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磊(后勤工程學院,重慶 401311)
ZHU Lei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11,China)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一方面為經濟的發展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在發展過程中也造成了許多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區域、產業甚至建筑工程項目本身的可持續發展。我軍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以及后勤保障方式的變革,對營房工程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前,現代營房建設已經逐步展開,為了實現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營房現代化水平,對工程項目進行全壽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20世紀80年代,國際自然保護同盟 (IUCN)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 (WWF)的支持下制定發布的 《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之后在許多國家、組織和專家中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對于軍隊工程項目而言,可持續發展就是指保持軍隊工程項目自身效益和外部影響動態均衡的狀態,在不超出維系生態系統承載力之情況下,最大限度地發揮建設項目自身效益,提高部隊作戰、訓練、工作、生活以及生產的綜合效益。
因此,對軍隊工程項目進行可持續發展評價,就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對項目實際和潛在、直接和間接、正面和負面、短期和長期影響,從軍事效益可持續、經濟效益可持續、技術效益可持續和環境效益可持續四個方面進行識別和評價,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項目全壽命周期,從而實現項目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目標的統一。
優美的軍營環境,可以培養和陶冶官兵的戰斗精神,創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圍,是部隊戰斗力生成的重要來源。而營房工程是部隊戰備訓練、工作學習的平臺,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其本身潛在的軍事價值。
軍隊建設項目的經費主要來自于國防費支出,在經濟模式上必須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全壽命周期角度來看,軍隊工程項目強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基礎設施造價。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經濟指標可以采用凈現值、內部收益率、投資回收期等。
技術系統的可持續性是持續發展的支柱。它既可以為可持續性決策提供依據和手段,又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物質資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極大提高項目附加值。采用可持續技術系統,將為項目的可持續性提供有效的支撐和保障。技術系統的可持續性評價內容應該包括智能化技術、節能技術和新能源利用和現代管理技術三個方面。
生態環境的好壞是檢驗建設項目是否可持續的主要因素,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評價不僅要分析評價周邊環境對擬建項目的影響,還要分析在建項目在目前及其建成后長期對環境的影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評價,主要對營區內水環境、聲環境、光環境、氣環境、景觀環境、廢物處理系統和項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進行評價。
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應該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的特征和狀況,而且還要反映整個系統的動態變化。因此,在指標體系構建方法上,必須堅持系統性、客觀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參考聯合國、國家、區域和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許多專家的研究成果,根據軍隊工程項目的特點,筆者對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初步的設計,如圖1所示。

圖1
指標體系的構建可以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一級子目標。將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目標分為軍事效益可持續、經濟效益可持續、技術效益可持續和環境效益可持續四個一級子目標,而且這四個子目標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只有這樣,才能系統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展度、協調度和持續度的統一。
第二步,建立二級子目標。首先,軍隊工程建設必須始終堅持 “軍事優先,以人為本”的原則,必須以戰斗力的提高為基本立足點。在工程項目軍事效益可持續方面,主要考察軍事保障能力、生活保障能力和安全防護效能,使之為部隊戰備、訓練、工作和生活留足發展空間,提供快捷方便、安全可靠的保證,從而提高軍事效益。其次,可持續發展評價強調項目全過程、全方位、全壽命周期的理念,通過對項目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從而選擇更加合理、可持續性更強的項目方案,提升工程項目價值。最后,在環境可持續方面,必須考慮到武器裝備、軍事訓練、工作生活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等對環境和工程項目所產生的影響,采取有效辦法,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步,建立操作層指標。操作層指標是具體指標,包括硬指標和軟指標。硬指標是指根據具體的量化標準對指標進行的評定;軟指標是指沒有量化標準時對指標進行的等級評定,只能用定性描述來評定。
軍隊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由軍事、經濟、技術和環境構成的動態的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從建設項目自身出發,整體性的把握和協調其自身發展與其他要素的關系,綜合運用多種調節控制手段,全方位推進軍隊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建立有關法規制度體系。軍隊工程項目受時效性、保密性、選點局限性等條件的制約,在建設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產生短期行為和盲目決策,而忽視項目全壽命周期中對作戰、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傳統的項目評價大多偏向于環境影響評價,而缺少對項目本身可持續性評價的制度約束。因此,需要制定與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法規制度,來保證建設項目可持續性。
其次,優化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指標體系。目前,我國對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觀領域,如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一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一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微觀領域的工程項目研究不多,還沒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建設項目可持續性評價體系。軍隊工程項目區別于一般工程項目,其指標體系的確定必須根據軍事工程的特點,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并通過實踐檢驗,逐步優化完善,不斷提升其科學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
最后,建立可持續發展評價相關組織機構。由于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涉及多學科、多部門,開展評價工作十分復雜繁瑣,需要建立一個綜合管理部門,負責制定相關政策制度,并對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進行全方位監管,提升項目可持續發展水平。
對軍隊工程項目進行可持續發展評價,是軍隊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具體行動,也是提升工程項目軍事效益、經濟效益、技術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力手段。本文對軍隊工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評價指標因素、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做了粗淺的研究,以期能夠對軍隊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評價的應用實踐提供理論支撐。
[1]吳瑞智.建設項目可持續性分析及綜合評價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40-44.
[2]王巍,趙國杰,畢星.工程項目可持續發展測評體系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10(2):122-125.
[3]戴焱,郭峰,王孟鈞,等.建設項目可持續能力研究[J].價值工程,2010(2):222-223.
[4]曹青.軍隊后勤可持續發展評價研究[J].軍事經濟研究,2009(6):66-67.
[5]邱林,趙紅梅,何國杰,等.加強營區環境管理 創建可持續發展營區[J].訓練與科技,2005(5):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