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創新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為什么要創新?因為我們想的做的已經跟不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又直接跟“民生”相聯系。“民生”解決不好,我們的發展就不可持續,更談不上建設和諧社會。當前,我國既處于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處于社會矛盾的凸顯期,解決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慈善事業的創新與發展必須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中央在“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強調“大力發展慈善事業”。胡錦濤總書記不久前在中央黨校社會管理及其創新專題研討班上也強調,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引導各類社會組織加強自身建設,增強服務社會能力。我們學習領會其中的深刻內涵,對于指導慈善工作創新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慈善工作創新從哪里著手呢?首先,要找準切入點,這個“點”要考慮幾個因素:一是政策背景,也就是國家的大政方針。“十二五”期間的“三大任務”是擴大就業、保護環境、縮小貧富差距,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根據慈善工作的特點找準自己的定位。二是需求,主要考慮勸募市場的需求。這種需求不應該被動地去適應,而要主動去作為,要開發和調動需求。三是自身能力,這主要是指開發資源的能力,有多少能力辦多少事,沒有能力一切都無從談起。其次,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大處是指一個機構要研究對策、分析市場、制訂戰略、落實措施。小處是指要開發項目、注重策劃、把握細節、做好服務。特別是“細節”,細節決定成敗,沒有細節就沒有對策。對于細節,每個人每個機構會有不同的想法,但總的還是要圍繞“勸募市場”做文章,從籌款和救助入手,這是“創新”的根本。第三要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社會建設是一篇大文章,涉及的方方面面龐大繁雜,但其立足點還是一個“人”字,以人為本是社會建設的核心價值觀,它與慈善的理念與價值觀是一致的。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的重心在基層、在社區。社區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是建立在“志愿和奉獻”基礎上的,它為基層慈善事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是慈善生活化的必由之路。慈善是更高層次上的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
慈善工作創新是一個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以浙江為例,到2010年末,全省慈善籌款累計已超過112億元,救助困難群眾超過570萬人次,慈善事業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我們在實踐中感到,慈善事業越發展,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也越多,越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開拓創新。比如在行政體制改革和轉變政府職能的背景下,政府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不斷增加,“花錢買服務”的空間不斷擴大,這對于慈善機構來說,既是機會也是考驗,你準備好了嗎?你有能力去競爭嗎?如果不改變一味依賴的思維方式和機械的工作方法,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由此而論,勇于實踐、積極探索是我們面臨的最為重要的課題。
慈善工作創新本質是“揚棄”,好的要保持和發揚,不適應的要鑒別和拋棄。慈善機構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弱化“行政烙印”,順應發展趨勢,找準角色定位,提升工作能力,拓展發展空間,在勸募市場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從“行政化”運作向“市場化”運作轉變,從“動員式”捐贈向“志愿式”捐贈轉變,從“兼職化”為主向“專業化”為主轉變。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