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初春三月,我再次前往四川。距“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將近三年的時間了。此行的目的正是去檢查總會在川重建項目的進展情況。三年中,我曾兩次入川工作,但都沒有深入重災區,這次我們選擇了總會投入重建資金比較大的平武縣和廣元市朝天區兩個項目點進行考察。
飛機降落成都機場,我已經感覺到了江南早春的氣候了。北京還是滿眼蕭瑟時,這個“天府之國”早已是滿眼的綠色與生機了。我們行程的第一站就是平武縣。平武縣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位于岷山、龍門山、摩天嶺交匯之地,是個以少數民族聚居為主的省級貧困縣。強烈的地震直接禍及同處龍門山地震斷裂帶的平武縣,造成山崩地裂、河流阻斷、房屋坍塌、室毀人亡。人民生命財產遭到慘重損失,交通、通訊、電力、燃氣等全部中斷,基礎設施嚴重受損,全縣25個鄉鎮249個村11個居委會18.7萬人全部受災,3014人遇難,2647人失蹤,32193人受傷,全縣經濟損失達171.8億元,是“5·12”汶川特大地震10個極重災縣之一。車子沿著崎嶇的山路蜿蜒行駛著,我也想象著這個遭受重創的山區縣城如今是個什么樣子呢?經過5個多小時的顛簸,眼前浮現出一座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這便是羌族村寨的象征——碉樓。碉樓后面是一排排整齊的灰瓦白墻民居。整個村寨掩映在逶迤的大山中,顯得既神秘又安寧。這就是總會援建的平武縣牛飛村。下車走進村子要通過一座跨河大橋,這座橋是澳門“川澳同心”委員會通過總會援建的。大橋上雕刻著數十只形態各異的羊,這是羌族文化的象征,寓意了吉祥和感恩。走進農戶,寬敞的院落,一應俱全的生活設施讓我更深地體會到了人們已經從災難的陰霾中走出,新的生活正在這個曾經瘡痍的土地上萌芽。隨后的兩天我們先后考察了平通鎮、南壩鎮的重建項目,每個災民新村都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洋溢在災民臉上滿足的笑容更是為災后重建工作平添了信心和說服力。總會援助災后農房重建和新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實施后,解決了極重災鎮老百姓農房重建資金不足和老百姓出行、飲水困難和新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困難等問題,得到了受助鎮老百姓的熱烈擁護和極高的贊譽;緩解了平武縣災后重建的壓力,有力地支持了平武縣災后恢復重建。正如老百姓所說的“慈善總會項目是雪中送炭的好項目,是為我們百姓解決燃眉之急的民心項目,你們就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走出偏遠的平武縣,我們驅車趕往廣元市。廣元市朝天區位于嘉陵江上游、川陜甘三省結合部,是秦嶺南麓蜀道起點上第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地震重災區。總會在廣元的援建項目主要集中在農房維修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兩個方面。最讓我感到用在實處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了,硬化道路,新建人畜飲水池、鋪設飲水管網,硬化農戶院壩,新建公廁,建沼氣池等等,這些在我們城市居民看來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可在農村卻是實實在在的“民生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一直以來都是農村建設的薄弱環節,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我們將有限的援建資金投入到這些切合實際的項目中,解決群眾最急、最盼、最需的事情,使項目區農戶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形成了基礎設施和村落民居同步改善、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良好局面。山坡上災民種植的核桃樹比比皆是,這也是他們新的希望和寄托。
五天的考察結束了,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忘卻了災難陰影的三月,我們看到的是春華爛漫處災區盡情展開的“笑顏”,我們體會到的是三年重建后四川人民堅韌的意志和重生的氣魄。2008年的“五月傷”,留給人們的是永遠抹不去的遺憾,2011年的“三月春”,帶給大家的是揮不去的感恩與憧憬。離開四川的那天,春雨過后的陽光格外明媚,四川,這個靈秀的地方已經重新展開了美麗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