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東東
春天是讀書的好時節,縱觀卷帙浩瀚的歷代典籍,多少名篇佳句,都是因春而發,由春而感;春天更是推動全民閱讀的好時節,大江南北,各地讀書節已紛紛開幕,無數寫書人、編書人、讀書人、愛書人共襄盛舉,為營造一個充滿書香的社會而共同付出智慧和努力。
書是通曉寰宇知識的最佳途徑,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而國民的閱讀水平,則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的命運和未來。中華民族有著熱愛讀書的優良傳統,韋編三絕、手不釋卷、鑿壁偷光、囊螢映雪……這些典故激勵、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推崇讀書,勤奮學習;“學而優則仕”的理想、“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樂趣,千萬農家門前懸掛的“耕讀世家”的匾額,又都體現了閱讀融入中國文化,成為中國傳統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在中華文化構造與發展中的重要性,古來如此,在知識經濟迅速發展、文化產業引領發展的今天更是如此,正如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深刻指出的:“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系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p>
我國擁有一部蔚為壯觀的出版史,這部歷史也是一部記錄中國文化如何生產、加工、傳播于四海的文明演進史。甲骨竹簡、筆墨紙硯,我國圖書從載體、用墨、印裝到文字,都是自身發明,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出版文化,并對世界的出版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我國的出版文明史上,從技術角度講曾經出現過四次出版革命:
第一次是文字的發明。上古時代,在文字發明之前,人們用結繩來記事。到了黃帝時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需要,于是古書中就有了倉頡造字的傳說,《淮南子》一書中這樣記載這次偉大的文化事件:“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漢字的產生如此驚天地,泣鬼神,以至于天上下起了粟米,鬼神在黑夜里哭泣,這是因為有了漢字之后,“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簡單地說,“天雨粟”寓意中華民族因為有了文字,變得更聰明,思想更開闊,生產能力、創造能力大大增強;“鬼夜哭”寓意漢字的產生真正揭開了天地的奧秘,使中華民族智慧增強,鬼神從此難以主宰人類的命運了,因此只能在黑夜里哭泣。文字的發明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特別是在保存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經驗方面有著積極作用。在載體方面,人們主要在自然界尋找現成的材料,甲骨、玉石、青銅、竹簡、木牘,也有陶器和縑帛,它們成為圖書的雛形,也開啟了中國出版燦爛輝煌的先河。

李東東副署長在第三屆中央電視臺世界讀書日特別活動上講話
第二次是紙的出現,使大規模的出版活動成為可能。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由于材料易得,書寫便利,紙張大大促進了文明的記載和傳播。從西漢末年開始,我國進入了手工抄寫出版時期,抄書成為我國圖書出版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項事業一直延續到印刷術發明后很長一段時期,今天故宮博物館中仍然珍藏著唐朝女抄書家吳彩鸞手書的《唐韻》。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復制和傳播。唐代雕版印刷術的發明,使得照一個版本原樣復制的圖書生產成為可能,提高了生產速度,降低了生產成本,日歷、佛經成為最早大量印刷的雕版印刷品,促進了社會文化的普及與發展。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近代鉛字排印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造紙術和印刷術都是中華民族在世界出版史上的重大貢獻,這兩種發明首先傳入了我們的鄰國日本和韓國,其后又經過阿拉伯,西傳至歐洲社會,啟發了古登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帶來了歐洲出版業的突飛猛進,文化迅速傳播,從而打破了黑暗沉悶的中世紀,迎來了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
雖然我國早在宋代就有畢昇發明泥活字,但由于中國漢字的形態、典籍傳播的特征,使得雕版印刷一直居于出版技術的主流位置,直到清朝中后期依然如此。相較西方資本主義諸國出版技術的發達,我國的出版技術已從長期的引領地位滑落下來,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與影響的衰退。清末民初,西方現代印刷技術才被引入我國,出版業開始步入現代化的迅速發展時期,出現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樣舉世聞名的出版巨擘,以及張元濟、王云五這樣杰出的現代出版家。在國家積貧積弱、民族危亡時刻,章太炎、蔡元培、魯迅、巴金、胡適、葉圣陶等近現代名人大家,李大釗、陳獨秀以及青年毛澤東這些革命家都曾投入到新聞出版事業中來,他們引進西方經典、重整中國古籍,試圖以文化的振興挽救危亡的中國。1932年,日軍轟炸了中國當時最重要的文化機構——商務印書館及其東方圖書館,造成我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慘重損失。日軍侵滬司令鹽澤幸一如此描述這次殘酷行徑的目的:“炸毀閘北幾條街,一年半就可恢復,只有把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這個中國最重要的文化機關焚毀了,它則永遠不能恢復?!边@更加昭示了書籍、出版對于一個民族文化傳承、國運延續的至關重要。
第四次則是電子出版技術的出現。建國之后,國家對出版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之后,國家將出版整個納入到計劃體制之中,開始有規模成系列地組織創造、翻譯、編撰文化工程性質的圖書,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智力支持。改革開放之后,出版業無論在技術還是體制改革上都迎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時期。1980年,王選院士率領發明了“精密漢字照排系統”,使中文印刷業告別了“鉛與火”,跨入“光與電”的時代,中國出版業走向突飛猛進的現代化,到今天,按需印刷、網絡出版、電紙書等等新技術的出現,使出版這個古老的行業再次成為文化產業中富有潛力和科技含量的朝陽產業。
各種出版物,特別是圖書,是社會文化積累的化身和物質載體。中華民族的文化,歷經數千年綿延不斷,生生不息,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文獻、書籍編纂事業的久遠和發達?!盀樘斓亓⑿模瑸樯窳⒚?,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描述儒者道德襟懷的四句話,也同樣可以恰如其分地形容歷史長河中燦若星辰的出版人、編輯家們的使命與宏愿,他們焚膏繼晷,兀兀窮年,創造出發達的目錄學與治書之學,編纂出汗牛充棟、卷帙浩繁的巨型類書、叢書,800多萬字的《皇覽》、22937卷的《永樂大典》、79018卷的《四庫全書》等,這些帝王親自任主編、動用巨大人力時間的浩博大書、被外國人喻為中國的百科全書,是中國古代文化極其燦爛輝煌的明證。這些流傳下來的文獻和典籍不僅成為后人不斷創造出新的文化成果的深厚基礎,而且是整個民族延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當代社會,文化生產力已經成為文明的象征。文明程度高的國家,出版必然發達。它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的標志之一。今天,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出版大國,到2010年,中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印數、日報總發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電子出版物總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業年產值已居世界第三位。中國報刊發行已覆蓋80多個國家和地區,圖書和期刊等出版物已進入193個國家和地區,版權貿易引進輸出比從2005年的7.2:1變為2010年的3:1。我國已當之無愧地進入到世界出版大國行列。但與世界出版強國相比,無論發展規模、發展格局,還是發展方式、發展質量,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其中包括企業規模、資產規模還較小,總產值和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和市場份額中所占比重還不大;資源整合程度不高,內容創新能力較弱;特別是新聞出版的國際傳播力還不強,對外有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不多。這些都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需要、與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我國的綜合實力、國際地位不相適應。今后10年,我國將從新聞出版大國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新聞出版產業總產值占當年全國GDP的5%左右,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基本實現全國年人均消費圖書6冊、期刊3.2冊,報紙每千人日130份以上;數字媒體等新興產業的發展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要使新聞出版業發生質的飛躍,形成科學合理的新聞出版產業結構,形成能夠創造出更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俱佳的新聞出版產品的生產機制。
在我國,促進國民閱讀,提高國民文化素質一直受到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2006年“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等11個部門聯合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這項活動的發起機構幾乎囊括了文化領域的所有部門,社會影響十分廣泛。主要在以下六個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
1.指導全民閱讀活動的協調機制不斷健全。2007年,聯合署名發出《關于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倡議書》的部門增加到17個,此后每年新聞出版總署都聯合相關部門發出倡導閱讀的通知,舉辦全民閱讀活動。2008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新聞出版總署牽頭設立“全民閱讀活動組織協調辦公室”,負責全民閱讀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全民閱讀工程”被列為新聞出版總署“五大工程”之一。
2.全民閱讀活動覆蓋廣度、影響深度不斷擴大。全民閱讀活動開展以來,全國各地開展了特色鮮明的讀書節、讀書月、讀書周、閱讀日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形式越來越多樣,參與群眾越來越多,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目前,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都開展了屬于本地區的讀書活動,這些遍布全國的全民閱讀活動,貼近群眾,深入基層,切實為群眾創造讀書的機會、改善讀書的條件、營造讀書的氛圍,真正體現出全民閱讀的特點。
3.全民閱讀活動內容鮮明,宣傳方式不斷創新。從全國性推動全民閱讀活動來看,每年開展的全民閱讀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緊扣年度重大事件開展活動,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2006年首次開展了以“愛讀書、讀好書”為主題的全民閱讀活動,2007年開展了以“同享知識,共創和諧”為主題的全民閱讀活動。2008年在“世界讀書日”前后開展以“北京奧運知多少”為主題的閱讀活動,2009年是建國60周年,全民閱讀活動的主題是“與祖國同行,讀一本好書”。2010年世界讀書日,新聞出版總署聯合中央電視臺以“我們的閱讀”為主題,以“推進全民閱讀,共建學習型社會”為宗旨,共同舉辦了“2010?書香中國”全民閱讀電視晚會,開啟了央視讀書類晚會的先河。2011年4月14日,新聞出版總署與中央電視臺再次聯合錄制了以“分享閱讀,分享幸?!睘橹黝}的“2011?書香中國”全民閱讀晚會,明天晚上即將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
4.重點群體的閱讀工作引領社會讀書熱潮。近年來,全民閱讀活動逐漸凸顯出四個重點群體的閱讀促進工作:一是引導黨員干部帶頭讀書。胡錦濤同志在200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就強調要加強領導干部學習,提高執政興國本領。習近平同志2009年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了題為《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的講話時強調:“領導干部不僅要從提高自身素質和崗位職責、而且要從社會責任和示范需要來看待讀書問題,既做讀書的自覺實踐者,又做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的積極倡導者、精心組織者、大力推動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導黨內和社會上形成崇尚知識、熱愛讀書的良好風氣,促進全黨、全民族素質的提高?!睆娜ツ?月開始,中組部、中宣部分季度向全國黨員干部推薦學習書目,在黨和政府領導的關注與帶動下,各機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紛紛聘請經濟、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著名專家學者,面向領導干部定期開展讀書講座,這些活動對于領導干部提升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促進效果。二是培育廣大農民養成閱讀習慣。圍繞新農村建設和農家書屋工程,各地開展了農村專題讀書活動和捐贈助讀活動,使農家書屋切實發揮了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建設農村文化的積極作用。三是指導廣大青少年閱讀好書。新聞出版總署已經連續8年開展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讀物活動,并在新聞媒體上公布,要求各地新華書店設立專架、專柜展示展銷這些優秀讀物,將全民閱讀活動與在青少年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四是對殘疾人閱讀的關注。今年4月6日,新聞出版總署和中國殘聯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百家出版社文化助殘公益行動”的通知》。這些有針對性的閱讀推廣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保障了公民閱讀權利的平等實現。
5.數字閱讀影響力不斷攀升。2010年,電紙書、平板電腦、“云閱讀”等數字閱讀載體、概念的崛起,促使這些新領域成為全民閱讀活動的一個聚焦點。數字閱讀與紙質閱讀共同發展,互相補充,將會構成現代閱讀形態的兩大體系。
6.全社會讀書氛圍日益濃厚。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已經在全社會產生重要影響,“多讀書,讀好書”的社會風尚正在不斷延展。近年的人大、政協“兩會”上,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全民閱讀活動表示充分肯定,并對進一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提出很好的建議或提案,代表和委員們建議設立國家讀書節、設立全民閱讀基金,評選書香城市,等等,反映出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合力推進全民閱讀工程的效果開始顯現。
建設新聞出版強國,不僅要有主體、有資金、有技術作保障,還要有數量龐大的閱讀群體作基礎。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出版大國,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購書量、國民閱讀率還有較大差距。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不僅能推動全社會形成讀書的濃厚氛圍,擴大建設新聞出版強國的群眾基礎,也為建設新聞出版強國提供了重要機遇,有利于拉動內需,擴大圖書市場,實現新聞出版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全民閱讀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世界上相當多的國家富有遠見地都把閱讀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國家政要親自代言閱讀,并發動社會各界力量來推動全民閱讀。1997年美國政府掀起了一場“閱讀挑戰行動”,當時的克林頓總統親自作了“美國閱讀挑戰行動報告”。布什政府在2001年初發布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后》的教育改革議案,指出“美國存在兩個民族:一個能閱讀,另一個不能”。該法案中關于閱讀改革的力度之大令全球矚目,僅僅2001年就為“閱讀領先”行動投資了9億美元。日本參眾兩院通過決議將2000年確定為“學生讀書年”,2001年11月制定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讀書活動的法律》,規定了讀書活動的理念,明確了國家、地區和公共團體在讀書活動中的責任。德國一直以來注重培養國民的閱讀習慣,歷任德國總統擔任“國民閱讀促進委員會”的主席,其國民每4人中就有1人藏書200至500本,超過40%的德國家庭擁有“家庭圖書館”。
在我國,在各個部門連續多年的合力助推下,全民閱讀理念深入人心,全民閱讀活動蓬勃發展,有必要將全民閱讀上升為國家行動,上升到國家閱讀推廣戰略的高度。尤其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包括文化建設在內的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國民閱讀能力和閱讀需求的提升,將直接有助于未來五年中出版產業的振興,乃至于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全民閱讀活動的惠及范圍,實現從量變到質變,使之真正成為提高國民閱讀能力和文化素養、促進民族精神發育、推動文化傳承與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徑,這需要以繼續加大政府主導力量及財政投入為前提,在科學調研、博采眾長的基礎上科學規劃適合中國國情的國民閱讀推廣戰略。作為新聞出版行業的主管部門,新聞出版總署將在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
1.實施重點出版工程,打造更多精品力作。精品力作永遠對讀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不斷推出精品力作,為全民閱讀活動提供健康、豐富的精神食糧,是新聞出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切實提高出版物質量,調整和優化出版物產品結構,努力提高文化科學出版物的原創水平,打造更多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閱讀精品,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也能有效提升公眾的閱讀深度和品位。
2.大力推動數字閱讀,滿足多元閱讀需求。隨著數字出版等新型業態的不斷出現和快速發展,第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0年我國成年人的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比2009年增加了8.2個百分點,增幅為33.3%。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紙書等新型閱讀的讀者范圍越來越寬廣,2010年我國18至70周歲國民共閱讀過電子書6.13億本,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習慣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緊跟各種閱讀新趨勢,在努力提升紙質圖書的質量與內容的同時,大力實施數字出版戰略,建立可與愛斯韋爾、亞馬遜這樣的世界數字出版產業相匹敵的新型傳媒出版旗艦,提高公益出版物的數字化水平,推動手機和移動閱讀器延伸。
3.不斷擴展全民閱讀的基層惠及范圍。我國農業人口眾多,農村文化水平相對低下,農民的閱讀習慣亟待培育,農村閱讀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國家閱讀能力的整體提高,我們必須把農家書屋作為在農村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陣地,加大建設力度,及時有效地為廣大農民提供喜聞樂見、于生產生活有益的閱讀產品,努力營造農村、社區等基層社會的讀書氛圍,維護保障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
4.塑造健康、良好的閱讀環境。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增加個人智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們要加大行政管理力度,不斷加強出版物的質量和市場管理,深入開展“掃黃打非”行動,實施“文化環保工程”,堅決清除各類淫穢色情文化垃圾,凈化出版物市場,同時還要逐步建立健全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出版法制體系和版權體系,積極鼓勵數字出版、版權保護工作和版權保護技術的研發,大力推進出版物市場的法治化、科學化,把人民群眾正當的文化創造和消費主體地位突出出來,給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的寫書、出書、讀書的秩序,推進全民創造和全民閱讀恒久地開展。
“讓書籍為人生展翅,讓閱讀為夢想導航”。在第16個“世界讀書日”即將來臨之際,在國民閱讀率日益成為評價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重要標準的今天,讓我們每一個讀書人、愛書人、出書人攜手努力,政府部門、出版企業、新聞媒體和社會大眾協力奮進,將千萬冊精品書籍打造成為我國步入書香社會、通往文化強國的進步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