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佳,周 盼,朱林鋒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益陽市赫山區地處湘中偏北,位于洞庭湖西緣和資水的匯聚處,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優越,特別是水陸交通都十分發達。該區農業發達,經濟活躍,特別是近幾年來,農村中小企業發展勢頭強勁,極大地拉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為“三農”問題的解決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但在農村中小企業欣欣向榮的背后,其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一定的局限性,且其發展策略也值得探討。
1.1.1 吸納大量農村勞動力,緩解就業壓力 農村中小企業多為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可吸納當地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對緩解就業壓力有著巨大的貢獻。例如滄水鋪鎮林芳旅游公司的項目建設,不僅直接解決了300多名勞動力的就業問題,而且旅游項目間接地帶動了5 000多名農村居民自主創業。這也與筆者在調研中發現的當地外出打工的青壯年甚少,大部分勞力選擇在附近的中小企業工作的情況相一致。
1.1.2 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農村中小企業顯著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縮小了城鄉差距。例如農村中小企業發展較好的滄水鋪鎮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6 118元(2009年),泉交河鎮的團結村(三益有機農場駐地)人均收入更是達到了6 480元(2009年)。筆者在實地走訪中還了解到,在味姜生產基地的寶林沖村,村民僅利用農閑時間參與味姜制作就可獲利近萬元/年,對于人均耕地只有0.3 hm2左右的寶林沖村村民來說,味姜生產無疑是其主要經濟來源,是其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

1.1.3 有助于社會穩定,解決空心村等社會問題 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留住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特別是留住了大量男勞動力,這有助于維持社會穩定,緩解農村男女比例失調、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還能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例如,以滄水鋪鎮為代表,圍繞特色種、養產品,推行專業化經營,實施的“一村一品”戰略,使村民有事做,有盼頭,村民對村莊建設的自豪感和生活在其中的幸福感都比較強。
1.2.1 基于土地資源的矛盾加劇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中小企業的發展要求擴大規模,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這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土地資源供需失調的矛盾;第二,過低的土地補償標準,使得土地流轉困難,如三益有機農場提供的農田補償費為11 999元/(公頃·年),蘭溪鎮沙嶺村土地流轉價格為7 200元/(公頃·年),蔣家橋村土地流轉價格為3 000元/(公頃·年),砂子嶺村以及羅家沖村的荒山租價僅為1 500元/(公頃·年),茶山略高,但也只有1 800元/(公頃·年)。
1.2.2 環境問題日益突顯 益陽市赫山區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雖然摒棄了傳統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高污染發展模式,但是仍有少部分企業缺乏有效的管理,其經營方式也很粗放,產生的廢水廢渣處理不當,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如滄水鋪鎮支柱產業之一的編織袋回收加工產業,就是以戶為生產單位,組織形式松散,編織袋亂堆亂放現象嚴重,不但影響市容,還對環境存在威脅。
缺乏高素質人才,綜合競爭力不強是益陽市赫山區農村中小企業的通病。由于當地企業的職工多是當地居民,大部分沒有受過正規的培訓。他們生產的產品多為初級加工品,缺乏核心技術,因此,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強。雖然現在的發展勢頭比較好,但如果不致力于提高職工素質和產品的科技含量,以后將很難跟上市場的發展。
當地盛行的“一村一品”發展模式雖然顧及了普遍居民,但是這種發展模式也使當地的農村中小企業呈現小、亂、雜的發展面貌,沒能形成有較大拉動作用、有較長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此外,由于當地企業缺乏宣傳力度,以致當地企業雖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并未形成較強的品牌效應,其市場還是局限于益陽市、長沙市等周邊范圍。
截至2010年7月,益陽市赫山區沿用的還是97規劃,新計劃雖已出臺,但還未正式啟動。規劃的滯后嚴重影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給當地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由于資金不足或政府監管力度不夠等原因,當地中小企業的土地規劃不少是由企業自行完成的,缺少實質上的規劃,從而引起一系列問題。如林芳旅游公司附近的糧店、國稅、地稅等部門的房屋及空地尚處于閑置狀態,未得到整體開發利用,也未達到最優配置狀態。
外資一般指由國外投入國內運作的資本,此處也可以放寬理解為由外地投入本地運作的資本;而內籌一般指內部單位籌錢來組織經濟活動。在對益陽市赫山區的實踐調研后發現,“外資+內籌”的集資方式,既通過引入外部資本注入活力,又將內部資本充分集中利用起來,提高了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二者的完美結合更能使企業“活”起來,更好地解決資金問題,促使企業不斷發展。
當地政府可進一步吸引大學生下鄉擔任村官,給管理層注入新活力,帶來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于企業本身來說,吸引高素質人才,引進先進生產技術或是發揚本土特色生產工藝,對員工進行正規的培訓,這都是增強產品(包括服務)技術含量的途徑;同時,加強宣傳,著力打造一兩個品牌較好的龍頭企業,使企業走出去,這也是今后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農村不同于城市,農村的發展當然不能照搬城市工業化的路子。在現今中國高度競爭的工業品市場,農村中小型企業不占優勢,農村的優勢在于農業,所以發展農業及其相關行業是比較明智的選擇。農村的價值也不再局限于產品、勞動力的貢獻,還應包括生態、民俗文化、休閑場所等新價值。農村中小企業的發展應充分體現農村有別于城市的特有價值,把企業發展同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獨特的鄉村文化,較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起來開發利用,重視發展有農村特色的經濟和文化產業,如有機農場、農家樂等。
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要求農村中小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要顧及社會和生態利益。這不僅僅是為了響應建設“兩型”社會的號召,而且更是為了企業的長久發展和社會的長期受益。農村中小企業要采取“挖掘環境價值——發展企業——保護并提升環境價值——進一步發展企業”這一良性循環模式,走生態發展之路。
企業、農民、政府三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核心目標都是發展,而發展需要的資金、人才及市場都離不開企業;發展必需的土地、資源以及勞動力要靠農民來提供;發展需要的良好外部條件和政策,又需要政府的努力,企業與農民之間的糾紛也需要政府來解決。協調三者之間的關系,減少三者之間的摩擦,有助于為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降低隱性成本,走上長久的和諧發展之路。
[1] 鐘寧樺. 農村工業化還能走多遠?[J]. 經濟研究,2011,(1):18-27,56.
[2] 杜春蘭,余存勇. 基于統籌城鄉發展中農村發展的思考[J]. 山西建筑,2009,(8):15-16.
[3] 姜長云. 當前農村中小企業的新問題、新趨勢以及對策建議[J]. 開發研究,2009,(6):80-84.
[4] 岳 頌. 農村環境保護與企業的社會責任[J]. 技術經濟,2007,(3):68-70,96.
[5] 張福剛,劉彥隨. 中國區域農村發展動力機制及其發展模式[J]. 地理學報,2008,(2):115-122.
[6] 劉彥隨. 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鄉村轉型發展與新農村建設[J]. 地理學報,2007,62(6):563-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