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文君
近日,外灘三號的滬申畫廊迎來了一個名為“宣·延”的藝術展,邱志杰,游思,鄭重賓三位當代矚目的藝術家為了一個并不清晰的主題走到一起,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故事,而且并不在乎觀眾的感受。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雖然中國藝術在上世紀發生了根本上的大轉變,但是宣紙仍然是藝術家們將靈感傳達而出的重要媒介之一。本次展覽匯集了三個以宣紙為媒介的個案,藝術家們的表現手法,或是傳統或是前衛。他們每一位長期以來都一直致力于研究這一傳統媒介,同時通過不斷嘗試結合其他的實驗性媒介及技術,來探索自己藝術創作上的無限可能。
邱志杰的作品總是帶有明顯的古典特色,他的標志性作品《重復書寫蘭亭序一千遍》已成為當代作品中融合傳統過去的教科書式的范本。此次展覽中,邱志杰一如既往地玩紙,他在滬申畫廊的中庭展示一件長達20米的畫卷作品。宣紙作品被安裝在一個旋轉的機械裝置上,就像一個傳送帶,循環往復著過往與將來。長卷上綿延的圖案鏈接著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古典作品中常出現的云彩、動物、波浪等圖像幻風幻影地變化成現代符號:鹿變成了油罐、潛水員們在海底寫生素描、直升機吊起殘缺的科林斯圓柱緩緩上升……作品使用圖解手法,不僅暗指古代題材與當代社會的關聯性,也提出了一個明顯的中國當代藝術方向。
接下來是鄭重賓,這位藝術家出生在上海,后來在舊金山工作多年,在異域異質思維的主導下,他一直在探索西方抽象表現主義和中國悠久的傳統水墨之間的界限。鄭重賓的作品獨特地將水墨與白色丙烯混合使用,被許多評論家稱贊為水墨的新復出。粗獷的筆觸大膽的留白,自然材料的綜合運用成為鄭重賓揮灑心靈墨韻的舞臺。在此次展出的項目《浮動的墨》中,鄭在畫廊空間里安置了一片人造森林,大量的宣紙擺放在森林下方。墨水沿著水泥森林柱滴漏到宣紙上,如中國書法中追求的“屋漏痕”效果,但實際上卻與古典法度決裂,并以此灌輸一種過程中的視覺意義:“對于我來說,宣紙的有形特征完全包含了吸收與形成。它是一種媒介可引就才智的注入。水墨的滴流滲入,浸至宣紙猶如受孕使之墨跡形式脫穎而出。宣紙也自然是客體。它在這里記載了引力,變動,最終生成的物質形態傳遞了形而下和智慧結合的特征。”他如是說。
鄭重賓的繪畫哲學是期望不受風格束縛,追求一種“隱性的開放感”。《浮動的墨》中的“以柔克剛”剛好吻合了這一理念,亦是中國悠久的傳統本質之一。
再說說游思,他是這次展覽中唯一一位運用色彩的藝術家。他運用生動的色彩和非正統的繪畫技術,充分利用宣紙的吸水能力,重新詮釋中國畫與自然的關系。和傳統中國畫一樣,游思的作品亦是關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然而他的構圖布局與各位國畫前輩完全不同,倒更像他之前在紐約時常看的抽象派作品。他標志性的小有機體,及扭曲的線條,是用筆刷和眼藥水瓶滴繪而成。作品色調豐富,常使用漂亮艷麗的粉色和紅色。
他的繪畫不能被簡單誤讀成裝飾性的奇異物體,作品所渲染的迷幻影像可以讓人聯想到水底海洋生物的細胞結構或解剖研究——怪異和優雅的綜合體。此外,這些畫作呈現了一種過程,正在發生并不斷循環的狀態——中國哲學的核心其實也是基于此:世界是周而復始永恒運動的。此次展覽中游思也將首次用陶土在畫廊的天花板及墻壁上拓展他的視覺盛宴。這些作品是多次實驗和努力的成果,也展示出一位藝術家推陳出新,開拓自我到達新境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