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463 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于港初級中學 袁小琴
例談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與運用
226463 江蘇省如東縣河口鎮于港初級中學 袁小琴
在創設“有效課堂”和“高效課堂”的口號下,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導學案第一部分是前置性作業,它是預習作業,但又超越了預習作業.它引導學生怎樣去預習,怎樣做好“先學”,怎樣進行知識融合.前置作業必須是對學生的預習、“先學”有導向作用.本文以實例為背景談談前置性作業的有效性問題.
案例1 在教學“垂直于弦的直徑”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前置性作業:
1.圓是軸對稱圖形嗎?若是,對稱軸是什么?
2.完成80頁思考,AB是⊙O的一條弦,作直徑CD,使CD⊥AB,垂足為E.該圖是軸對稱圖形嗎?你發現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和弧?為什么?
3.本節有哪些新的結論?如何用圖形語言、符號語言表示?
4.在“趙州橋主橋拱半徑”問題中,你得了哪些解題方法和經驗?
5.根據上題解題格式嘗試完成課本82頁的練習題.
6.試一試:已知如圖,⊙O的半徑OA=1,弦AB,AC的長分別為1,.求∠BAC的度數.
有效的前置性作業絕對不是簡單問題、相應習題的堆砌.把握好教材,掌握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是設計好前置性作業設計的保證.以上前置性作業力求遵循三個原則,補充的最后一題,是為課堂突破而設計的.
前置性作業要通俗化,難度要適中,克服知識前移和純試題化傾向,要求不能過高,要體現基礎、體現中下等學生的可接受性.要照顧全體,保證每個人都能發現與體味發現的快樂.如第1,2題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再通過課堂上的相互補充,相信學生印象一定會深刻.學生的課前不需布置高難度的題目,應使應試式的預習回歸生態化的預習,使試題式的預習回歸問題式的預習.
預習要以教材為根本,讓學生學會看書,前置性作業要抓住知識的“根”,找準教學難重點,以問題為主,給學生思維的空間,讓學生了解新知的概念、知識體系、技能和方法.按課標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題、會模仿例題完成課本練習題.通過預習逐步掌握學習方法,使預習成為學生的習慣而不是任務.

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的作業,如第4題,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多面性,讓學生“各有說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話可說”.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有所收獲,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案例2 在教學“垂直于弦的直徑”前置性作業時,筆者對案例1中第3題進一步提問:判斷“平分弦的直徑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對的兩條弧”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
生1:不對.平分的弦不能是直徑.
師:為什么?
生2(上臺):我能畫出反例圖.
師:其他同學也動手試試.
對案例1中的前置性作業中的第6題投影的題目:
求∠BAC的度數.
生3:上臺展示∠BAC=105°
師:有異議嗎?
沉默.
師:仔細對比一下,本題與案例1前置性作業的第6題的區別.
生4:本題沒有圖形.
師:有圖與沒有圖一樣嗎?小組交流一下你們的想法.
生5:由于沒有圖,根據題意能畫出兩種圖形,當AB,AC在圓心O的異側時,∠BAC=105°;當 AB,AC在圓心O的同側時,∠BAC=15°.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你有何收獲?
生6:我們讀題時,要仔細審題.
生7:對于沒有圖形的題目,我們畫圖時考慮問題要全面.
將前置性學習的內容引入課內,不能用交流和展示來代替教學的全部,要有新的突破和更精彩的生成.筆者將第3題進一步追問,將第6題不出現圖形,就為后進生創造了再現知識形成過程的機會,又為優生提供了認知新突破的機會,不再是停留在預習的水平上的膚淺交流,也不是枯燥無味的重復預習題,學生的興趣很濃,參與度高,效果也明顯.因此課堂突破要“三體現”.
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設計者.教師的任務除了組織學生交流和展示預習作業外,在教學的進程中要為學生創造獲取知識的條件,創設問題情境,促進課堂的生成,讓學生多講、多議,自己不失時機地進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當水到渠成時,再對所學知識做出科學的歸納、總結.讓學生的思維不斷碰撞出火花,使認知有新的突破.
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勵他們主動參與,要為后進生創造交流的機會,維護他們出錯的權利,給他們創造知識形成過程的再現的機會,不要讓他們成為課堂發言時的盲區.要為優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成功的機會以及展示才華的舞臺,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能力是在知識的教學和技能的訓練過程中,能力培養不是抽象的,憑空形成的,必須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親自參與,多實踐、多動手、多操作才能形成,所以課堂教學必須以訓練為主線,要強化訓練,讓學生在訓練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由于交流預習作業比較費時,課堂訓練時間那里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前置性作業和新授內容進行巧妙有效地整合.
2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