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道平
我國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至上世紀90年代已達13.47‰,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其中重性患者占半數左右。調查顯示,精神病致殘率高達64.2%,其中重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所占比例尤為顯著,表現出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和高負擔率的特點。由于反復住院和長期服藥,其家庭經濟負擔日趨沉重。為了維持精神分裂癥患者門診服藥,減輕其家庭的醫療費用負擔,信陽市區兩級社會醫療保險經辦機構于2008年10月對精神分裂癥及躁狂型精神疾病實施門診重癥慢性病規范報銷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滿意度逐年上升。為了深入研究重癥慢性病制度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院外治療的康復效果,作者進行了相關的統計調查,旨在促進患者院外康復,控制復發,為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康復出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②出院時療效均達痊愈;③排除嚴重軀體疾病及腦器質性疾病。符合入組標準的已享受慢性病統籌報銷待遇的86例患者設為研究組;82例未申請門診重癥慢性病,自費服藥者,設為對照組。研究組男56例、女30例,對照組男48例,女34例。兩組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病程、疾病類型和用藥種類等一般資料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兩組均遵醫囑堅持院外門診治療,隨時與醫生保持電話聯系,接受專科醫院的隨訪。研究組同時享受門診重癥慢性病統籌報銷待遇,觀察1年。
1.2.2 調查隨訪經過 醫療機構與患者和家屬彼此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向他們講解院外鞏固治療對預防疾病復發的重要意義,辦理門診重癥慢性病的方法及流程、可享受的醫療待遇,配合醫生擬定康復計劃。
①依據門診重癥慢性病相關制度,每月來院復查向經治醫生系統咨詢一次,經治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患情況,存在的身心問題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和措施,根據病情調整藥量或藥品,患者的服藥劑量、軀體變化情況及心理情緒波動情況都在經治醫生的監控之內;②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發放健康教育知識手冊,宣傳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癥狀,治療及預后;藥物治療作用,不良反應及維持治療時間;指導患者家屬如何識別復發先兆,預防復發;③堅持院外康復治療,患者每月來院醫保門診刷卡取藥1次,每次取藥量為30 d量,遵醫囑規范地服用,醫療費用統籌報銷70%,患者個人負擔30%,減輕了患者個人的支付壓力;④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創造有利的康復條件,預防復發,動員家庭成員支持和參與患者的康復計劃,培養患者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按時起床、整理床鋪并指導患者自我照顧,鼓勵患者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如讀書、下棋、書法、聽音樂、適當的體育鍛煉等,對于具備工作能力的患者,鼓勵回到工作崗位,實現心身全面康復的目標。
1.2.3 效果評定 ①本次跟蹤調查隨訪168例出院后在門診維持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其中享受重癥慢性病報銷待遇者86例,自費服藥者82例,于觀察隨訪1年后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再住院復發率。服藥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患者完全遵醫囑規律服藥為完全依從,約一半時間不遵醫囑服藥或停藥為部分依從,長期拒絕服藥為不依從;②依據重性慢性病門診病歷檔案中記錄的一年內復發病例數與總病例數之比統計研究的復發率,依據本院計算機信息庫中出入院的統計數據,統計對照組一年內復發病例數與總病例數之比,得出對照組的復發率。復發標準為患者在一年內精神癥狀復發,符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中癥狀標準與嚴重程度標準,需要再次接受住院治療。
1.2.4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表1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
2.1 表1顯示,研究組享受門診重癥慢性病待遇,其經濟負擔較輕,服藥依從性高。對照組未享受門診重癥慢性病待遇,服藥完全自費,家庭經濟負擔沉重,容易導致患者擅自停藥或減少藥量,服藥不規律,服藥依從性較低。表明研究組服藥依從率顯著大于對照組χ2=8.71,P<0.01。
2.2 復發率 一年內研究組復發16例,復發率19%;對照組復發46例,復發率56%,研究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11.11,P<0.01)。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重性精神疾病,絕大多數患者需要終身服藥,有少部分患者甚至需要長期住院治療,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本研究顯示,以重癥慢性病制度為核心,加強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規范化管理,加強對患者的康復調查,采取心理指導,強化社會功能的訓練,能有效地提高患者服藥的依從性,降低復發率,減少住院次數,減輕疾病造成的經濟負擔。
另有研究表明,經濟收入是社會經濟地位的最好指標,家庭經濟窘迫,必然會加重家庭負擔,有關社會支持與家庭負擔的關系的研究不多,但都肯定了社會支持對降低負擔的有效性,專業人員和社會的支持是減少精神分裂癥家庭負擔的重要資源[1],本研究與上述文獻相一致。建立門診重癥慢性病制度是社會醫療保險,專業的服務機構和社會支持的重要體現。
[1]韋盛中,唐全勝.精神疾病家庭負擔影響因素研究現狀.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0,1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