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暉,魯曉喆,劉甦
(1.山東建筑大學山東省建筑節能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1;2.山東建筑大學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濟南 250101)
寒冷地區住區建設中,住宅坐北朝南布局一直是開發、設計、使用的首選模式,由此,住宅呈行列式排布成為住區的主要空間形態,鄰里空間格局單一,土地利用率也很難提升。究其原因,地域氣候方面的劣勢是其外因,而忽視東西向住宅空間設計及相關技術措施研究則是其重要內因。反觀國外住區建設中相關實踐的成功范例,又提示出此類實踐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優化住區環境中的巨大潛力。
隨著人們對建設節約型社會理念認識的深化,探討當代住區節能、節地模式的發展成為社會的共識[1]。國外住宅規劃設計理念的引入,使得東西向住宅在研究和應用上開始受到南方地區的關注,相關建設實踐也推動了土地的集約化利用和住區空間形式的改良;而住宅保溫技術措施的改進以及住宅建設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也促發了一批東西向住宅在北方寒冷地區的出現,并受到了住宅消費市場的關注。在建筑設計環節,分析一段時間以來建設實踐中優劣得失,提出系統合理的設計思路,是引導東西向住宅走向成熟發展亟待解決的課題。在此論題下,研究東西向住宅發展歷史及當前實踐,總結并提出該類住宅戶型布局的適應性設計模式,是相關研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在住區規劃中,充分利用行列式樓棟之間的空間,適度增加東西向住宅,可以提升土地的利用價值,達到節約土地的目標。以太原市半坡街住區設計為例,金志強在其《東西向住宅的實踐及其前景》一文中說,在用地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采用東西向住宅,住宅面積增加了1.1倍,節地效果非常顯著[2]。
(1)易于滿足住宅的基本日照需求
寒冷地區南北向樓棟的北向房間不可以避免,從戶型整體的全年采光量來看,東西向住宅和南北向住宅各居室在冬季獲得射入室內的陽光量大體相等;而且,大寒日有效日照時間中易于滿足衛生條件。
(2)對季風順勢利導
我國的寒冷地區季風氣候表現十分明顯。以濟南為例,冬季以東北風為主,夏季以西南風為主。在小區的微氣候設計中應考慮到冬季防風,兼顧夏季通風,可將東西向住宅與南北向樓棟結合,設置于住區北部,對冬季防風具有顯著效果,將類點式東西向住宅設置于位于南部可以減少對后排住宅的影響,并有利住區整體的通風效果。
(1)具有一定數量的消費人群
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的思路更開闊,對住宅的關注不僅僅停留在戶型本身,開始關注所處區位、環境綜合的高品質,朝向并非決定性因素。另外,人們生活規律的改變,使得大部分工薪階層早出晚歸,對朝向因素的關注度比以往降低。據對北京地區住區的抽樣調查,在設置了東西向戶型的住宅中,東西向住宅戶數常常在小區中已經可以占到20% ~30%。
(2)具有多樣性和多適性的發展特征
歷經住宅商品化過程中的發展演進,東西向住宅已經具備了較為系統的產品分類,住宅的多樣性為需求的選擇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東西向住宅在用戶層次的細分方面也獲得了進步。目前,適用性、經濟性的住宅設計,構成東西向住宅消費的主流產品;而面向高端的舒適型的東西向住宅產品也層出不窮。
概而言之,東西向住宅因其朝向特點鮮明,具有顯著的節地節能效果、良好的氣候適應性和市場適應性,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3]。
東西向住宅在我國寒冷地區開始出現和運用的時間較早。早在國民經濟恢復期,東西向住宅就作為重要建設手段存在。房屋結構簡單,以一室、一室半、兩室為主,尚不具有戶型的概念,“有房可住”是對百廢待興階段東西向住宅發展的基本定位。
后續展開的大規模、有計劃的住區建設中,“居住街坊模式”、小區規劃理論的引入促發了東西向住宅的發展。百萬莊小區的單元式住宅、鄭州某眷屬宿舍的內廊式住宅、北京幸福村街坊中的外廊式住宅,以及70年代后期出現的內天井式住宅、高層東西向住宅,衍生出了居住區建設中東西向住宅的戶型原型和組合形式,為此類住宅的后續發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計劃經濟為主體的發展時期,城市住宅的發展受到國家發展政策和體制的影響、制約,東西向住宅的發展也歷經了建設探索和類型發展上的反復。但在應對大量的居住需求的歷史階段,東西向住宅作為這一時期重要的住宅類型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從1980年開始,我國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展開,商品化發展推動了住宅類別、戶型的品質的提升,以適應社會快速形成的不同收入人群的需求。這也為東西向住宅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原有形式及內容的基礎上得到了極大的改進。
人們對東西向住宅在小區中的定位有了新的認識,其作用不僅僅在于滿足住宅數量需求、滿足基本的住宅條件,而是更加強調其在完善的小區空間結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方面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運用不同形式和朝向的住宅進行組合,通過高低長短等形體要素以及對空間的不同圍合方式獲得自己的特色[4]。在戶型方面,更加注重與南北向住宅的區別,充分發揮其面寬和進深方面的優勢,并開始關注戶型設計中戶內居住環境質量方面的問題。為應對市場化快速發展時期的對居住品質方面的需求,提供了設計思路和依據。
2000年后,全國各方面高速發展帶來的新思想、新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住房需求矛盾,給東西向住宅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家庭結構和觀念的變化,直接影響了人們對東西向住宅的選擇,東西向住宅正朝著多元化、高質量的方向發展,逐步擺脫了“東西向住宅=低品質住宅”的印記。在高品質的住區中,東西向住宅成為住區空間構成的有機組成部分。
大量資料顯示,東西向住宅并非當代住宅發展的新生事物,其產生及演進應運社會發展所需。伴隨著我國住宅建筑不斷發展和成熟,東西向住宅本身也由最初作為“僅滿足住宅數量”,發展到現在成為形制成熟并能夠得到大眾認可的一種住宅類型。(圖1)
東西向住宅不同于南向住宅的設計,有其自身的設計特點。東西向住宅戶型布局的適應性,首先是指與其雙面日照采集特點的對應性,其多方位對應外部環境的特征,為其在節省用地、靈活布局、減少戶均公攤、提升戶型構成品質、適應多元戶型需求提供了的深層的空間適應性,值得我們加以系統的探討。

圖1 北京印象小區
(1)雙向日照面促成了戶型布局的靈活性。在有限的面寬中,可以在東西兩個朝向面靈活設置主要居室,且兩個朝向面均有條件滿足日照要求。它不同于南北向住宅主要居室向南側集中的布局特點,構成東西向住宅的重要特征(圖2)。

圖2 北京恩濟里小區東西向戶型
(2)易于設置小戶型。較之南北向,東西向住宅的面寬進深的靈活性更易與小戶型的設置要求相適應。而且,在不同樓層中,結合不同消費取向,也易于進行戶型的靈活調整,使戶型設置大小相宜,適應市場。如:北京萬年花城的東西向住宅設計,考慮到2~5層區段消費需求較少的特點,在這四層中,設置一梯三戶,其中包含有一個單室戶房型;而在6~14層中,結合樓層優勢,將一室戶與二室戶合為 大戶型(圖3),形成一梯兩戶格局。

圖3 北京萬年花城東西向住宅不同樓層的戶型變化
東西向住宅通過短內廊的形式形成“類點式”布局,具有不同于常見的點式南北向高層的特點。以位于濟南文華園的東西向住宅為例,其交通核居中,主要住戶呈東西向布局,形成南北走向的短內廊,標準層共8戶,6戶可以獲得雙面朝向,二室和一室戶型各占50%。這種戶型布局形式有效地降低了均攤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圖4),為在城市中心區有限的住區空間中滿足多戶居住需求提供了良好的范式。
躍廊式在東西向住宅中的運用,不僅充分發揮了廊式節省公攤和增加戶數的優勢,還使每戶均可獲得良好通風。國家計生委住宅樓設計是一個典型實例。方案設計綜合了基地形態、周邊環境、限高以及戶型規模要求等各種因素進行了分析比較。基地呈南北長走向,如果采用西側外廊式,戶型可以獲得面東朝向,但東西向進深無法做大,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基地,也不易達到業主戶型規模的要求;如果選擇內廊式,樓棟的進深可增大,戶型規模可提高一倍,但戶型的通風不好,戶型空間較難組織,均好性差。方案選擇選定采用東西向躍廊式住宅。每戶占有兩個樓層,電梯隔層停靠,公共內廊隔層設置,有效地保證了每戶能獲得雙面采光通風,各戶均好性高,室內舒適度高(圖5)。

圖4 濟南文華園
南北向住宅的內廊式布局不能有效保證北向住戶的基本日照要求,在城市開發中,只能以公寓的形式出現。東向住宅則可以在一定條件下延續廊式住宅布局,為適應一定的社會要求提供可行思路。實踐中,常采用內廊式小戶型設計,可以使戶型具有一定的進深,公共交通利用率較高,節地節能效果明顯。設計中,應注意考慮內廊式東西向住宅的遮陽和通風問題,可多采用錯位等不對稱的手法,增加戶型的通風面,也可籍此減少住戶之前的干擾,改善室內環境和提高舒適度。

圖5 國家計生委住宅樓標準層平面
(1)東西向住宅在經濟適用房中的運用
東西向住宅在節能節地和中小戶型設計中的優勢,使其在經濟適用型住宅設計中得以廣泛運用。通過增加東西向住宅,可以達到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解決更多住房需求的目的,使其獲得較高的經濟性和適用性[5]。
以定位經濟適用型居住小區的北京西山楓林為例。該小區東西向住宅所占比例為24.8%,采用了凹字形和“L”型平面形式,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和戶數,還改變了經濟適用房行列式布局的外部空間形態,改善了住區環境品質。其戶型設計采用單元式一梯兩戶和一梯三戶的組合形式,以一居室和二居室戶型為主,面積控制在50~90m2,面寬控制在7~8m。充分發揮了東西向住宅在中小戶型設計和節地節能方面的優勢。
(2)東西向住宅在中高檔小區中的運用
隨著東西向住宅戶型體系的健全及社會接受度的提升,該類住宅已經開始擺脫“低品質住宅”的指代。實踐中,在具有中高端小區中布局東西住宅也不乏其例。以濟南海爾綠城小區東西向住宅為例。其東西向戶型設定為二室二廳一衛,面積為85m2,戶型主要房間呈南—東—西或北—西—東三面布局。樓棟采用單元式一梯兩戶,與南北向樓棟結合,形成半開敞庭院。建筑采用三層樓高、小進深設計,日照充足且通風良好。同時,減少對南北向底層住戶的采光影響也被充分予以考慮(圖6)。

圖6 海爾綠城住宅平面圖
在寒冷地區適當增加東西向住宅的設計,并不是立足市場效益最大化的“標新立異”,也不是促使購房者被動接受的住宅類型,而是積極解決土地利用率問題的有效方式、達到住宅建筑節地節能目的的重要手段,也是滿足不同消費人群多元化生活需求的重要補充形式。
應當看到,現有東西向住宅建設還存在種種問題,例如“東、西曬”問題、通風不良問題、與南北向住宅在布局上相互遮擋問題,如果考慮不當都會影響住戶的居住環境品質,需要在住區規劃、戶型設計、技術措施改進等環節認真加以考慮。當然,已有的相關探索及實踐證明,在合理分類、合理設定住區構成、合理規劃、細化戶型及技術設計基礎上的東西向住宅發展,具有廣闊的社會需求前景,值得我們認真加以探索研究。
[1]汪麗君,寒梅.雜交與共生:建設節約型社會背景下對東西向住宅適應性的優化設計研究[J].建筑學報,2010(3):30-34.
[2]金志強,馮光太.東西向住宅的實踐及其前景[J].住宅科技,1990(6):12-13.
[3]張媛媛,劉甦,王健.寒冷地區東西向住宅房產市場可行性探討[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9,24(2):66 -69.
[4]呂俊華,彼得 羅,張杰.中國現代城市住宅1840—2000[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207.
[5]郭菂,王正,常寧,等.提高用地效率改善居住品質: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節地策略研究[J].建筑學報,2011(2):82-85.
[6]薛一冰,王崇杰,李曉東.現代條件下鄉土建筑與技術的生態實踐[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09,24(3):243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