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廣輝 王孝領
筆者經常觀看、參與基層田徑比賽,也參與過基層田徑裁判執法工作,發現基層田徑教練、裁判對判定跳高名次、成績規則的理解和領會上存在一定的偏差。筆者也曾就跳高比賽名次、成績判定問題請教過十余名有經驗的裁判員、教練員、體育教師 (這些人中有不少參與、執法過更高級別的田徑賽事),發現他們對跳高比賽名次、成績的判定同樣存在誤區。下面就跳高比賽名次、成績的判定發表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
跳高比賽的最終名次判定出錯原因之一,往往是受其他田賽的影響。 如表 (1):
(Ο:表示成功 ×:表示失敗 -:表示免跳)
從表 (1)可以看出:誤判名次是看甲乙丙三人都跳過了1.41米,且都是第二次成功過桿,接著再看1.38米的試跳次數,乙是第一次成功過桿,所以是第一名,甲、丙第二次成功過桿,再看1.35米的試跳次數,甲是第二次成功過桿,丙是第三次成功過桿,所以甲是第二名,丙是第三名。
產生誤判的原因是受到了田賽遠度項目名次判定的影響。遠度最終名次判定是先最遠,如相等看次遠,再相等看三遠……以此類推,決定名次。在跳高名次判定中,有時會把遠度名次判定遷移到跳高中來。如先看最高高度失敗次數的多少,如相等再看次高高度失敗次數的多少……以此推之。這樣就陷入了一個判斷誤區,形成錯誤判定。正確的判罰應根據 《田徑競賽規則》 (2010)第180條8之規定,甲、乙、丙都跳過1.41米,開始實施成績相等的有關規則,計算從起跳至最后跳過1.41米在內的每人的失敗總次數:丙的試跳失敗總次數最多,因此獲得第三名。甲、乙名次依然相等,并涉及第一名,要進行決名次跳,甲乙再通過降升橫桿來決定第一名。
跳高比賽的最終名次判定出錯的另一個原因是,以試跳總次數決定比賽名次,如表 (2):
看到表 (2)成績表,誤判名次首先看甲乙丙丁四人的最高高度是1.55米,而乙是第二次 (最先)過桿,則為第一名;其余三人要看失敗總次數,而丙為最多,則是最后一名;再看剩下二人,由于二者失敗總次數一樣,再看試跳總次數,其中甲是8次,高于丁,因此,丁為第二名,甲為第三名。
確次=○ =
產生誤判的原因,是對 《田徑競賽規則》 (2010)第180條8 (1)中規定, “試跳次數較少者名次列前”的片面理解,而忽略前面一句話 “在出現成績相等的高度上”這一限定語,根據規則試跳總次數是不能作為名次判定的依據的。正確的判罰應該根據失敗總次數,即乙為第一名,甲和丁的失敗總次數相等,并列第二名,丙為第四名。如果名次相等并涉及第一名,就要從他們最后通過高度的下一高度,進行決名次試跳。
跳高比賽成績的誤判是決定名次賽的成績是否作為決定成績。 如表 (3)
次丙
對于以上的情況,基層裁判員在統計運動員決定成績時,往往不考慮決定名次跳的成績,而是以前面跳過的高度為準。即甲、乙、丙三人的決定成績皆為1.41米。
出現錯誤的原因是沒有全面仔細的解讀 《田徑競賽規則》, 《田徑競賽規則》 (2010)第180條21:每名運動員應以其最好的一次試跳 (擲)成績,包括因第一名成績相等而進行的決名次賽的成績,作為其最后的決定成績。根據這條規則,甲運動員的決定成績為1.42米,乙運動員的決定成績為1.44米,丙運動員的決定成績為1.41米。
裁判員是田徑比賽組織者和執法官,也是保證公平競賽的重要因素。作為一名基層田徑裁判員也要鉆研競賽規則,熟練地掌握裁判法,準確理解條文精神,認真執行競賽規則的有關規定,千萬不能一知半解,造成誤讀。更不能輕率地對規則的內容進行隨意臆斷,否者就會鬧出笑話。
[1] 中國田徑協會.田徑競賽規則 (2010) [M].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