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符牌
文 朱曉亭
1951年,在江蘇省揚州市的一處元代舊城遺址附近,人們發現了一面十分特別的青銅牌——銅牌的直徑有17.2厘米,厚度達0.7厘米,兩面均刻有銘文。在銅牌的頂端,還有兩片并蒂葉裝飾,葉子中間開有一個小孔,整件器物幾乎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金鑲玉獎牌一模一樣。專家分析,這件銅牌應該是古代官員在執行公務時,隨身佩戴的符牌,銅牌頂端的小孔正是為了方便懸掛而設置的。
符牌,是古代人發明出的一種信物憑證,符牌上的種種細節,總能透露出它所代表的朝代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如著名的錯金銀虎符,就是東漢時期調動軍隊的重要實證。而這塊揚州出土的青銅符牌,又向后人復原了怎樣的歷史面貌呢?經過文物專家的進一步清理,符牌上所鑄刻的銘文被釋讀:在銅牌的正面,有豎排的4行楷體漢字,正中的8個字為“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據史料記載,“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為元朝官署的特有名稱,其等級在行省與郡路一級行政機構之間,由此專家斷定這塊符牌當屬元代。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元代符牌僅十余塊,非常珍稀,因此揚州出土的元代符牌一經確認身份,就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于揚州博物館內。
除了佐證身份的八字銘文外,符牌上的其他銘文則更加帶有傳奇色彩。銅牌正面左右還分別鑄刻著“公務急速”、“持此夜行”和“玄子十號”的銘文,而銅牌的背面則分別用八思巴文(蒙古人使用)和阿拉伯文(色目人使用)鑄刻了“必誅滅”和“違者殺”的字眼。其中,銅牌正面的“夜行”二字非常罕見,說明這件符牌是專門在夜晚使用,來證明身份、辦理重要公務的信物。由于元朝城池多實行宵禁制度,因此夜行符牌,就是夜晚的唯一通行證,它確保持有者攜帶著機密公文,在暗夜中順利前行,無論何人阻礙,都可亮出符牌背面殺氣騰騰的字眼,予以誅殺。
然而,這樣一塊懸系著絕密使命的符牌為什么會出現在揚州呢?究竟揚州在元朝時期擔負了什么重大使命?據專家分析,歷史上,元朝政府在揚州城首次設置了鹽運使一職,負責全國的鹽運事務,揚州從此成為了全國鹽業的中心,掌握著朝廷鹽政命脈。所以,任職于揚州宣慰使司的官員,不僅要負責傳遞日常政務,更兼具著官方鹽運的重責,夜行符牌的產生,就是要確保這條國家命脈的萬無一失。
羊姓
文 談浩
如果要用成語來形容一個人為官清正廉潔,最合適的便是“羊續懸魚”了,這個成語的典故來自《后漢書?羊續傳》。講述的東漢的羊續初任南陽郡太守,因為難以拒絕屬下送來的賀禮,便將當地特產白河鯉魚懸掛在門前,讓后來者再不敢登門送禮。這個昔日曾令南陽百姓交口稱贊的“懸魚太守”,大概就是最負盛名的羊姓人物了。
據史料記載,羊續的祖籍位于今天山東泰山以南一個古名 “平陽”的地方,該地有一塊喚作“禿邱”的連綿丘陵,因為羊姓世居在這里并一度顯赫,后來“禿邱”就被稱作“羊流”,并逐漸演變為今天山東新泰市的羊流鎮。
羊姓雖然是小姓(在中國百家姓排名中僅位列第214位),但在歷史上卻一脈相承,顯赫一時。從東漢至唐朝的700余年里,羊姓堪稱當時泰山第一望族——羊續、西晉名臣羊祜、以及后來南朝時候的著名書法家羊欣被后人稱作山東的“羊氏三巨頭”。
宋元以后,泰山羊姓大部分南遷至江南、湖南等地,很少留居原籍了,以至于清人蔣大慶在詠平陽羊公(羊祜)故里時感嘆“故里今仍在,子孫誰姓羊”,但事實上,泰山羊氏從未中絕,目前泰山腳下的幾個縣市中也都有羊姓人留居地。 但是,山東并非羊姓的發源地。據羊氏族譜《本姓源流》記載,羊姓原為羊舌氏,相傳春秋時晉國大夫祁盈的后代受封于羊舌邑,后人便以封地“羊舍(舌)”為姓,從而演變為羊姓。羊舌邑的故址位于今天山西洪洞縣東南的范村一帶,關于這個奇怪地名的由來,唐代典籍《通志?氏族略》中還有所注解:春秋時晉國有一個名叫李果的屠夫,收到了一只鄰居偷來的山羊,為表清白,李果并未將羊賣出,而是把它埋于院中。不幾日偷羊事發,李果立刻將羊掘出以示清白,此時羊頭肉已盡腐,只有羊舌尚存,“羊舌邑”的名字便因此而來,山西也成為羊姓真正的源頭。
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天國內的羊姓人大約有8萬,但他們最集中的地方既不是山東也不是山西,而是四川省的三臺縣。此羊姓支系是在清朝初年的大移民中,由山東南遷到湖南,再輾轉入蜀的。另外近代也有定居海南、臺灣,甚至海外的羊姓人,如移居日本的著名女畫家羊敏。
灶馬
文 金熙
在《漢語大辭典》中,成語“蛛絲馬跡”的釋義是這樣的:比喻隱約可尋的痕跡和依稀可辨的線索。蛛絲很好理解,它本來就是輕盈細微的,可“馬跡”就不同了——與蜘蛛相比,屬于哺乳類的馬簡直算得上龐然大物,其蹄跡也非常明顯,將纖巧的蛛絲與“馬跡”相提并論實在是有悖常理,令人費解。
因此“蛛絲馬跡”里的馬顯然就不是“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的馬,實際上,它指的是一種昆蟲——灶馬。
在我國,灶馬并不罕見,夏天時它們常見于野外草叢土石間,入秋天冷后便進入居民家的廚房、灶間,棲居爐旁灶側等溫暖處。關于灶馬的樣貌習性,早在唐代便有形象描述——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灶馬狀如促織(蟋蟀),稍大,腳長,好穴于灶側?!边€說“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在今天中國北方的一些地方,春節時還要燒紙糊的灶馬給灶王爺作坐騎,讓他舒舒服服地上天朝覲玉皇大帝——“灶王爺的馬”,這可能也是灶馬得名的另一個來由了吧。
在昆蟲學里,灶馬的學名很是生僻,叫做“突灶螽”,屬于直翅目穴螽科。灶馬對環境的適應力極強,在我國分布極廣,東南西北都有它們的存在。
與其他昆蟲相比,灶馬的繁殖力也很強,全年都是它們生長、繁殖的時節。特別是初夏時節,灶馬進入了最為旺盛的繁殖期,常在灶旁空隙或墻壁裂縫中產下大量蟲卵。孵化后,幼蟲們一般白天藏在隱蔽處,夜間才出來尋找暖和避寒的地方。無論體型大小,灶馬都會鳴叫,其鳴聲為“唧唧唧”,連續不斷,氣溫適宜時它們白天也會鳴叫,若有幾只在附近同時叫起,則唧唧之聲響成一片,十分熱鬧。
灶馬晝伏夜出,覓食當然也在晚上。當夜深人靜時,灶馬傾巢出動,搜尋掉落在廚房地上的飯粒、菜屑為食,偶爾也會捕獵其他小昆蟲。四處爬行覓食時會留下一條條不很明顯的痕跡——這就是所謂的“馬跡”了。
近年來,由于煤氣灶、沼氣灶等現代化廚房設備進入家庭,適宜灶馬生活的土柴灶越來越少,這種“灶馬不是馬,南北走天涯。只因秋風起,才進百姓家”的小昆蟲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變得稀有起來,而那悠揚的唧唧蟲鳴也很難聽到了。
鉤吻花
文 關系植物研究所 溫放
很多人或許都沒有聽說過鉤吻花,但一定知道斷腸草之名,因為傳說中遍嘗百草的神農就因誤食了它而死,在金庸武俠小說《神雕俠侶》中,也曾出現斷腸草的大名。
其實,斷腸草是鉤吻花的別名,它是馬錢科胡蔓藤屬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這種植物的莖呈圓柱形,光滑帶紫色。夏季時會開出喇叭形的黃花,散發著淡淡的香氣。鉤吻花的拉丁名字為Gelsemium,來自拉丁文的“Jasminum”(意為茉莉),可見命名者認為這種花更接近于茉莉。在我國,鉤吻花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省份,多生長在路邊、山坡草叢或灌木叢中。
鉤吻花全身有毒,是民間傳說的四大毒草之一(其余三大毒草分別是曼陀羅、馬錢子、羊角藤),也是中國傳說中的“九大毒藥”之一(其余八大毒藥分別是:鴆、番木鱉、鶴頂紅、砒石、金剛石、夾竹桃、烏頭、見血封喉)。傳說,神農誤食鉤吻花后,腸子斷成了很多小段,最后死亡,斷腸草的名字也由此而來。但如今經科學家研究證實,人若是誤食了這種植物,并不能真的斷腸,但會引起神經、消化、呼吸系統的強烈反應,使口腔、腹內產生劇烈的疼痛感,并導致心律失常、呼吸困難,很快就會窒息而死,極其危險。
由于鉤吻花的外形酷似傳統的涼茶藥材金銀花,對植物不太了解的人極有可能誤食而引發悲劇。近年來在廣東、廣西等華南地區,時常發生有人將鉤吻花誤看作金銀花而采集煲制,進而中毒甚至身亡的事件。不僅如此,鉤吻花的花粉也具有不小的毒性,大量誤食含有其花粉的蜂蜜,也會發生嚴重中毒以至死亡。
因此,我們需要仔細鑒別鉤吻花和金銀花,以防慘劇的發生。一般說來,鉤吻花的枝葉大,葉子呈長圓形,葉片光滑無毛,相反,金銀花的枝條柔軟,枝條與葉面上都帶有細細的白絨毛;其次,仔細觀察兩者花朵的形狀和顏色,會發現鉤吻花的花冠呈鮮黃色,花形呈漏斗狀,而金銀花的花冠具有明顯的上下唇形構造,花筒較細長,花也比鉤吻花的花小,并且花朵初開時為白色,一兩天后變為金黃色,一株之上花朵新舊夾雜,黃白襯映,才得名為“金銀花”。
正如烏頭有劇毒但也能入藥,罌粟讓人成癮也可鎮痛一樣,炮制后的鉤吻是一味中藥材,常用于鎮痛與催眠,還可用于治療皮膚病、毒蛇咬傷甚至刀傷等,因此金庸先生才在《神雕俠侶》中將其作為“情花”的相生相克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