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艷艷
(石門縣農業局,湖南 石門 415300)
茶葉是石門縣的傳統優勢產業,2007年縣政府在12號文件《關于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提出了由“茶葉大縣”向“茶葉強縣”轉變,“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跨越,建設“全國有機茶生產大縣、湖南茶葉第一縣”目標,使茶葉產業進入了“第二次創業”的新時代。目前,石門縣有茶園面積約7667 hm2,是湖南省的產茶大縣和茶葉出口基地縣、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范縣、中國禪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百姓信任的產茶地,2009年又被列為農業部長江上中游特色和優質綠茶出口基地縣。“十二五”期間,石門茶葉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可促進石門茶葉產業從數量型、低效型向質量型、高效型轉變。
近年來,在縣委和縣各級政府及全縣茶農的共同努力下,石門縣茶葉產業有了長足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茶葉品質明顯提高,龍頭企業初具規模,產業地位明顯攀升。石門銀峰等石門茶葉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影響越來越大。全縣茶園面積約7667 hm2,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600 hm2,年產干茶約8.75×106kg,茶葉產值2.05億元,有機茶認證面積達到886.7 hm2。全縣有四家企業獲得了市級龍頭企業稱號,其中湖南壺瓶山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葉生產、初精制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現代茶葉企業,擁用精制加工廠房面積1.2 hm2,固定資產3200萬元,年加工能力達10000噸。

1.2.1 規模優勢有機茶園面積大,可生產綠茶、紅茶和黑茶等多種茶產品。從1998年開始,石門縣就率先開展有機茶的轉換生產,到2010年,全縣共有11家企業、866.7 hm2茶園通過了相關的國際、國內有機茶認證,特別是白云山林場的80 hm2茶園,已連續12年通過OFDC、NOP、JAS等有機茶認證,全縣共有機茶轉換茶園2000 hm2。
1.2.2 生態優勢石門縣茶園環境極佳,遠離城市和工廠。茶園分布在海拔300~1200 m的壺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圍,茶園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是有機茶和無公害茶生長的理想環境。
1.2.3 品質優勢石門特有的生態環境,造就了石門茶葉的特異品質。成品茶富含鋅、硒、EGCG兒茶素等營養元素。宋朝時期,石門“牛抵茶”即為朝廷貢品,晚清時期,“石門宜紅茶”出口歐盟各國,因其品質優良而風靡其上流社會。石門銀峰茶因其頭泡清香、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先后獲得“亞太國際博覽會金獎”、“國際文化名茶評比金獎”、“中茶杯特等獎”、“湖南十大名茶”、“國飲杯特等獎”,2010年成為上海第十七屆茶文化節唯一指定用茶。
1.2.4 文化優勢石門茶文化底蘊深厚,是茶禪文化的發源地。宋朝時期,石門夾山寺主持高僧園悟克勤,首先悟出“茶禪一味”真諦,并手書“茶禪一味”墨寶,后由其弟子帶到日本,成為日本及東南亞茶道文化的精髓。
1.2.5 品牌優勢自2000年起,石門縣政府把“石門銀峰”作為全縣的公共名優茶品牌來打造,制定了《石門銀峰茶綜合標準》(2010年修訂為《石門銀峰茶系列標準》)。同時,整合了全縣的茶葉品牌,將“白云銀毫”、“東山秀峰”歸屬于石門銀峰系列,取消了某些知名度小的茶葉品牌。并通過“夾山茶禪文化論壇”、“挑擔茶葉上北京”、“請喝一碗石門茶”等連續九屆茶文化活動,重點打造和宣傳“石門銀峰”品牌,其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提高。2007年注冊“石門銀峰”地理證明商標;2009年被評為湖南省著名商標;2011年“石門銀峰”以5.32億元的品牌價值,獲“2011年中國區域公用品牌最具發展力品牌”獎牌和證書;2011年,“石門銀峰”正在申報“中國馳名商標”。
1.2.6 市場優勢 目前,“石門銀峰”系列茶在全省有名,全市知名,常德市場占有率達70%以上。該系列茶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湖北、江西等省(市)都有銷售門店或連鎖店,并通過省內、省外的茶葉公司,已出口到美國、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及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客觀地說,石門縣與全國茶業強縣比還存在一些差距,筆者認為制約石門縣茶葉產業發展主要有4個方面:第一,人才缺乏,從業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第二,茶葉產業鏈條不長,沒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第三,龍頭企業還不能發揮龍頭作用,企業規模偏小,帶動示范作用較弱;第四,農產品加工質量和安全存在著一定隱患。
2.1.1 把握市場定位“十二五”期間,石門縣茶葉產業面臨極好的發展機遇,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石門茶葉產業今后發展的思路和目標,要把石門縣建設成為湖南茶葉第一縣,全國有機茶生產大縣,中國名茶之鄉,重點發展有機茶和名優茶。
2.1.2 瞄準發展目標到2015年,石門縣茶葉產業實現以下目標: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0000 hm2,年產干茶約1.25×107kg,茶葉產值3.5億元,綜合產值5億元。全縣有機茶認證面積達到2000 hm2,培育1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石門銀峰成為中國馳名商標。
2.1.3 實施五大戰略一是科技興茶戰略。一方面與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茶業流通協會、中國茶科所、湖南省茶葉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保持密切聯系,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市場動態;另一方面,組織專家小分隊深入茶區指導生產加工,同時從2011年開始與湖南農大合作開設茶葉專業班,選送30名技術員到湖南農大脫產學習兩年,鼓勵從業人員進行高級茶業師、高級評茶師、高級農藝師的崗位培訓并給予一定獎勵。二是文化興茶戰略。繼續舉辦茶文化活動,依托夾山的茶禪文化,宣傳、挖掘、收集石門的茶文化。例如修復碧巖泉,建設夾山茶葉公園,充分發揮石門人杰地靈優勢。三是品牌興茶戰略。石門銀峰是石門茶葉的主打品牌,也是湖南省四個重點扶持的地方品牌之一。要舉全縣之力宣傳推介石門銀峰;同時加強對石門銀峰品牌的管理。四是質量興茶戰略。嚴格執行石門銀峰地方標準,實施標準化生產,做到生產有記錄、操作有規程、產品有標識、質量可追溯。同時,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繼續開展有機茶的轉換和認證,定期抽查茶葉質量。五是企業興茶戰略。積極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市級龍頭企業、骨干加工廠、茶業專業合作社,以形成一批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模范企業,以及內連基地和農戶,外連市場的龍頭企業。
2.2.1 加強領導力量一是加強領導,主產鄉鎮要把茶葉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各級領導要充分重視,鄉村干部要深入一線,把茶葉產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二是加強調度,縣茶葉產業領導小組要加強對全縣茶葉生產經營的協調,定期調度生產加工情況。鄉鎮和部門要定期收集情況,及時解決實際問題。三是落實責任,進一步細化對有關部門、鄉鎮茶葉產業化建設目標管理的考核。主產鄉鎮也要建立健全茶葉發展考核機制,責任到人,嚴格考核,確保工作落到實處。
2.2.2 加大引資力度一是要積極做好立項和申報工作,各部門要針對國家產業政策,在茶葉種苗、加工、品牌整合等方面積極向國家、省、市爭取茶葉發展項目和資金。二要合理整合項目資源,把茶葉產業與新農村建設項目、退耕還林后扶項目、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等有機結合起來,加快茶園的路、水、電等基礎設施的配套,確保完成茶葉低產茶園改造、新造項目任務。三要加大產業招商力度,積極宣傳石門縣茶葉優勢資源,繼續爭取戰略投資商來石門縣投資,力爭從茶葉發展先進地區引進1~2家經濟實力強、經營理念先進、市場營銷好的龍頭企業落戶石門。
2.2.3 優化部門服務要嚴厲查處職能部門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的行為。堅決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保護消費者和茶企業的合法權益。要深化科技、金融服務,按照“請進來,走出去、送下去”的要求,繼續聘請中國茶科所、湖南農業大學、省茶葉研究所的知名茶專家、教授擔任石門縣茶葉產業建設的科技顧問,并選派企業人員到大專院校、著名科研院所進行參觀考察和學習充電,培育一批技術專家、業務精英、管理能人型的茶企老板。組織茶葉專家、科技特派員送技術下鄉,進一步普及有機茶生產、名優茶加工、農機技能操作等實用技術,提升茶農綜合素質。
2.2.4 擴大宣傳造勢要通過多種形式,創造濃厚的茶葉產業發展氛圍。(1)加強會議宣傳。要召開鄉鎮國家干部、村干部等多層次會議,大力宣傳發展茶葉產業的生態、效益優勢和扶持政策,激發茶農發展茶業的熱情。(2)搞好外界宣傳。充分利用互聯網、電視等新聞媒介對石門特色的茶文化、石門茶葉品牌進行宣傳;收集整理具有石門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詩、茶聯;編排具有石門特色的茶文化節目,組建茶藝表演隊;拍攝與石門茶葉相關的影視作品,擴大石門茶葉影響力。(3)深化形象宣傳。著力打造“石門銀峰”主導品牌。引導“東山秀峰”、“白云銀毫”等茶葉品牌向主導品牌靠攏。對授權經營“石門銀峰”的企業逐步實行質量統一、標準統一、包裝統一、宣傳統一,形成拓展市場的合力。
[1]李 捷,徐有明,高 飛.九江茶葉產業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5):15692-15694.
[2]向有華.淺談南澗縣茶葉產業發展的新途徑[J].云南農村經濟,2011,(4):53-56.
[3]鐘應富,吳修明,楊江陵,等.云陽縣茶葉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J].南方農業,2011,5(5):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