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樞卿 北京利多為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全球牛奶產量同比增長了1 180 萬t(奶牛和水牛牛奶,折合為4%的乳脂,3.3%的乳蛋白的能量校正奶,如無特別說明,本文牛奶產量均用此概念)。
2009年,在以美國為首的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全球牛奶產量只比2008年增長了410 萬t,遠遠低于2005~2010年全球牛奶的年均增長量1 170 萬t(圖1)。
當前處于高位的牛奶價格將會刺激2011~2012年牛奶產量的增長,預計年均增長量會達到2 000 萬t,為歷年來的最高水平。

圖1 1997~2012年全球牛奶量增長圖
按照收奶量排名,全球最大的21家乳品加工企業加工奶量占全球總產奶量的24%(表1)。
最大的乳品加工企業是總部位于新西蘭的恒天然(Fonterra)公司,其收奶量占全球產奶量的3%。第2~5 位分別是美國奶農聯合會(Dairy Farmers of America),瑞士雀巢(Nestlé),美國迪安食品(Dean Foods),荷蘭皇家菲斯朗坎皮納(Royal Friesland Campina)。
與國際奶業經濟學會2009年的排名榜單(表2)對照看,前10 位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原來排名第9的、總部位于法國的達能(Danone)與美國的加州奶業(California Dairy)換位,變成了第8。德國的北方奶業(Nordmilch)與胡瑪娜(Humana)的合并,法國Sodial與Entremont的聯合使它們的排名有所上升。在亞洲,中國的蒙牛由第19 位升至第15 位,伊利首次進入21 強,列第17 位,印度的阿牟爾(Amul)由第21 位升至第18位。這幾家企業都是通過收奶量的強勁增長獲得了市場地位。前21 名中唯一出局的企業是總部位于愛爾蘭的格蘭比亞(Glabia),唯一新入榜的是中國的伊利。
美國的乳品加工企業收奶量穩定增長,8 家企業仍然位于21 強中,占據最大份額,但多數企業排位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21強中9 家企業是跨國(多國)經營。以企業的總部或主要經營地來劃分,美國占7 家,法國3 家,中國2 家,德國、丹麥/瑞典、荷蘭、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印度各1 家。這基本反映了世界奶業的格局,即新西蘭為龍頭,美歐為主,中印起步,南美缺席的局面。

圖2 2009年中國奶業密度分布圖

表1 2011年IFCN全球乳品企業排行榜(以收奶數量計)
從2009年中國奶業各省密度分布圖(圖2)可以看出,京、津、冀和上海是密度最高的區域,每平方千米年度牛奶產量超過20 t;其次是山東、河南、寧夏和黑龍江,每平方千米年度牛奶產量為10~20t;接著是每平方千米年度牛奶產量為5~10 t的地區,包括內蒙古、遼寧、陜西和江蘇;然后是每平方千米年度牛奶產量為1~5 t的區域,如吉林、山西、云南和浙江。上述4 個梯次共16 個省是我國奶業集中度較高的區域。這些區域絕大多數位于長江以北,清楚地顯示了我國奶業主要集中在大華北(含東北、陜西寧夏)地區。

表2 2009年IFCN全球乳品企業排行榜(以收奶數量計)
從原奶生產來講,前5 位國家(地區)是歐盟、印度、美國、巴基斯坦和中國,年產量分別為1.49 億t、1.23 億t、8 000 萬t、近4 000 萬t和近3 200 萬t。在交售到乳品企業的牛奶量排名方面,中國列第3 位,為2930 萬t,僅次于歐盟的1.35 億t和美國的8 030 萬t。
在牛場平均年度產奶量的排名中,前4 名的產奶量均超過了1000 t,分別是新西蘭(1596t)、澳大利亞(1245t)、美國(1242t)和以色列(1215t)。這反映出這些國家的牛場規模相對較大,奶牛單產高,奶牛乳脂率、乳蛋白率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