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 陳運彩 崔素芹
急性腦出血為常見的高凝性疾病,病理生理過程復雜,主要有內皮損傷,血小板功能亢進及血流變學等變化。D-二聚體是交聯纖維蛋白經纖溶酶水解所產生的最小肽段,是證實體內高凝和纖溶的特異性指標,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體積較大的通常更具有活性,且能釋放更多的5-羥色胺和β-血栓球蛋白。平均血小板體積在腦出血中的價值,近年來已為人們所關注。研究資料表明,腦梗死患者體內存在凝血、纖溶及血小板功能異常[1,2]了72例腦出血患者和30例正常人D-D及MPV水平。并對腦出血急性期和恢復期D-D及MPV水平進行對比分析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對照組:健康體檢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32~60歲,平均42.5歲。均無不良嗜好。近2周內無服藥史?;颊呓M:腦出血患者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齡35~78歲,平均57.3歲。并經頭部CT掃描或MRI證實。所有病例均除外冠心病,高脂血癥,糖尿病等疾病。
1.2 方法 均抽空腹靜脈血3 ml。其中2 ml用肝素鋰抗凝取血漿,檢測D-D;1 ml用EDTA-K2抗凝全血,測定MPV患者組分別在急性期(病后72 h內)及恢復期(治療后第15天)各采血1次,D-D的測定采用ELISA法。試劑盒由福建太陽生物技術公司提供,嚴格按說明書操作。MPV使用BACKMAN LH-750型血細胞分析儀2 h檢測完畢。
腦出血患者D-D,MPV較正常人明顯升高(P<0.01)?;謴推谳^急性期D-D下降(P<0.01),MPV下降不明顯(P>0.05)。D-D,MPV的檢測在腦出血病理生理機制、病情判定,療效觀察及評價預后方面均有臨床及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腦出血患者急性期、恢復期及對照組D-D、MPV的比較
機體凝血和纖溶功能平衡是維持正常血液流通的基礎,任何一方面的功能紊亂都可能與血栓性疾病有關[3]檢測了72例腦出血患者D-D、MPV水平,急性期均顯著增高,高凝強于纖溶,急性期腦出血患者體內高凝和纖溶均增高,且持續存在。這可能是血栓形成及血管硬化破裂的一種反應,是腦出血發生的病理基礎。在血栓形成的過程中,必然消耗較多的血小板,反饋性的引起骨髓巨核細胞增多,產生更多新生的更具活性的大體積血小板,表現為MPV增高,提示急性期凝血機制處于活躍狀態,如不恰當治療可能進一步加重病情。
治療后恢復期腦出血患者,D-D水平與正常人比較,差異無顯著性,說明患者體內高凝和纖溶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而MPV仍然高于對照組。文獻報道,MPV增高可持續到梗死后6個月,因而提示MPV的持續增高,可能會促使易感個體血液平衡的紊亂,臨床應密切關注恢復期患者D-D水平。如D-D水平增高,應早干預[4]。
D-D在血漿中穩定性好,敏感性高,特異性強,是診斷體內高凝和纖溶的特異指標,MPV采用血液學檢測手段,快速準確。本文結果表明快速有效的D-D、MPV的檢測對腦出血病性判定。療效觀察及評價預后均有重要價值。
[1]王學鋒,王鴻利.血栓與止血的檢測及應用.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417.
[2]Shiozaki T,Nakimay Y,Taneda M,et al.Efficacy of moderate hypotherinia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head iN ury and intracranial hyertension refeactory to mild hypothermia.J Neurosurg,2003,99(1):47-51.
[3]Greaves M.Coagulatian abnormalities and cerebral inarctian.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1993,56:433.
[4]肖林婭,張忠.腦梗死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的變化及臨床意義.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7,9(11):66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