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貞星
(北京市西城區園林市政管理中心,北京 100045)
在漫長的植物利用歷史過程中,植物與人類生活的關系日趨緊密,加之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相互融合,衍生出了與植物相關的文化體系。原始先民“構木為巢”從對樹木的依賴,到把樹木看作“神木”的原始崇拜,進而滲透了文化內涵,特別是以孔子為首的儒家文化中的“比德”思想對我國的造園產生了很大影響。許多人結合自己的親身感受、文化修養、倫理觀念等,各抒己見地賦詩感懷,極大地豐富了植物本身的文化色彩。
在中國傳統園林文化中,花木是人們賦予豐富文化信息的載體,以及托物言志時常使用到的媒介。比如松、竹、梅,稱之“歲寒三友”,象征在風霜嚴寒中結成的忠貞友誼,也用來表示經得起嚴酷考驗,具有堅貞節操的人格。
孔子有“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頌它“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康熙更明確道出園林植物的比德意義“至于玩芝蘭則愛德行,睹松竹則思貞操”。
梅更是廣大中國人民喜愛的植物。梅花花開五瓣,人稱“梅開五福”,成為園林鋪地的吉祥圖案之一。
2.1.1 士與植物文化
植物是文人士大夫借以表達思想、品格的載體,因此,對植物的文化品格特別注重。對具有“比德”特性的植物更是情有獨鐘。例如有“歲寒三友”、“四君子”之稱的竹,它既有美的意象,又與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一致,契合了古代文人賦予竹獨特的人格氣質和文化內涵。
揚州“個園”,以頌竹為主題。“個”為一片竹葉之狀,“個”園單取根竹更含有獨立不倚、孤芳自賞的深意。“未曾出土先有節,縱凌云處也虛心”,因此竹被視為最有氣節的君子,松竹繞屋更是古代文人喜愛之處。春秋時期衛國的淇園修竹,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竹林七賢中的嵇康有宅園竹林;王羲之等修禊蘭亭,也選擇茂林修竹之地。宋代蘇軾對竹子更是情有獨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1](圖1)。

圖1 揚州個園
菊花為花中“隱士”,“陶菊”象征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菊花耐寒霜,晚秋獨葉幽芳。陶淵明詩曰:“芳菊開林耀,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贊賞菊花不畏風霜惡劣環境的君子品格。
2.1.2 宗教與植物文化
在中國古代宗教觀念的支配下,植物神靈早就出現在神話中的昆侖山和蓬萊仙島上了,僅《山海經》就記載了圣木、建木、靈壽木等20余種靈木仙卉。佛、道二教為中國植物文化的形成注入了豐富的內涵,使得某一植物成為某一文化理念的象征物。荷花是中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象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被稱為“花之君子”,它是佛、道二教共賞的植物,佛教把荷花視為圣潔之物。在道教中荷花又是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手中的法器。竹更是“三教”共賞之物,積淀著深厚的文化意蘊。
2.1.3 民俗與植物文化
我國的節日民俗很多,人們在不同的節日借不同的植物表達特定的目的和愿望。如正月初一要掛桃符以去晦氣、驅百鬼;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習俗是飲菊花酒、登高、插茱萸,以避災求吉,祈福安康。
桂花是有著古老歷史的花木,被稱為月中之樹。關于它的神話傳說不乏其數,如嫦蛾奔月,吳剛斫桂,后被打上科舉文化的烙印,以“蟾宮折桂”借喻仕途得志,飛黃騰達。桂花在李清照心目中甚為高雅:“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畫欄開出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1]。再如桃,俗信桃有靈氣,桃在三月如不開花,則預報火災,因此三月也叫“桃月”。中國神話中說桃樹是追日夸父的手杖化成的;桃果“仙桃”、“壽桃”的美稱源自神話西王母瑤池所植的蟠桃。
植物因某些自然屬性與人們的生活習性符合,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如松,能耐旱耐寒,陰處枯石縫中皆可生,冬夏常青,被人們喻為堅毅長壽的象征,是廣為重視的吉祥樹種;再如合歡,因其葉夜合晨舒,象征夫妻恩愛和諧,婚姻美滿,故稱“合婚”樹。
某些有吉利含義的名稱、形態、色彩的植物被廣為應用。有的植物僅從其名稱上便可直接領會它的含義,如吉祥草、如意蘭等。忍冬花為金黃色和白色,所以又叫“金銀花”;枇杷,色黃如金,有“摘盡枇杷一樹金”的說法。
梧桐在《詩經》中與鳳凰相聯系,梧桐招鳳凰,成為圣雅之植物。牡丹有“富貴花”之稱,成為富貴、繁榮昌盛的象征。如牡丹與芙蓉、牡丹與長春花表示“富貴長春”,牡丹還常與荷花、菊花、梅花等畫在一起,象征四季,其中牡丹代表春天。
月季為花中“皇后”,月季花艷,月月留春,青春永駐。萱草意含忘憂;火棘表示大公無私、剛正不阿;佛手被稱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諧音是賜福的意思。
在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社會,園林植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日益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認識到,只有用文化底蘊支撐的植物景觀設計才能令觀賞者產生共鳴,激發聯想。植物景觀中的人文內涵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個時期不斷賦予景觀新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不斷積淀,便構成了傳統景觀的內涵,即傳統景觀的人文化。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應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具有當代文化特色的植物景觀。把時代所賦予的植物文化內涵與綠地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宿遷市學府路在進行植物綠化時,因高校具有濃郁的教育氣氛和學術氣氛。為了烘托這種教育環境的特點,頌揚教師的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運用碧桃、紫葉李等作為主要綠化樹種,以寓意“桃李滿天下”。
上海世博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本著“體現科技世博”的宗旨,充分增加綠化科技含量,創造出各種充滿自然活力的植物景觀和體現上海地域特色的生態群落。加快綠地成景和盡快發揮植物生態效應;草坪建立中應用橡膠粒子加強草坪耐踐踏性,使草坪景觀效果持續時間長。
與古典園林植物種類少,局限性強不同,現代園林設計在植物選擇上,由于在植物功能上的拓寬,生態、防護、生產功能的增加,對植物多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一些植物新優品種甚至外來種,只要姿態優美,花色鮮艷,符合意境的種類都可以進行選擇。因此不再拘泥于少數具有觀賞寓意、詩情畫意的植物,開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樣性原則和鄉土性原則,還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進行考慮,有助于構建合理的植物群落(圖2)。

圖2 植物的多樣性
[1]蘇 軾.蘇軾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