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霞
一個項目要想提高收益率,經常提出的方法是從項目一開始要開源節流。而“開源”即是從外部的資金來源入手,一般從變更、索賠、補差三方面入手。不同的行業、不同的業主、不同的造價管理模式有著不同的報批程序、不同的格式、要求及內容,所以一般項目部在工程后期都人員散離,不再下手開展增效工作。其實,工程后期是增效的黃金時期,必須抓住脈絡,尋找突破口增加該項目的收益水平。
合同是界定甲乙雙方經濟關系的法律文件,對雙方都具有強制性的約束力。分析研究合同的目的是,找出合同中我方的風險,有效采取對策規避風險。找出合同中甲方的責任和義務,對照其履約程度,為索賠找依據。合同中通用條款、專用條款、附加協議書包括招標文件及補遺書都是合同內容,加起來厚厚的一大本,其中有哪些是關鍵的內容,是要我們合同預算人員重點閱讀和分析理清的。
1)分析變更的方向。比如,如果合同是總價包干合同,即所謂的閉口合同,基本方向就是減量優化降成本。如果是工程量清單計價,則想辦法計量數量不減量,實際施工數量減量。比如有的涵洞按橫延米、橋按延長米或孔、隧道分級按延長米,都應該朝減量方向想辦法。在鐵路上,一般二類變更、施工圖量差、地材價差是包干的,但一類變更是概算外的,不存在包干問題,如有可能報一類,則盡可能把二類變更合并或做大,按一類報變更。如果不是總價包干合同,那就要想方設法把規模做大,把數量做大,把施工方案做大。
2)查找業主違約責任,為變更和索賠找依據。我們首先要明確合同內規定由業主承擔的責任,履行的條件、范圍、內容發生了變化都可以作為變更或索賠的依據,像很多項目規定業主負責制梁場、棄碴場、取土場等,如果規模、距離與投標約定不符都可以索賠。
3)分析合同規定的計量規則,提高變更工作的技巧性。比如涵洞按橫延米計價,有的1 m~2 m一個價、3 m~4 m一個價,策略就是把4 m涵洞往3 m變,收入不變成本降;或把2 m涵洞往3 m變,收入增大,變更方向不能搞反了。按橫延米指標計價的涵洞,或是按頂面平方米計價的框架橋,基底處理的數量要從優化數量做文章,因為收入是不增加,成本要盡量減少。還有軟基處理,往往數量較大,如果同類型的樁,在報價時不分樁徑大小,計算出一個平均指標價來作為計價依據,那就要想辦法把大直徑的變小,當然前提是質量有保證。
變更創效工作,重點是關鍵時機的把握,錯過了就很難彌補,必須抓住關鍵時機,爭取把工作做在前面。從選標段、分概算、出設計圖、施工過程、竣工結算等各個階段都存在創效機會。凡事所謂的預則立、不預則廢,對創效工作整體要有規劃,各時期要作什么工作有明確的目標,也就是要踏準節奏,針對各不同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按步驟實施。
中標后抓緊分析報價、合同,在設計院出施工圖之前,盈利項目加量、加虛量,總價包干的還要考慮優化減量,尤其是虧損項目變更取掉,同時還要考慮施工過程的方便,比如梁形坡比一致節約模板等技術問題。施工階段要結合實際,把原來變更藍圖加進的數量優化掉,比如隧道由軟變硬,棧橋改圍堰,鋼圍堰改土圍堰,鋼圍堰改鋼吊箱等。
衡量變更工作的好壞,不能簡單的按照變更增加規模的多少來考核。如果虧損的分項工程,增加數量越多,虧損越大,這樣的變更做了不如不做,關鍵是要分析變更產生的凈收益是增還是減,在這方面我們過去已經有了很多的經驗與教訓了。比如某公司在秦沈客運專線六股河特大橋的變更,當時為了把混凝土數量做大,把原設計的鉆孔樁改為沉井,增加了上萬方混凝土,但是帶來的問題是:1)施工難度增加,沉井不易沉下去,工期拖得比鉆孔樁施工要長,為趕工期購長臂挖機增加成本;2)為趕工期造成冬季混凝土施工,每個沉井罩個保溫棚,炒砂子保溫費工費時。這就是個不成功變更的典型。
現在工程價款的確定普遍采用工程量清單的方式,所以變更也要基于工程量清單進行,對于工程造價影響大的分項工程或單位工程,比如某一類軟基處理的分項工程,或是某座大橋這樣的單位工程,工程量大,對盈虧的影響也大,通過對成本的分析,有盈利的就要變更增加數量,沒盈利甚至虧損的就要盡可能優化減量或干脆變更取消另出設計。
深入研究設計圖紙、概算資料等,通過尋找原設計可能存在的缺陷,有理有據做設計院的工作,優化原設計結構和施工方案,讓設計院按我方意圖改變設計,從而改變原有項目和單價。這項工作可以說對成本影響最大,但卻也是最難考核的。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舉出如下例子來說明這點:
1)隧道施工過程嚴控成本。通過提高光爆效果,控制圍巖預留沉降量:a.有效控制開挖超挖數量;b.有效控制襯砌超設計數量。我們測算,按減少預留沉降量1 cm計,總長2 000 m隧道,平均周長約37 m,則可減少開挖出碴740 m3,減少襯砌混凝土740 m3,降低成本50萬元。施工中我們傳統的預留沉降量是10 cm,如果圍巖最終只下沉5 cm,那么,這座隧道在這方面的虧損就是250萬元。通過在施工中加強沉降觀測,及時調整預留沉降量,避免了不必要的超支。
2)制架梁工程,根據情況變預制梁為移動模架制梁。雖然投入10套移動模架要5 000多萬元,但與建設制梁場制架梁相比:a.少征地,少投入,梁場建設強夯、樁基礎施工投入無法回收,并且在拆遷工作滯后的情況下,移模施工可以跳開阻工區分段施工,保證了工期;b.移動模架按攤銷費列成本,而且有回收殘值,大大低于制梁場地基處理費用和設備購置費用。
3)涪江橋深水施工,原設計承臺在河床下,施工時同時下三個雙壁鋼圍堰,用鋼材1 800 t,還要租大型水上作業設備。從投入上看,為三個承臺施工,多投入鋼材近700萬元,加上水上浮吊、運輸船租金和河道部門協調等費用,成本加大上千萬元。我們變更提高承臺,變鋼圍堰為鋼吊箱施工,節約鋼材1 600余噸,租用水上作業設備費用則可降低成本上千萬元。還有引橋在軟基施工承臺,開挖支護量大,工效低,變更提高承臺,加大了樁長,減少了鋼板樁。
4)采用材料替換。樁基鋼筋原設計為圓鋼,了解到市場價圓鋼比螺紋鋼每噸高出約180元,通過設計變更將其中近6 000 t圓鋼變更為螺紋鋼,降低了成本120萬元。
通過技術創效潛力是最大的,需要技術管理人員的經驗、責任心、經濟意識;還需要我們預算人員加強成本核算,促技術人員抓變更工作。
越是規范的建筑市場,變更索賠就越規范,越能光明正大的開展工作。同時,在從事這項工作的時候要特別注意克服畏難情緒,要經得起挫折并堅持下去,杜絕只干不算、只算不報、只報不要的惰性思想。
項目上不能局限于合同條款所限,要求該辦的變更索賠手續,即使現在不能驗工計價,也必須積累資料,以備日后同建設單位清理概算用。比如,有的大臨費用包干,而實際大臨布置及施工方案按規定要報監理及業主審批,就可以把施工組織方案報批,清概時作為補差依據提出來。還有的像明挖基礎、承臺施工,地質與設計不符,增加鋼板樁或者薄壁沉井施工,把相關照片、現場監理簽認手續資料完善、歸檔,盡管在前期業主不一定認同,但鐵路工程最終都有一個清理概算的過程,到時候我們有資料,別人沒有資料,概算的節余、降造費等就可以要到。大家要知道,公路工程的暫定金、鐵路工程的靜態投資里的基本預備費、動態投資里有工程造價增漲預留費,還有降造費,這些建設資金用不完是要上交的,為了確保工程的質量和進度應該是把投資用完,甚至通過調概把建設資金打足,以保證工程質量、進度,但是你不想方設法去要這個錢,他總不會主動送你。所以我們必須有理有據、理所應當地報變更索賠補差資料,并且跟蹤催要。
[1] 徐 蕓.淺談施工企業的索賠管理[J].山西建筑,2010,36 (1):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