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強
聊城國際和平醫院外一科,山東聊城 252000
我國原發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發病率與病死率居世界首位,占原發性肝臟惡性腫瘤的80%~90%[1]。近年來,肝癌治療領域出現了許多新進展,但外科手術治療(其中主要是手術切除)仍為肝癌患者主要治療手段,是其獲得長期生存的主要途徑,但由于HCC術后易復發,使其預后效果不佳[2],現結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HCC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如下。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2006年6月~2011年6月行肝切除術治療HCC且住院30 d內無死亡患者112例,患者均資料完整,均接受根治性肝切除術,術后全部病例均證實為HCC。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行血生化、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CT和(或)MRI檢查等。均有細胞學和組織學證據,病理學、影像學檢查結果由至少2位不同的相關科室醫生共同確認。自2009年3月,所有病例資料均納入前瞻性研究數據庫,每3個月按照隨訪情況更新。
手術方式均采用解剖性肝切除術及非解剖性肝切除術(含楔形切除)。分級采用巴塞羅那肝癌中心(BCLC)分級方法,分期按國際抗癌聯盟和美國癌癥協會關于腫瘤TNM分期的標準(第6版)方法。術后組織學分型依據Edmondson-Steiner分級方法。
采用電話及門診復查進行隨訪。隨訪起點定為手術后30 d,隨訪終點為腫瘤復發或2011年6月30日。術后每3個月、2年后每6個月復查甲胎蛋白(AFP)和腹部B超。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采用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行單因素分析,初篩水平為P<0.05。
本組患者隨訪9.0~67.3個月,平均隨訪(23.7±10.3)個月,隨訪率為91.1%(102/112)。出現HCC肝內復發84例,均經影像學檢查或手術切除復發瘤灶并經病理證實。總體1、2、3、5年累積復發率分別為 51.96%(53/102)、67.65%(69/102)、76.47%(78/102)、82.35%(84/102)。可見HCC肝切除術后復發時間多集中于術后2年,并以此劃分早期復發(≤2年)和晚期復發(>2年)。
HCC術后復發與多個因素相關,且早晚期復發因素不同,詳見表1。

表1 原發性肝細胞癌患者術后復發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外科手術治療HCC考慮的主要問題不是能否切除病灶,而是患者能否從中獲益最大,即生存時間最長。目前肝癌肝切除術后總體的5年復發率高達70%[3],因此如何降低術后肝癌轉移復發是提高手術切除療效的關鍵。
在HCC肝切除術后復發各影響因素中,手術因素常被認為是可控的,王建國等[4]研究發現HBV-DNA陽性肝癌患者血清HBV-DNA拷貝數以及HBeAg的效價檢測對于肝癌術后預后判定有一定價值。吉勝樸等[5]研究認為術后輔助化療對于患者的生存時間無明顯作用,而腫瘤包膜形成、透明細胞比例、大血管侵犯、術前肝功能是影響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倪家連等[6]認為手術療效取決于是否肝內轉移、肝硬化程度和是否根治性切除,應對術后肝內復發和轉移的積極預防和治療。游經宏等[7]認為肝細胞癌的預后與多種因素有關,血管侵犯、病理分級是影響其預后的主要因素,有血管侵犯、病理分級越高提示預后不良。本研究認為肝硬化程度、Child-Pugh分級、BCLC分級、pTNM分期、ALT、WBC、腫瘤最大直徑、合并衛星瘤灶與早期復發可能相關,與上述報道基本一致,而年齡是否大于60歲、Child-Pugh分級、ALT、AST、WBC、TBIL、合并衛星瘤灶與否、腫瘤包膜、淋巴結轉移與晚期復發可能有關。
綜上所述,影響HCC根治性肝切除術后復發的預后因素較多,且早晚期復發影響因素不同,應進行預后因素等級劃分有助于預測HCC患者術后復發。
[1]樊嘉,王征.原發性肝癌的手術切除[J].中華外科學雜志,2010,48(3):167-168.
[2]徐威,李敬東,石剛,等.原發性肝細胞癌行根治性肝切除術后復發的預后因素分析[J].中華外科學雜志,2010,48(11):806-811.
[3]樊慶勝,王茂強.原發性肝癌腫瘤標志物對療效、轉移和預后評估的研究進展 [J]. 臨床醫學工程,2011,18(1):152-154.
[4]王建國,劉繼斌. HBV-DNA陽性肝癌患者血清HBeAg檢測與肝癌術后預后關系的研究[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17(6):353-355.
[5]吉勝樸,李強.透明細胞型肝細胞癌的外科治療與預后分析[J].天津醫科大學學報,2010,16(3):495-498.
[6]倪家連,陳中,劉魯岳,等.肝切除治療巨大原發性肝癌的預后因素分析[J].肝膽外科雜志,2010,(4):259-261.
[7]游經宏,周凱,鄧莫根,等.肝細胞癌切除術后預后因素分析[J].江西醫藥,2010,45(6):51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