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張 偉
地理標志保護制度是國際上普遍承認、頗具影響的產品質量監控保護制度。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主要包括: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質檢部門先后頒發了《原產地域產品保護規定》(1999年8月17日),《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2001年3月5日),《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2005年6月7日),特別是2007年12月農業部發布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管理辦法》的實施,標志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在我國的進一步完善,是我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作的一個新起點。
截至2011年,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十多年以來,國家質檢總局已經受理了地理標志保護申請1170件,產品范圍涉及白酒、葡萄酒、黃酒、茶葉、水果、花卉、工藝品、調味品、中藥材、水產品、肉制品以及其他加工食品等多個領域,產地范圍涵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核準867個國家地理標志商標,保護產值近7000億元。地理標志產品獲得保護后,經濟效益普遍提高了20%以上。
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制度,對于保護我國民族精品和文化遺產,提高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的附加值和在國外的知名度,扶植和培育民族品牌,保護資源和環境,促進地理標志產品的可持續發展,增強中國地理標志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實踐證明,地理標志不僅是地方標志,而且也是質量標志、信譽標志,是一張信得過的“質量名片”,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無盡的財富價值,對保護地理標志產品知識產權,提升特色產品質量,將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湖南省根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自2005年以來,先后對有地域特色的產品,積極地申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2011年,又有漢壽甲魚、澧縣葡萄、沅陵碣灘茶獲得國家批準成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截至2011年底,湖南省已有26類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其中種植類14個、養殖類4個、其他8個(表1)。
根據《商標法》規定,地理商標是主要用于證明該商品的原產地、原料、制造方法、質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質的標志。通過申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與保存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有效地保護優質特色產品和促進特色行業的發展。湖南省已獲批的國家地理商標的有35件,其中種植業23個、養殖業7個、其他5個(表2)。

?
“地理標志就是打造一個大品牌,賦予地方的農特產品無可替代的特性”,我國正處在由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時期,既要將傳統自主原始創新名片做好做大,又要將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做大做強。2007年“古丈毛尖”和2011年“澧縣葡萄”打造成湖湘“質量名片”的成功示例給予我們更多的啟迪。

古丈毛尖距今至少有三千年的歷史,于2007年12月獲得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古丈縣政府借助這一機遇,對境內現有茶葉生產資源進行整合,對當地茶葉生產企業按照標準、技術規程、限定時間段等進行了規范,將使用古丈毛尖地理標志茶葉的采摘時間規定在每年清明前后半個月內,其他時間采摘的茶葉不準使用專用標志,確保了古丈毛尖品質特色和質量保證,從而提高了產品知名度,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另外,還開展“茶文化節”“古丈毛尖萬人品評會”,參加國際茶葉博覽會等各種形式提高古丈毛尖的知名度,打開國內國際市場。如今,古丈縣已發展茶園種植面積6.5萬畝,建成了國家認證的綠色食品茶基地1.5萬畝,歐盟認證的有機茶基地600畝,擁有古丈毛尖生產企業和廠家70多家,遠銷到德國、中東、東南亞及港、澳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湖南省最暢銷的茶產品之一。

上世紀90年代,澧縣引進了國內外200多個優良葡萄品種,與20多個本地野生砧木進行嫁接改良,打破了歐亞種葡萄不能在南方栽培的理念。自此以后,澧縣堅持以打造“南方土魯番”為目標,堅持政府主導,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為依托,自2006年起每年固定舉辦“葡萄旅游節”進行宣傳造勢,全力唱響“澧縣葡萄”品牌。截至目前,澧縣葡萄種植面積已達2.7余萬畝,年產鮮食葡萄4.8萬噸以上,培育種植大戶3100多戶,創辦星級休閑農莊13家,年接待葡萄鄉村游10萬人次以上。今年,澧縣葡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保護,有利于擴大知名度,為其今后再創輝煌提供了新的基石。
以上事例表明,只有充分認識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重大意義,調動和發揮政府、企業和協會“三位一體”的積極作用,就能促進湖湘“質量名片”的發展,使其成為振興湖南地方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回顧歷史,我省很多農業及其加工產品都是通過其原產地的地理名稱而逐漸聞名于世,如湘蓮、古丈毛尖、安化黑茶、邵東黃花菜、漢壽甲魚等。在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下,關鍵是做大做強產業。產業發展了,可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帶動包裝、運輸以及旅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此外還可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有效促進勞動力轉移,實現農民增收,進一步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持續發展。因此為更多地發掘、培育、保護好“地理標志產品”這張質量名片,就能充分的發揮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強化和突出地理標志的自主價值功能。
首先,要發揮地理優勢,整合當地特產資源。對于農產品而言,原產地的氣候、地質、土壤以及品種等自然因素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技術、加工工藝等人為因素,決定了該產品的質量及其特征和風格。而這些有原產地特征的產品,經過積淀已經超過了本身的含義,更多地被賦予文化的內涵和象征。
其次,引進先進技術,實行生產標準化。無論是種植類還是養殖類,都應該利用當前農業科技進步的新成果,優化改良品種,實施先進的種、養、加工技術,建立生產、加工基地進行標準化生產、加工。當前,我國在食品領域推行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認證,建立農產品基地,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進行標準化生產,可以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農產品質量。

?
第三,培育龍頭企業,締造知名品牌。推行“企業+基地+農戶(協會)”的管理模式,建立產、供、銷三位一體的格局,不僅加工低端的農產品推向市場,有利于保障農民收入;更利于形成產業鏈,促進產業集聚。對使用地理標志的產業龍頭企業,要重點培育,促使其發展成為規模大、實力雄厚、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
此外,要集中推出一批能夠代表地區特色農業發展水平的農產品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增強地理標志產品的競爭力。地理標志注冊和使用的過程,是農產品塊狀經濟形成的過程,也是區域品牌形成的過程,對地方產業集聚能夠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湖南作為農業大省,還有很多產品可以申報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商標。省質檢局應該發揮其引導作用,各地市縣政府及有關部門應把握利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和《商標法》這一法制管理的優勢,積極組織申報,齊心協力,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湖湘“質量名片”,為促進湖湘經濟做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