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淑忠
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之下,體育教學方法的研究非常紅火,一是現代教學方式的應用研究,二是學習方法的開發。但是,在學習方法的研究時出現了誤區,就是把學習方法與學習方式混合在一起來研究了,兩者之間沒有明顯的界線。所以,一直一來,體育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沒有引起體育工作者的注意,原因是這兩個名詞具有很多的相似,看起來并沒有什么區別,于是被想當然的混為一談了。也難怪,當筆者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也一時難以把它們區別開來。但通過實踐與積極的思考,發現他們之間的差別非常大,而且解決這一問題也顯得非常必要。
要想了解體育學習方式與方法的區別,必須對他們的概念先進行了解,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細細地研究。
(1)體育學習方法
體育學習方法是指完成體育學習任務而在教師的引導下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方法與手段。通常用的學習方法有:練習法、觀察法、直觀法、模仿法、游戲法、比賽法等。
(2)體育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也叫學習風格,是人們在學習時所具有或偏愛的方式,即學習者在研究解決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的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習者持續一貫表現出來的學習策略和學習傾向的總和。可見,學習方式包括學習策略與學習傾向。而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完成學習任務或實現學習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步驟,具有一定的客觀性;而學習傾向包括學習情緒、態度、動機、內容等方面的偏好,這種偏好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如有些學生的學習目的偏向于為獲取教師的表揚,如果老師表揚了他,他的學習目的就算達到了;有些學生是為了在體育學習中享受體育帶給他的樂趣,如果這一目的達到了,他的學習方式就會偏向于這一點;還有的學生偏愛挑戰,有的學生偏愛與同伴交流合作,等等。
(1) 區別
從以上兩個概念可以看出,學習方式不同于學習方法。學習方法是完成學習任務的手段,對學習方法的認識、掌握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學生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并不能意味著保證取得好的學習效果,這就想到了學習方法的應用問題,即學習方式問題。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學習方法相當于 “戰術”,學習方式則相當于 “戰略”。基于此,有學者將學習方式說成是學習策略,也不無道理。所以,體育工作者對體育學習方式的研究絕不僅指動作教學的方法、程序的學習和練習,而是重在有效地發揮學生主體性。主體性發揮越充分,學生學練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越強;學習方式越主動、越靈活、越富于創造性,學習效果也就越佳。
(2) 聯系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學生對學法的理解加上學法就等于學習方式。從這個公式中可以看出,學習方式比學習方法多了一層對學法的理解,這樣,學習方式就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學習策略,比學習方法要宏觀。另外,它還是一種帶有人的個性的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個性,會使用不的方法,則構成不同的學習方式。比如,體育教師在講解一個動作要領時,學生聽的形式卻有天壤之別,有的學生只聽不想,只是一味的邊聽邊點頭稱是;而有的學生則不然,他會邊聽邊與自己的實踐想比較: “哦,怪不得我做得不對,原來如此!”;有的學生認為教師講的都是對的: “是、對、就是這樣的”;有的學生則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 “是這樣嗎?我不這樣認為!”等等。聽教師的講解如此,觀察示范也不例外,以教師示范蹲踞式跳遠為例,學生的觀察 “點”不同:有的學生是看助跑,會發現老師越跑越快,在起跳時達到最快;有的學生看整體,認為教師的動作真漂亮、很連貫;有的學生是看結果:老師跳得真遠;有的學生看技術的一點:老師的踏跳真準!等等。
學習方式存在于每個人的頭腦中,又因人個體不同,即使是在教師引導下的集體環境中學習,由于教師的引導不能全部左右學生的想象與思考,但從總體上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會有較強的個性特征。
學習方式是學習方法的細節組合,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由一系列的學習方法組成,當然,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可以組成不同的學習方式,相同的幾個方法使用順序不同也會組成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方法的選擇與順序的不同擺放是由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決定的,學習方式因此也具有多樣性。
學習方法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可以用到相同的學習方法,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方法,如果動作選擇的方法不同則構成了學習方式的不同,所以,學習方式中又有人的主觀因素。這種主觀的學習方式比較隱蔽,它存在于頭腦中,并通過學習行為加以體現出來,但有些卻看不出來,比如觀察、思考等。
一提到學習方式,體育教師又很自然地想到了學習方式的三種形式:主動學習方式、探究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方式,而且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這三種學習方式。殊不知,出現 “主動、探究、合作”是新學習方式的三個特征,而不能將它們簡單地對應成三種學習方式。因此,根據體育課程新的基本理念,體育教師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樂于合作,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促進學生建立以 “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新的學習方式,但也要鼓勵學生敢于運用多種學習方式進行體育學習,學生的體育學習方式可能具備三個特征中的一個、兩個,甚至是三個特征的綜合,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原有的經驗等尋求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前滾翻時,可以讓學生分組學習,學習的方式不限,只要能完成學習目標就可以。于是,學生們可能會兩個一組每人翻一次,發現有一個翻得好,有一個翻的不好,好的同學就會教另一個,兩人共同研究為什么你翻得好我為什么翻得不好,經過多次嘗試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他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無意地運用了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當然,可能另外的幾組同學也運用了探究與合作,但是他們學習方式可能不一樣,比如說,另外一組可能是在滾翻的時候兩位同學團身不緊,他們共同商量能不能用一條繩子把腿與上身捆起,經過一番試驗,也同樣解決了問題。這兩組都用了探究與合作,但學習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學生即使掌握了很多的學習方法,但是他不能有效地調節與調控學方法,學習效果也會不理想;學習方法解決了學生 “如何學”的問題,但是如果沒有解決學生 “不想學”的問題,學習效果也不理想。所以,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正確運用才是關鍵。
(1)激活學習心理狀態。學習心理狀態是學習的積極性如態度、動機等心理體驗,主要表現在學習的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且要把集中注意力維持下去。學生學習既要做到愿意學習,還得知道怎么去學。在學習之前,學生的積極性被激活以后面臨著是學習方式的選擇。根據當前的學習任務對情境進行分析,明確要學什么、什么時候開始學、在哪里學、怎樣學等問題,并正確估計自己的學習能力等因素,為學習方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2)明確學習目標,恰當運用學習方式。這是繼激活心理狀態之后的第二步學習。有了明確的學習目標之后就開始執行。執行學習任務,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就是對學習方法的使用監控,這也是對所選用的學習方法與學習因素進行評價是否相符過程。通過監控、檢查自己的學習行為,與學習目標、學習方法聯系起來加以對照,檢查自己的學習效果如何,并不斷改進,以達到最佳學習效果。例如在學習蹲踞式跳遠的助跑時已經領會了老師的學習內容,主要目標是學會準確的踏跳,當分組練習時,該同學開始有了自己的計劃,他先在踏跳板上練習幾次后發現總是踏不準確,于是,他已經意識到自己學習方法有問題,然后在跑道上每隔一定距離放一個標志物,幾次練習后發現已經踏準了,但有一個缺點:不能加快速度,而且步幅也受到了限制。這樣,他再次發現,這種放多個標志物的方法也不科學,于是他拿掉了大部分的標志物,只放幾個關鍵的標志物,這次又有明顯的改進。但是當他到另一個場地上練習時這種方法又受到了限制——重新擺放標志物,這樣就得重新試驗,做起來比較麻煩。于是他尋求老師的幫助,老師讓他從踏跳板反方向跑步丈量看行不行,于是,他又經過一番努力終于找到了好的方法解決了踏跳問題。他的這種學習方式就是總是圍繞學習目標——踏跳而展開的,而且選用了多種學習方法。
(3)及時評價與監控,調節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的有效程度常常取決于學習方式, “勤能補拙”,這里的 “拙”并不是說這個學生身體笨、智力低下,而是指他會不會運用正確的學習方式。有的學生勤是因為他運用了正確的學習方式,這種方式非常適合于他,因而他會與其他兩學同樣 “聰明”,所以,學習方式對于學習者采用的學習方法具有重要的決定作用。如果一個學生學習方式水平較高,那么他的運動技能形成水平就越高,因為,高水平的學習方式促進了運動技能水平的提高。影響動作技能水平的主要學習方式有練習法、遷移法、調控法三個要素,其中,通過調控不斷改進自己的技術動作,它是衡量學生動作技能學習方式的。
綜上所述,學習方式的正確選擇是體育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運用學習方法順利不同,在不同環境下運用學習方法都構成了學習方式的改變,聰明學生的學習方式會優于其他同伴。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加以關注,并對他們進行科學指導,那么,這無疑有助于他們的體育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