學(Environment-Behavior Study,簡稱 EBS)引進了人類認知世界的內心模式,從中分析人類與環境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從而提高環境的可識別性,以及自身的秩序性。與環境、行為和設計有關的領域有多種名稱,如環境心理學、環境社會學、建筑心理學、行為建筑學、環境設計研究等。人和環境交互作用引起的心理活動,其外在表現和空間狀態的推移,我們稱之為環境行為。有的學者對“環境—行為學”的解釋為:探索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領域,它既是心理學、行為學的分支學科,也是環境設計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04年,中國環境行為學會第六次國際研討會就如何營造舒適的人居環境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討論主題為:“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由此延伸出“住宅與社區環境”會議專題;2006年,中國環境行為學會第七次國際研討會討論了“住宅和社區質量”專題;2010年,第九屆中國環境行為學會國際研討會同樣研討了“社區和住宅”專題。“天地萬物,一人之身,次之謂大同”(呂氏春秋?有始)。在我們中國傳統中,自古以來都強調天人合一,其實就是一種樸素的人與環境和諧共融的思想。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之一,而人是建筑的居住者。居住小區環境是社區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居住的舒適感是社區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
在居住社區中,建筑空間形態構成中符合行為活動規律的研究,為尋找環境空間行為適應性機制的表達提供了途徑。空間行為的研究就是通過現象研究人使用空間的手段。空間行為反映了人使用空間時的心理需要。
心理學家 R?Sommer最早于 1969年提出“個人空間”的概念。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即我們每個人都被一個看不見的“個人空間氣泡”所包圍,這個“氣泡”隨身體移動而移動,它不是人們的共享空間,而是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間范圍。一般來說,個人空間前部較大,后部較小,兩側最小,即從側面更容易靠近他人。
就如一個美國人和一個阿拉伯人交談時,美國人總是后退盡量保持他和阿拉伯人的距離,而阿拉伯人總是企圖靠近美國人,這說明由于某種原因,美國人和阿拉伯人對于“個人空間”感受的尺度是不同的,他們都是在調整雙方認為更舒適的交談距離。影響個人空間大小的因素包括:個人因素、人際因素、情境因素。
應用“個人空間”原理就可以解釋公共場所中人們的就坐習慣。通常沙發長度足以容納 3人~4人,但坐在上面者卻很少超過 2人。一條 3.6m長的條凳可以供幾人就坐,理論上,0.55m/人即可,則可供 6個人就坐。但是,實際上可能是 2人或者 3人的機會較多,最多 4人。這就是條凳座位的“邊—中—邊”模式。但是,如果在長椅上分隔座位,那么長椅的利用率就高多了。這就是為什么互不相識的人在候車廳里更喜歡一個挨一個地坐在單人靠背椅中,而不喜歡一個挨一個坐在長板凳上。同樣,人們在公共場所中總愛選擇角落的座位;不僅喜歡長凳的兩端,也喜歡那些墻、階梯、欄桿、水池邊沿和花臺的轉角處。
愛德華?霍爾在《隱匿的尺度》一書中提出了 4種人際距離。親密距離(intimate distance):0 cm~45 cm,用于格斗、親熱、擁抱等行為,一般不用于公共場合。個人距離(personal distance):45 cm~120 cm,與個人空間的范圍基本一致,一般用于親屬、師生、密友之間。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1.2m~3.6m,這是大多數商業活動和社交活動中所慣用的距離。公共距離(public distance):3.6m~7.6m,此距離發生于正式的演講、演出和各種正規禮儀場合之中。
由以上劃分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用于交談的設施應符合個人距離的遠距至社交距離的近距的要求(0.75m~2.1m)。公共距離可作為“冷靜旁觀”時的最小間隙,不少人,特別是老人和婦女,偏愛從這一距離旁觀他人的活動。
人類的行為是復雜的,居住小區中人的活動也一樣,在小區室外環境中一切活動的展開都是以步行和坐下休憩這兩種基本的行為為基礎的。所以,要研究怎樣的小區環境才適合居民的活動,應該從研究最簡單的步行道路和休憩座椅入手。
1)步行空間:為了使步行者不產生阻礙感,步行路線應當寬窄適宜、簡捷通暢、漫步其中不必費神。昆明銀海森林小區,給居民造成的最大的不便之處就是步行道路整體過于窄小,某些小徑甚至像迷宮令人難以辨清方向。2)路面:步行者對路面的鋪裝材料和紋飾最為敏感。過于光滑的或過于凹凸不平的路面都是不宜采用的。居住區的小孩、老年人需要安全的步行路面。
1)方型座椅:適合單個或 2個 ~4個(取決于尺寸)的不愿交際者,由于是相背而坐,故能夠排除他人的打擾。2)條型座椅:適合不善交際的孤獨者,使其能夠觀看前方的活動,只能扭過身來進行交談;兩人雖然能面對面,但產生膝蓋相碰;對一群交談者不利,站立者常常阻礙交通。3)單凹型座椅:凹角適合兩人交談,不致產生膝蓋相碰;對坐在外邊者稍感不便,但也適合于四人交往;對小群交談者來說,雖然有幾個人仍得站著,但是更為合適,因為凹角不會阻礙交通。4)多凹型座椅:最佳形式,能滿足各種需要。5)圓型座椅:適合不善交際的單獨者,弧型座位使其與旁人相互斜坐,自然地排除了他人的干擾,尤其是當選擇中間相隔一段距離相背而坐時,更是有助于他人“隔離”能夠進行兩人交談,但得轉過身來,比起條型座更不舒服,更不利三人交談,因為交談時,有人得翹著屁股(半徑越小,問題越大),同條型座一樣也不利于一群人交往。6)弧型座椅:注意弧型座凹凸兩邊的使用功能,凸邊(同圓型座邊)適合不愿交際的單獨者,但不利于多人交往。凹邊便于扭轉身來交談,雙邊座位能滿足各種朝向需要,背向而坐(如同單方座或圓型座),“隔離”功能更強。
環境空間目標設計以行為為出發點,按照環境—心理—行為相左右,形成適宜的空間模式。我們通過建立環境空間目標體系,從而創造適宜的社區人居環境,其中有幾個方面要注意:1)安全:社區環境要營造一種安全溫馨的空間環境,從而使居民有一種生活在家中的感覺;避免使用過于光滑或過于凹凸不平的步行路面材質;避免把座椅的地點設置在引人矚目的位置,為步行和休憩中的人們營造安全感與放松感。2)選擇與多樣性:滿足居民根據自身需要與意愿進行選擇的可能。居民在這個大的空間里可以交流,可以沉思,可以晨練,可以閑庭信步,可以購物……3)需要滿足因素:與外部世界最大限度的接觸;以最省力、最省時間、最省花費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私密性與領域性;人與其生活體系中各種要素之間有最佳的聯系。上述幾個方面取得最佳綜合、最佳平衡。
[1] 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 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3] 顧朝林.城市社會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4] 馬鐵丁.環境心理學與心理環境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6.
[5] 常懷生.建筑環境心理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6] 王加徽.行為科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
[7] [丹]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8] 鄭璐佳.人?行為?環境——關于人的“舒適性”思考[D].碩士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