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山
頸性眩暈多見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由于頸椎肥大性增生、骨贅形成或頸項肌肉勞損痙攣等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而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筆者于2007年以來采用風府穴治療該病52例,并與常規夾脊穴治療該病42例進行對照,現報告如下。
94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骨外科住院患者,均符合“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制定的相關標準。按入院先后隨機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觀察組52例,其中男22例,女30例;年齡35~71歲,平均(55±10.2)歲;病程3個月至11年;血壓<110/70 mm Hg者14例,合并高血壓病12例,合并高脂血癥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對照組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齡34~72歲,平均(56±10.46)歲;病程在4個月至12年;血壓<110/70 mm Hg者10例,合并高血壓病8例,合并高脂血癥9例,合并糖尿病6例。上述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封閉藥物:醋酸潑尼松龍注射液25 mg(1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20 mg(1 ml),甲磺酸羅哌卡因注射液11.92 mg(1 ml),混合液共計3 ml。
2.1 觀察組 風府穴封閉: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頭部端正微前屈,后正中線與乳突尖之連線的交點,先以拇指尖或棉簽深壓,以找出向頭頂乃至前額有放射感的痛點,并標記之,此點就為進針的穿刺點。在此點上穿刺,針進入皮下后使針尖朝下約45°緩慢推進,進針深度1~1.5 cm,當出現放射性痛感時示針尖已刺中。不可深刺,以免傷及深部延髓。抽吸無回血后,注入配伍劑3 ml,一周一次,2星期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 取夾脊穴。按照風府穴方法封閉夾脊穴,2星期為1個療程。上述兩組病例在住院期間均采用內科常規治療。葛根素0.4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連用14日。通心絡膠囊2粒,3次/d。
3.1 療效標準 參照全國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制定的相關療效標準,結合治療前后經顱多普勒超聲T CD(法國GK公司生產)檢測椎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的改善情況。以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觀察。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TCD提示血液速度基本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TCD提示血液速度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好轉,TCD提示血液速度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TCD提示血液速度無改善。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3.3 治療結果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15%,對照組為88.10%,經比較χ2=2.19,P>0.05,說明在治療頸性眩暈上兩組都有效。觀察組總顯效率(痊愈+顯效)為82.69%,對照組為64.29%,經比較χ2=4.14,P<0.05,說明觀察組在改善程度上明顯優于對照組。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較(±s,cm/s)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平均血流速度比較(±s,cm/s)
注:治療前兩組間各均數比較:▲P>0.05;各組治療前后自身比較,*P<0.01;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左椎動脈(LVA) 右椎動脈(RVA) 基底動脈(BA)觀察組 治療前 23.62±4.85▲ 23.45±5.16▲ 24.12±5.64▲(n=52) 治療后 31.15±5.23*△ 30.59±5.08*△ 32.36±5.47*△對照組 治療前 24.11±5.54 23.82±5.38 24.42±4.72(n=42) 治療后 28.44±5.37* 27.98±4.96* 29.57±5.90*
從表2中看出,治療前各數值對應比較,P>0.05,說明治療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各組治療前后自身相比較,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兩組均有非常明顯地改善椎-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兩組治療后組間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觀察組在改善椎-基底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的程度上明顯優于對照組。
頸性眩暈是骨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上將本病歸結為于骨性增生引起的機械性壓迫、頸椎失穩以及頸交感神經刺激所致。現代醫學認為頸性眩暈的發病多是由于頸椎及有關軟組織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變化,進而導致眩暈及相關神經癥狀的反復出現[1-2]。頸性眩暈以眩暈為主要癥狀,可伴有惡心、嘔吐、視覺障礙、頭頸痛、出汗、耳鳴、肩背痛等癥狀,臨床表現可呈多種癥狀組合形式或交替出現。頸性眩暈的臨床癥狀與產生原因密切相關,大部分患者表現為為枕大或枕小神經痛,與其解剖形態、X線片、CT掃面結果相對應。據國內相關醫學期刊報道:頸性眩暈的枕大神經封閉作為目前常規應用的治療技術治療有效率接近80%。可見,其中又以枕大神經痛更常見[3]。有研究指出,50歲以上眩暈患者中,約50%以上為頸性眩暈。另外,美國部分權威醫學機構通過綜合探討與分析,并參閱大量醫學文獻后得出結論:血管閉塞、體液因子阻塞、頸部血管栓塞等也可能是頸性眩暈的重要發病因素。頸性眩暈的關鍵發病部位在于頸椎的功能性受阻,頸椎是人體整個脊柱中屈伸、旋轉活動度最大的部位。頸椎周圍有多組富有彈性、韌性的肌肉及韌帶組織,對頸椎起著固定和保護作用。頸椎的生理特征及功能要求其既有高度的靈活性[4],同時也是保護頸髓、神經及椎動脈等重要組織。由于頸椎的運動范圍及幅度相對較大,而其支持結構穩固性較差,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易發生損傷、退變和不穩。此外,在脊柱外傷中,頸部肌肉和韌帶首當其沖地承受各種應力的沖擊,亦容易受到損傷。
目前,在國內外臨床醫學中,頸性眩暈的治療方法大致可以分為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其中手術治療頸性眩暈的基本原則是受壓迫的椎動脈徹底減壓,恢復頸椎生理曲度和重建病變節段的穩定。但是在療效方面手術治療的弊端相對較多,一旦手術失敗將造成患者相關癥狀的進一步惡化,甚至是頸椎功能受到嚴重傷害[5]。而非手術治療則相對安全,療效普遍令人滿意。
國內外相關文獻報道及臨床觀察表明,頸性眩暈癥狀多數不是單純椎動脈受壓引起的,多種原因所致的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于消除椎動脈的痙攣和供血不足,擴大椎間隙及椎間孔,恢復頸椎正常的生理曲線,緩解血管神經的壓迫及刺激,消除腫脹。因此風府穴封閉方法簡單、療效滿意,是治療頸性眩暈的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1]馬德陽.整脊配合藥物療法在頸性眩暈治療中的應用研究.中外健康文摘醫藥月刊,2007,11(5):103-105.
[2]冷輝,王少波,趙吉連,等.頸性眩暈的診斷與治療分析.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3):209-210.
[3]韓夢琳,張子楓.點、揉頸部交感神經節治療頸性眩暈的機理探討.中華骨科雜志,2008,8(12):32-33.
[4]王戰冰.辨證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50例.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9,6(9):26-27.
[5]孫宏旭,馬立濤.椎動脈與交感神經的解剖關系在椎動脈型頸椎病發病學中意義.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0(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