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杰
在景德鎮燒制珍寶瓷器的記載中,“郎窯”始終是一部盛世輝煌的瓷器斷代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它不僅在瓷都景德鎮留下一段無法超越的精湛技藝,即便放在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也是一抹璀璨的亮光。在今江西省景德鎮的御窯廠,世人因以督選官郎廷極之名而稱其為郎窯,郎窯是官窯,為宮廷燒造瓷器。品種繁多,且多珍品,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郎窯紅釉、綠郎窯。器型有樽、瓶、觚、斗、洗、爐、合、盂、碗、盤等。郎窯仿燒明代宣德、成化年間的器物也非常成功,有“與真無二”之說。還開創了在素胎上施黃、綠、茄紫三色的素三彩而外不罩釉的神奇技藝。
祭紅:一個凄美的楔子
古人鑄劍,煅燒不成,便以身殉劍。萬般一理,每一件傳世的瓷器,都凝聚了燒瓷人無數的心血與汗水,甚至生命。相傳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鮮紅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詔令設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加緊燒制。但是,窯工們多次試驗,就是燒不出令朝廷滿意的祭器來。督窯的太監每日督促、鞭打窯工,并且把一部分人關進監獄,聲稱再燒不出皇帝催要的紅釉瓷器,就要殺人了。一位老窯工的女兒翠蘭,聽到消息非常擔心,跑到了御窯廠,發現她的父親也被督窯官投入了大牢。悲憤的翠蘭縱身跳入了熊熊的窯火當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議督窯官的暴行。兩天后,當窯工們打開翠蘭焚身的窯爐時,驚奇地發現,燒成的陶器呈現出鮮血一樣的紅色。紅色的祭器燒成了,人們說這是翠蘭的血染紅了陶坯,于是就把這種紅色的陶瓷,稱為祭紅。為了紀念以身祭窯的翠蘭,窯工們后來在封窯門時,用磚砌成少女的形象,這個習俗直延續到今天。從那以后,歷代皇帝都曾不惜財力燒制祭紅,但是這種殷紅色的瓷器,如同神話中的寶物一樣,非常難得。多少來到景德鎮的人,都想見識一下這有羞神奇色彩的祭紅。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如愿以償,一睹祭紅的芳容。建于1953年的景德鎮陶瓷館,在各個年代的陶瓷精品近一萬件收藏中,祭紅只有九件半,其中一件明代宣德年間的祭紅,收藏時只剩下了殘缺的一半。
郎廷極:因緣際會的督窯官
朝代更迭,彈指一揮,到了康熙四十四年,即公元1705年,景德鎮來了一位勤勞的督窯官,江西巡撫郎廷極。筆者查閱了《清史稿》,其中《列傳六十》有其家世記載,以封建時代的道德標準來評判,郎廷極可謂根正苗紅,忠君愛國,父子兄弟榮華富貴于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再加上為民請命,學問一流,確實是難得的好官。歷代御窯的燒制都是以強大的國家財力為后盾,當時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勢的康熙自然不會放過彰顯國力的機會,命郎廷極督造最為燒錢的祭紅。這下可難壞了這位前途無量的巡撫大人,好在其性堅忍,又肩負皇命,自己也酷愛古玩,對瓷器有相當造詣。雖貴為封疆大吏,整天卻不顧斯文,泥灰滿面,和窯工一起沒日沒夜干了起來。也不知是其誠心感動了上蒼,或是千敲百打的技藝終于爐火純青,在用遍所有珍寶玉石都不管用的情況下,一次小小的靈機微顫,郎廷極成功地燒制出另外一種別具一格的紅釉瓷器,人們把這種瓷器以他的姓氏命名,叫郎窯紅。郎廷極趕快向康熙皇帝匯報,盛世出珍品,臣幸不辱使命。于是從康熙四十四年至康熙五十一年,郎廷極一直擔任督窯官。期間苦心孤詣,又出了很多難得一見的上品。直到康熙五十一年三月,康熙再廢太子,剿其黨羽,啟用老臣坐鎮要津,郎廷極才官升一級,做了兩江巡撫,自此離開了景德鎮。
郎窯紅綠:引無數風流品鑒
珍物通靈,人死物滅。郎廷極上任兩江巡撫沒多久,即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卒于任上,其曾經督造的郎窯珍品,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一次不如一次,成品越來越少,最后也失傳了。郎廷極七年督造留下的神品卻惹得世人無數評論,和他同時代一個叫徐謹齋的人曾作詩稱贊郎窯的瓷器:“比視成宣欲亂真,乾隆萬象歸陶甄。雨過天青紅琢玉,貢之廊廟光鴻鉤”。盛贊制作精美,色彩亮麗,釉色勻稱。清人劉廷璣《在園雜記》談及郎窯諸品,稱其瓷器仿古暗合,摹仿明永樂、宣德紅釉燒制,釉水顏色、桔皮砂眼幾可亂真,款字也酷肖,極難辨識。由于記載時間距郎廷極督造瓷器時間很近,極可能系劉所目睹。那么被這么多大家品鑒的郎窯究竟有什么特點呢?一是它的顏色特別鮮艷,正由于郎紅、郎綠色澤鮮艷,受皇家的推崇,成為祭祀時使用的珍貴器具。二是它光潔度特別強,這是因為其配方和溫度控制十分復雜精妙,呈現獨特的玻璃質感。第三它是有碎紋的,細看其紋片有牛毛紋,釉色深淺不一,極富層次感。第四它的顏色是有變化的,一件作品從上到下的顏色逐漸加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銅是一種很活躍的元素,在不同的燒制氣氛下,銅的呈色是不一樣的。正常的銅紅是在還原氣氛下的呈色,但由于古代窯火、窯溫等控制并不是很精密,如果氣氛控制失誤,使窯內呈氧化氣氛,則銅會呈層次不同的青綠色,即所謂的“郎窯綠”或稱“綠郎窯”。這樣郎窯就有“明如鏡、潤如玉、赤如血、綠如碧”的特征,為當時及后世無數人傾倒。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