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陽
“低碳”是近年來極受關注的概念,特別是對于中國的城市,低碳是城市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城市能否永續發展的精神支撐。所謂低碳城市,就是通過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這個定義雖然簡單,但是明確了低碳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首先,低碳城市發展決不是犧牲發展換取環境的模式,而是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來綜合考慮發展的方式和可能性的一種發展模式;其次,低碳城市的建設最終要依賴于城市治理者和居民消費理念及生活方式的轉變才能發生。特別是從低碳城市治理的角度而言,當前理論和地方實踐都在不斷嘗試,試圖為未來的城市發展提出新的,適應經濟和環境需要的治理模式。
隨著人口的膨脹,全球經濟體的不斷擴張和生活方式的粗放、無節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越來越大,其增長速度已經超過了地球所能承載的程度,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任務迫在眉睫。能源生產和保障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城鎮化與機動化將極易形成美國式的過渡郊區化,將導致城市消耗80%以上的能源,產生80%的有害氣體,并使得耕地急劇減少,由此而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將嚴重威脅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在這種情形下,粗放的城市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而當我們反思傳統的城市建設理念和發展模式,并嘗試探索一種符合中國國情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城市科學發展道路的時候,一種低碳的,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城市發展模式正在興起。
城市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在中國尤為突出,也是考慮所有發展問題的時候不能避免的重要因素。中國城市在發展中面臨著三項嚴峻的挑戰:首先,城市中的能源消耗急劇增加。工業、建筑和交通是城市用能增長的主要領域。在城市的生產活動中,傳統的重工業依然占據主要的地位。隨著城市化的進程,每年近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將導致城市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其次,在城市中,能源利用導致的城市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城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交通噪聲、城市固體垃圾處理等與環境密切相關的指標雖然逐年得到改善,但是依然還存在嚴重問題。例如,受城市規劃、公共交通配套建設、機動車保有量和尾氣排放標準等因素的影響,機動車尾氣排放已經成為中國大城市空氣的第一大污染源。第三,能源和環境問題同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各種活動密切相關,具有長期性和慣性,非常復雜。當前的城市治理制度沒有將低碳的目標納入進來,因此,城市建設缺乏合理的設計與規劃。
在當前的背景下,中國建設低碳城市,勢在必行。下面我們從能源、交通、建筑及環保四個方面來探索城市新的發展模式。
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都認識到必須采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面對能源危機,許多國家都在下大力氣研究和開發利用綠色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源、風電、水電的新技術新工藝。綠色能源可概述為清潔能源和再生能源。狹義地講,綠色能源指氫能、風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電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廣義的綠色能源包括在開發利用過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清潔煤和核能等。目前綠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由石油、煤炭和天然氣能源唱主角的局面將得到改善。目前世界上對綠色能源開發比較重視,擁有先進技術并已取得良好效益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歐美。僅1989年~1992年,美國800多家再生能源公司年收入每年遞增就達16%,由此可見綠色能源的發展正方興未艾。人類必須大力發展綠色能源以適應低碳城市的要求。
3.2.1 建立公交主導的城市交通系統
在城市規劃設計中我們要始終確立以公共交通引導的開發模式。一方面是通過城市高效快捷的大運量公共交通系統建設降低交通出行量。另一方面是通過實現公共交通引導下的城市緊湊集約發展模式來降低公眾的出行距離。通過優化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布局來引導綠色健康的交通出行方式,從而實現交通低碳化。
3.2.2 以步行、自行車系統為主導,促進居民綠色出行
在低碳城市目標下,城市空間規劃和交通規劃中考慮問題的優先順序應該是以良好的步行環境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再優先考慮方便自行車使用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在此基礎上,倡導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建設,再次考慮城市的形象改善工程和小汽車交通的發展。例如,在荷蘭,超過30%的出行和大約1/4去軌道交通車站的出行都是騎自行車的。但同時我們需要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達性水平。因此,規劃首先要考慮以人為本,打造舒適、宜人的步行系統和機非分離,構建便捷、安全的自行車廊道系統,并與公共交通系統相結合,以促成居民綠色出行習慣,同時達到控制小汽車膨脹的目標。
所謂綠色建筑,就是需要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又能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工作和生活空間,是低碳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綠色建筑的建設包括:建筑節能政策與法規的建立;建筑節能設計與評價技術,供熱計量控制技術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術與產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應用等;推廣建筑節能,促進政府部門、設計單位、房地產企業、生產企業等就生態社會進行有效溝通。在減少碳排放的進程中,綠色建筑的普及和推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4.1 完善城市污水、固廢處理系統
在城市污水和環衛工程規劃中,應首先確立“無害化處理”目標,按照污水處理廠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廠的容量和選址要求,合理布局,實現保證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3.4.2 建立城市廢棄物循環利用系統
在城市碳排放環節,為了形成碳循環,更高效的利用資源,應以“減量化、資源化、循環化”為原則,統籌考慮節水等措施,引入中水回用、雨洪利用、海水淡化等先進技術,建立水資源梯級利用、分質供水和循環利用相結合的調配體系,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質量,并滿足經濟發展用水需求,率先建立雨污分流排水體制,鼓勵實行污水深度處理,充分利用污水資源,努力減少污染物排放量,采用集中與分散適度結合的模式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水經處理后匯入中水管網,實現污水資源再利用;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集蓄利用技術,充分集蓄和回用雨水資源,實現雨水資源再利用。
低碳城市既不同于自由市場經濟模式,也不同于政府高度掌控的環境治理模式,而是一種政府同市場,同公眾三方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發展模式。首先,政府在低碳城市的建設中起到領導、指導、引導的作用。其次,低碳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市場的形成和良好運行。低碳產業和與其相關的環保產業形成了低碳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第三,低碳城市的核心和可持續的動力是擁有低碳理念的城市居民。三方之間的互動也是低碳城市建設發展模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政府,有責任與義務規劃低碳相關的產業結構,不僅為提倡發展的企業提供技術支持,還要為企業創造相關的低碳融資環境;對于公民而言,政府的教育和宣傳是他們了解低碳概念的主要渠道,宣傳力度和內容直接影響到當代和后一代的公民在低碳城市建設上的興趣與動力。而在企業和公民之間,建立良好的低碳市場需求與產品導向,是低碳城市發展模式依托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重要場所。
低碳城市是我國城市化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是決定中長期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成效的重要因素。中國的低碳城市建設不是后工業化的低碳發展,不能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相反,低碳城市的發展必須要同經濟發展相結合,做到平衡發展。因此,我國發展低碳城市需要重視和發揮地方政府,特別是城市政府的作用,在綜合考慮城市自然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特點的基礎上,進行融合低碳理念的規劃,建立多方合作的治理機制,重視和發揮市場和企業的作用,并重視低碳理念的普及和教育,通過居民消費理念的改變推動城市的社會低碳化。建立合理的低碳城市制度是順應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宗旨的具體體現;是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1] 2009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探索中國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鮑健強.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4):153.
[3] 潘海嘯,湯 裼,吳錦瑜,等.中國“低碳城市”的空間規劃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08(6):57-64.
[4] 辛章平,張銀太,李 丁.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2):98-102.
[5] 付 允,汪云林,李 丁.低碳城市的發展路徑研究[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8(2):5-9.
[6] 莊貴陽.中國:以低碳經濟應對氣候變化挑戰[J].環境經濟,2007(1):70.
[7] 夏型堡.發展低碳經濟 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J].環境保護,2008(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