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容,楊雪娟,林佐街
(1.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天一園林有限公司,浙江 溫州 325011;3.嘉興市明大綠化園林工程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009)
道路綠化作為城市綠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現代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道路綠化也直接關系到一個城市的精神內涵。因此,城市的道路綠化應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點問題。行道樹作為城市綠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城市居民關系最為密切的城市基礎設施之一[1],隨著人們對環境質量、景觀質量、生態意識的增強,蒼南縣城行道樹的配置顯得較為落后。
蒼南縣位于浙江省最南端,瀕臨東海,與寶島臺灣遙遙相望。蒼南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夏季風交替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4~18℃左右,年平均無霜期為 208~288d,年平均降雨量1670.1mm[2]。目前,蒼南縣城在園林綠化中應用的樹種約95種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石楠(Photinia serrulata)、樟 樹(Cinnamomum camphora)、喜 樹(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廣玉蘭(Magnolia grandi f lora)、榕樹(Ficus microcarpa)、洋蹄甲(Bauhinia variegat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小蠟(Ligustrum sinense)等,而在道路綠化中應用的樹種則為20種,其中喬木為12種,灌木8種。
筆者實地調查了蒼南縣城道路46條,其中主干道20條,次干道26條,涵蓋了縣城內所有道路。確定了各道路的行道樹樹種,測量其胸徑、高度,并記錄其長勢、生長環境等,結果見表1。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與研究[3]。

表1 蒼南縣城主要道路行道樹調查統計結果表
表1結果表明:蒼南縣城行道樹現有樹種共計12種、11科,按數量多少依次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浙江樟、二球懸鈴木(Platanus aceri f olia)、桂花(Osmanthus f ragrans)、白蘭花(Michelia alba)、柳樹(Salix matsudana)、凸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無患子(Sapindus)、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海棗(Phoenix dactyli fer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蒼南縣城行道樹的基調樹種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二球懸鈴木(Platanus aceri f olia),二者合計占整個行道樹總量的85%。其他8個樹種均為近3年來所新栽植樹種,尤其是無患子(Sapindus)、樂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海棗(Phoenix dactyli f era)為近1年內種植,其中樟科樹種的出現次數最多,頻率為71.4%,這樣使得整個街道千篇一律,景觀顯得過于單一,而且不能體現蒼南的特色和文化底蘊。從生態方面來說,過分使用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二球懸鈴木(Platanus acerif olia),使得整個縣城的生態系統過于簡單,病蟲害暴發的可能性增加,生態系統穩定性不強。由表1可以看出,很多街道使用單一的樹種,導致行道綠化樹種的生態功能不能發揮最大效率,也降低了行道綠化樹種的整體抗性,在這些街道中,塘北路、城中路、蓮池路、大門路、建新路、華僑路等屬于老城區,車站大道、人民大道、江灣路等屬于新城區,可以看出新城區的綠化樹種比老街區豐富。在調查的46條道路中,有30條有綠化,占所調查道路總數的65.5%;16條無綠化,占所調查道路總數的34.5%。此外,相當一部分道路行道樹中夾雜著其他樹種。人行道多為水泥磚塊、水泥、瓷磚,樹池內土壤板結。
城市道路是人員活動密集區,人為損傷行道樹的現象時常發生,如擦傷樹皮樹干、壓斷樹枝等現象,特別是老城區道路大整改中,對道路建設與拓展時對街道綠化的挖掘與破壞,嚴重影響了行道樹的正常生長環境,而且在行道樹周圍堆放垃圾、擺攤等行為也對行道樹的破壞尤為嚴重。
在行道樹中,樟樹的出現次數最多,頻率為71.4%。成年樟樹雖然冠大蔭濃,夏季遮蔭效果極佳,但冬季過于蔭蔽,遮擋陽光,極易使人產生陰冷的感覺。此外,成年樟樹樹干不直,作為行道樹的景觀效果欠佳。每年春季,大量樟樹集中換葉和落果時,給城市環衛保潔工作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不宜過多應用[4]。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觀花樹種只有兩種桂花(Osmanthus f ragrans)和白蘭花(Michelia alba),而且數量不多,使整個縣城的一年四季的景觀變化不大,感覺不到節奏的變化,使整個縣城失去活力。
老城區由于過去在規劃上沒有很好的預留綠化空間,導致老城區的行道樹多為一排,而且有些行道樹無樹冠,缺枝少條、七零八落、孤弱無依,遮蔭效果極差,有的人行道上甚至沒有行道樹。
在調查的46條道路中發現,25條道路的行道樹上空有電力線路、通訊線路,占綠化道路總數的54.32%。大部分樹池內的土壤被行人踩踏而板結,部分行道樹上甚至有居民晾曬的衣服、拖把等。沿街部分餐飲店隨意排出的氣體、污水等也影響了行道樹的生長。此外,同一道路上的樹木大小不一致。
建議小街、短街一街一樹,大街多樹間植,既可以考慮樹木景觀的季相變化進行配置種植,如選用季相變化明顯且觀賞價值高的行道樹種植的樹種,如銀杏(Ginkgobiloba)、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無患子(Sapindus)、榕樹(Ficus microcarpa)、苦楝(Melia azedarace)、二球懸鈴木(Platanus aceri f oli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廣玉蘭(Magnolia grandi f lor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白蘭花(Michelia alba)等,又可以起到交通導向作用。
在立地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通過在道路綠化帶配置中、小喬木如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桃樹、梅花、石榴(Punica granatum)、茶花(Camellia japonica)、含笑(Michelia)、盤槐(Sophora japonica)等或花灌木如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紅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梔子花(Gardenia jasminoides)、米蘭(Aglaia odorata)、金絲桃(Hypericum chinense)、金絲梅(Hypericum patulum)、迎春花(Jasminum nudi f lorum)、六道木(Abelia grandi f lora)等,真正達到喬 、灌 、草 ,高 、中 、低相結合的目標,使道路綠化景觀呈現出層次化。同時,在單位面積內增加植物的數量,用混交的方法獲得較大的葉面積系數,極大地發揮植物的生態功能,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5]。
目前,蒼南縣城的行道樹種類較少,長勢呈明顯下降的趨勢,病蟲害發生較嚴重,主要是由于對道路綠化樹種的開發利用工作重視不夠。因此必須積極開展道路綠化樹種的研究和開發利用工作[6]。首先,應該摸清蒼南縣城現有的綠化樹種,特別是優良的鄉土樹種,選擇性狀優良、觀賞價值高、具有地方特色的樹種作為蒼南縣城城市綠化的樹種,如榕樹(Ficusmicrocarpa)、洋蹄甲(Bauhinia variegata)、樂昌含笑(Micheliachapensi)、廣玉蘭(Magnolia)、喜樹(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桂花(Osmanthus f ragrans)、女貞(Ligustrum lucidum)、無患子(Sapindus)等樹種、其次,適當引進一些觀賞價值高、適應性強的優良樹種,以增加物種的多樣性,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豐富城市的景觀。如銀杏(Ginkgobiloba)、棕櫚(Trachycarpusfortunei)、月季(Rosa chinensis)、鵝 掌 楸 (Liriodendron chinense)、楓香(Liquidambar f ormosana)、凸瓣杜英(Elaeocarpus glabripetalus)等樹種。
由于縣城老城區的路面一般狹窄,樹冠修剪量較重,而新建或改建道路,所種樹種規格一般較大,截干斷根嚴重,造成樹勢衰弱,因此,加強現有行道樹種的養護管理水平,對行道樹進行科學管理,如合理的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措施,要根據不同樹種,因地制宜,提高養護水平,增強樹勢,提高觀賞價值,延長樹木壽命,保持街道綠化景觀的穩定性。
隨著近幾年來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蒼南縣城現正進行“綠色蒼南”、“低碳蒼南”的創建工作,城市面貌日新月異。相信在廣大蒼南市民的共同努力下,蒼南縣城的城市綠化必將更上一層樓,而行道樹作為縣城的“名片”之一,也必將迎來全新的面貌。
[1]張付根,薛金國,尤揚.城市園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8.
[2]蒼南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蒼南縣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3]劉晨舒,林 平,許建欣.福州市城區行道樹的調查分析與評價[J].福建林業科技,2007(4):39~43.
[4]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5]肖復明,曾招叔,蔡文經.南昌觀賞樹種的選擇與應用[J].江西林業科技,2003(1):32~33.
[6]李 靜,余皖蘇.行道樹研究[J].中國園林,1997(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