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明豹
硬膜外麻醉在剖宮產手術中經常應用,但具有起效慢,麻醉效果不理想等缺點。腰-硬聯合阻滯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可分段實施神經阻滯[1],對產婦的循環、呼吸系統影響小,肌松效果好,可控性強,可視手術需要調整麻醉時間。本組研究探討CSEA應用于剖宮產麻醉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間,我科行剖宮產的240例產婦,產婦納入標準:①單胎足月初產;②病情分級按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為Ⅰ~Ⅳ級。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觀察組采用腰-硬聯合麻醉。其中,觀察組產婦年齡22~33歲,平均(29.5±4.6)歲,孕周為37.4~41.9周,平均(39.7±1.6)周,BMI(25.3 ±2.2)kg/cm2,身高平均(162.1±6.9)cm;對照組產婦年齡21~34歲,平均(32.4±3.9)歲,孕周為37.5~41.9周,平均(38.0±1.6)周,BMI(26.0±2.1)kg/cm2,身高平均(161.4±7.4)cm。兩組產婦年齡、孕周等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腰-硬聯合麻醉的方法:魯米那0.1 g術前30 min肌內注射;入室后建立靜脈通道,輸入復方氯化鈉液體500 ml;吸氧;監測脈搏、血壓、觀察心電圖、血氧飽和度。取右側臥位穿刺,患者按照入選組別,在L3~4間隙穿刺(南昌萬佳醫療器械設備有限公司),沿穿刺針導入25G腰麻針穿刺進入蛛網膜下腔,見有腦脊液流出后緩慢注入0.5%布比卡因10 mg,后將硬膜外導管向頭端置入于硬膜外腔內3 cm并固定。調整體位為平臥位,5 min后用針刺試驗感覺阻滯平面作為初始平面,通過調整手術床平面調整麻醉平面。兩組患者在胎兒剖出后均常規給予催產素20 mg入5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
1.3 兩組疼痛效果比較 按照WHO制定的關于疼痛分級的標準,將疼痛感分為4級。依產婦主訴分為Ⅳ級。I級:無痛或稍微有不適感,能夠自如活動,微汗或無汗。Ⅱ級:有輕度疼痛感,可以耐受,出微汗。Ⅲ級:中度疼痛,不能忍受、輾轉不安、出汗伴肢冷、合作欠佳。Ⅳ級:重度疼痛,無法忍受,不安或叫嚷、肢冷、出汗。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1.5計算機統計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記錄,采用 t檢驗,a=0.05。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剖宮產產婦觀察組鎮痛療效顯著,具體見表1。術后低血壓、胸悶及頭痛等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5.0%(6/120)、3.3%(4/120)、1.7%(2/120),遠低于對照組的 7.5%(9/120)、5.0%(6/120)、3.3%(4/120)。

表1 兩組分娩麻醉效果比較(例,%)
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具有起效快、鎮痛完善與肌松弛、減少麻醉藥用量、較少干擾循環,同時對麻醉時間不受限制,相對硬膜外麻醉,減少了頭痛、呼吸不暢及胸悶等并發癥發生率。有報道指出,腰硬聯合麻醉能夠綜合腰麻和硬膜外麻的優點,且對母嬰安全,婦科手術行腰硬聯合麻醉是安全可行的[2]。藥物劑量是影響麻醉平面的主要因素,藥物劑量越大引起麻醉的平面就越高,但劑量不變情況下,穿刺間隙、患者體位及注藥速度成為調節麻醉平面的主要因素[3],因此,在剖宮產術中,對麻醉穿刺部位選擇有一定的要求。但也有研究認為,腰硬聯合麻醉可能因滲漏效應和容量效應的作用導致硬膜外阻滯平面的超預期擴散,增強了硬膜外鎮痛效果[4]。因此,在腰硬聯合麻醉注射藥物時,要特別注意注藥的速度,減少注射過快,引起的麻醉不良反應。本組研究中,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行腰-硬聯合阻滯麻醉剖宮產產婦觀察組鎮痛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術后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明顯降低。
綜上所述,在剖宮產手術中,腰硬聯合麻醉效果顯著,可最大程度降低并發癥,在麻醉給藥時注意注射速度、調整床位使麻醉平面調節在5~10 min內完成,預防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下順利完成剖宮產手術。
[1]尹學軍.腰麻-硬膜外聯合阻滯在學齡兒童骨科手術中的應用.臨床麻醉學雜志,2002,18(5):275-276.
[2]景晨萌,徐銘軍,王保國,等.瑞芬太尼靜脈自控給藥與腰硬聯合阻滯用于分娩鎮痛對比觀察.山東醫藥,2009,49(10):53-54.
[3]黃維,劉治剛.低濃度羅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與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的比較.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4):3483-3483.
[4]王響林,胡偉良,原桂華.腰-硬聯合麻醉不同穿刺間隙在剖宮產術中的麻醉效果比較.實用醫學雜志,2009,25(4):591-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