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靜怡
伊川縣人民醫院創建于 1964年,是伊川縣集醫療急救、教學科研及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二級甲等”綜合醫院。占地 20畝,開放床位 318張。隨著醫院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周圍區域人口的增加,現在的醫療場地和設施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必須擴大規模。2008年前兩個月住院病人 2 780人次,比 2007年同期(2 051人次)增長 35.54%,住院病人最多達 4 260人。目前,醫院病房樓已大大不能滿足現有病人的就醫要求,也制約了醫療新技術、新項目的開展。由于原醫院工作區占地面積小,建筑密度大,流程通道和路徑不便捷,綠化面積小,無停車場,根據醫院總體規劃,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決定建設高層綜合病房樓一棟。
新建病房樓地下 1層,地上 16層,總建筑面積約 37 790.81m2,病床約 908床。位于醫院東北角,東西朝向;充分利用現有建設條件,分兩期建設,一期工程需拆除現有的制劑室,平移直線加速器室后建設,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結束投入使用后拆除原有病房樓后建設。
新建病房樓的各層平面功能:
地下 1層設置地下設備用房和車庫;1層設有中心消毒供應室,藥房;2層設有手術輔助用房、血庫和辦公用房;3層設有手術部及輔助用房;4層設有手術部設備層;5層設有產房、婦產科病房;6層 ~12層為病房。
病房樓基本以矩形為構建主體。1層中心消毒供應室為全院中心消毒供應室。不僅供病房、手術室使用,還將供門診等部門使用。在實際的使用中,院方原有及打算新增的清洗消毒滅菌設備均為先進的雙開門設備,因此,在設計中利用這些先進的雙開門清洗消毒滅菌設備自然的將供應室分割成污染、清潔、無菌三個區域;工作人員的辦公、休息區域與工作作業區域均由二次衛生通過區域(緩沖間)嚴格的分隔開,這樣就形成了嚴密的單向交通流線,即污物流線、一次性物品及敷料流線、工作人員流線。這三條流線相互不交叉,有效的避免了醫源性感染。
手術室布置在三樓,根據場地的實際情況,一期項目建成后,拆除現有的手術室,才能進行二期建設。所以院方要求一期手術室的數量不能少于現有手術室的數量(7個手術室),待二期建成后手術室的總數量為 14個。在設計中,考慮到一期使用功能的完善,將手術部醫護工作人員的辦公、休息及洗浴區設置在二樓,工作人員通過內部使用樓梯到達三樓的手術區。整個手術室采用的是污物回收廊的布置方式,即國內常用的三走道布置形式。二期設正負壓切換手術室一間,于換床處設前室(緩沖間),用于急診和有菌手術使用,以利于患者在換床處分流,避免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術后的污物由外圍走廊經過收集分類,由北側污物梯運走。
分娩部主要由工作人員辦公、休息、工作作業區,待產,分娩,無菌物品存放四部分組成。布置方式同手術部相同,采用污物回收廊的方式嚴格的做到醫患分流,潔污分流,避免患者交叉感染。
標準病房采用雙走道條形護理單元的布置方式,每層設兩個護理單元(含二期),開放式的護士站設在每層每個護理單元的出入口處,這樣既可以防止不同病區的患者交叉感染,又方便值班護士觀察病區內病人活動的情況。病房分布在東西兩側,西側面向院內中心綠地的房間主要為 3.6m×7.2m的三床病室,東側布置少數 3.6m×6.3m的兩床病室,中間為醫生辦公室及輔助用房,便于醫生與患者的溝通與交流。東西兩側外墻外窗采用折線形,在避免西曬的同時爭取南向最大的采光。另外寬敞的走廊,護理單元入口處寬闊的大廳及 3.9m加大的層高,都為患者營造一個陽光充沛,安靜舒適,清新優美的內外住院環境,以利于患者的康復。
通過實際工程案例,介紹了醫院綜合病房樓的平面功能布置,交通流線及注意要點。
[1] JBJ 49-88,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S].
[2] 建標 110-2008,綜合醫院建設標準[S].
[3] 醫院建筑與設備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 現代醫院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5] 孫 瑾,閆玲玲,王 娟.四○一醫院病房綜合樓建筑方案設計[J].山西建筑,2009,35(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