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韶林,鄒昀華,劉賢云,莫力平
(桃源縣畜牧獸醫水產局,湖南 桃源 415700)
近年來,桃源縣把做大做強養殖產業作為振興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養殖業的產值已超過了農業總產值的50%。發展養殖小區是引導農民興養增收的重要措施,大力推廣養殖新技術和優良品種,優化養殖產業生產結構,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典型大戶和養殖小區,使全縣養殖產業呈現出“龍頭昂首、大戶涌現、基地膨脹、全面提高”的新格局。2009年,筆者就如何進一步完善畜牧業養殖小區建設做了一次專題調研,并依據調研結果就桃源縣畜牧業養殖小區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進行了探討。
2009年3~9月,通過實地查看、業主詢問、群眾走訪等形式,或專程前往或結合督促檢查工作或利用能繁母豬保險理賠鑒定機會等先后對桃源縣45個養殖小區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調查。
目前,全縣已建成各類養殖小區45個,其中: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28個,萬頭豬場3個,常年存欄生豬11.8萬多頭,蛋雞養殖小區10個,肉牛養殖小區4個,山羊養殖小區3個,為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帶動桃源畜牧養殖產業向縱深發展,實現縣委縣政府“努力沖刺全省經濟強縣、實現又快又好發展”,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青林鄉堆金養殖小區建有標準化豬舍8700 m2,存欄能繁母豬1134頭,2010年出欄肥豬11452頭,創產值12529.72萬元;茶庵鋪鎮的尚寺坪養殖小區在原有豬舍中選擇一部分進行豬舍標準化改造達6000 m2,同時進行標準化配套設施升級改造,新建了沼氣池、污水處理池、消毒更衣室等;楓樹鄉的田河生豬養殖小區還配備有閉路電視監控生豬生產情況。

2009年,全縣畜牧業養殖小區實現總產值1250億元,約占全縣養殖產業總產值的30%。養殖小區全面推行標準化養殖模式,有效地控制了重大動物疫病的傳播,提高了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改善了人畜混居、環境污染等局面。但同時也發現了部分畜牧養殖小區在建設和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2.2.1 規劃布局不合理,配套設施不完善(1)規劃布局不合理,小區建設隨意。表現在:①選址不當。存在這個問題的養殖小區大多沒有經過針對所養畜禽進行實地考察,有的為了交通方便或“形象工程”,有的為了方便生活,有的為了省事,就把小區建設在主要交通干道兩側或居民生活點附近或未經改造的責任田等低洼濕地,這些地點人流、車流、物流多,噪音大;空氣和水流污染嚴重;不利排水和疾病防疫,均是不適宜建區的地點。②小區布局零亂。調查發現90%的小區未請專家統一規劃設計,布局零亂,建場規模大小不一,建場方向不一,畜(禽)舍建設不統一,小區內部各區域沒有嚴格分離等。③區內飼養畜禽品種混雜。據調查,全縣混合養殖的小區占所有養殖小區的40%,飼養的畜種雜亂,豬、雞、牛、羊、犬各種類型都有,有的甚至一場多畜。④小區內各場建設步調不一。大多數小區以農戶為投資主體,受資金或其他條件限制,邊建設邊生產的現象嚴重,給統一防病和統一銷售畜(禽)產品帶來不便,對經營十分不利。(2)區內環保設施不健全,影響小區的可持續發展。調查發現大多數養殖小區內無正規化糞、排污走道,區外無統一的糞便貯存及處理設施,嚴重污染養殖小區的環境,比如某些蛋雞飼養戶用編制袋將雞糞裝袋后堆放在道路或其他公共場所,惡臭難聞,污水橫流,不僅污染了環境,也埋下了疫情爆發的隱患。種植綠化帶是凈化小區環境的有利措施之一,但大部分養殖小區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小區布局安排緊湊,未留下充足的綠化空間,不利于小區可持續發展。(3)無固定的畜(禽)產品交易場所。全縣的養殖小區均沒有建設專門的交易場所。買豬收蛋的車輛要么停在小區近旁,要么堵在村中道路上,不僅給疫病傳播埋下了隱患,還嚴重影響交通,給居民生活帶來不便。
2.2.2 防疫制度不健全小區消毒衛生制度流于形式,非生產人員可隨便進出,畜(禽)舍內外環境和公共場所未定期消毒等。養殖戶對免疫防治認識不清,有的養殖戶以為免疫接種多多益善,本地沒有的疫病也進行防疫;有的養殖戶則圖省事,抱著僥幸心理該防的病不防;還有的養殖戶購買低價劣質的疫苗或不請專業防疫人員接種;有的甚至將病中或病死畜禽賣給不法分子上市銷售,不僅嚴重影響疫病的控制,還嚴重威脅食品安全。
2.2.3 組織管理不規范建設養殖小區的目的是為了形成“規模化飼養、標準化生產、專業化服務、產業化經營”,但許多小區建成后缺乏規范的組織管理,很多標準化生產的制度沒有真正的實施,導致服務與經營也不能達到要求。同時,各養殖小區間缺乏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惡意競爭時有發生,導致生產秩序混亂,綜合效益不高。
2.2.4 生產管理水平低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專業知識培訓也不積極參加,各經營者只是參照某些科普書籍或借鑒前人的養殖經驗,自己組織生產,其飼養水平較低,不能科學地選擇和鑒別種苗、獸藥、飼料等。少數經營者養殖觀念淡薄,對疾病沒有積極預防的概念,通常是畜禽發病時才用藥;而稍微有點防護意識的經營者,又因為專業知識不夠,完全依賴于抗生素對畜禽進行保健防病,往往造成畜禽產品及其排泄物殘留的抗生素藥物超標,一方面會導致畜禽產生抗藥性,普通藥物對疾病失效;另一方面這些藥物殘留超標的糞便容易造成二度污染,嚴重影響了畜、禽、水產品的質量,進而危害人體健康。
此外,有些地方為了完成目標任務或人造“面子工程”,大力宣傳并發動建設養殖小區,但由于技術、資金等諸多因素不到位,導致小區畜禽存欄入住率極低,甚至存在“有區無畜”的現象,造成土地和房舍的大量浪費;另外,各級政府對養殖小區公益性建設項目缺乏支持,致使服務體系不健全,畜禽產品安全監控手段落后,資金的普遍短缺也成了制約養殖小區發展的突出問題。
3.1.1 選址要求一是地勢高且干燥,至少應在當地歷史洪水線以上,地下水位應在2 m以下,地面要平坦且有1%~3%的坡度,以利排水;二是遠離污染源,如化工廠、造紙廠、屠宰場、民房集中地等附近均不適宜養殖;三是水源充足,水質良好,一般選在河流的中上游建區;四是便于衛生防疫;五是交通方便,電力供應和飼料資源充足;六是盡量利用坡地、荒地、薄地,不占好地。應避免在主要公路的兩側以及旅游區、自然保護區、水資源保護區,居民密集點、工廠、其他畜牧場附近建區,具體要求:(1)與其他畜牧場保持100 m以上的獸醫衛生間距;(2)距省級以上交通干道1000 m、2級公路500 m、一般公路300 m;(3)距離沼澤及蚊虻孳生場所1000 m以上;(4)避免在侯鳥棲息的附近地區和侯鳥遷移的主要通道上建區,以防禽流感傳染。
3.1.2 建場要求要堅持“集中投建、同步運作”的原則。(1)小區建設可以參照規模化養殖場的建筑布局。小區要修建圍墻與外界隔離。戶與戶之間距離應保持在30 m以上,最好用圍墻或綠化帶隔開。(2)畜禽舍應統一選擇南向或東向,以保證冬季保暖防風和夏季涼爽通風。小區大門口及每個養殖場大門口都要設置消毒池,若條件允許要建沐浴、更衣設施。(3)清潔道與糞污排泄道要嚴格分開,區內道路最好要硬化。凈道為管理、運送飼料用,寬度4~6 m,污道為轉群、運送糞污用,寬度2~4 m,糞污處理池要建在小區圍墻外下風口處,并與雨水分開。(4)營造與所養畜禽品種相適應的溫濕、通風、光照條件。將產仔舍、保育舍、育成舍分成若干個單元,各單元相對獨立,互不交叉,以獨立單元式車間為單位輪流使用。同一單元“全進全出”,徹底空欄消毒。
小區內要配備專職獸醫技術人員,嚴格免疫,定期注射疫苗和消毒。要廣泛形成科學健康養殖理念,盡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保健畜禽,消毒不能走過場,要選擇2~3種消毒藥品交叉消毒,每次消毒要徹底。小區內要配備相應的獸醫設備和消毒治療藥品。小區內謝絕參觀,人員車輛進入區內需嚴格消毒。嚴禁在小區內宰殺畜禽。飼養人員要經常觀察畜群,發現病死畜禽及時做無害化處理,有疫情及時上報。
推廣新型環保養殖模式——生物發酵床養殖新技術或將糞污送入沼氣池或糞污處理場,絕不可將未經處理的糞便另作他用。集中處理糞污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將糞污高溫干燥后制成顆粒狀肥料,這種方法需廠房和設備,資金投入較大;另一種是采用好氧生物堆肥處理技術將糞污單獨或與其他添加料混合堆積于糞污池,用塑料膜密封再用土封蓋,使其發酵發熱殺滅有害病菌之后作為農用肥,這種辦法簡單易行且實用,適宜廣泛采用,每個養殖小區可建2~3個這樣的處理池輪換使用。
集中處理糞污對減少固體污染具有很大改善作用,但對減少空氣污染的效果甚微。根據桃源縣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最好的糞便處理方法還是采用沼氣池工程,國家也很重視農村沼氣池的建設,通常縣能源辦建一個沼氣池,視其大小有上千元不等的補貼,并有專門的技術隊伍幫建。沼氣池不僅能有效凈化環境衛生,其沼液、沼渣還是農作物防治生物病蟲害的“生物藥”以及生產綠色有機食品最理想的高效優質有機肥,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結構,克服農藥化肥的超量使用;沼氣池不僅減少了蚊蠅孳生場所,還殺滅了糞污中有害的菌、蟲、卵,有益人類健康;沼氣池產生的沼氣還是一種高品位的清潔能源,不僅能讓農民從煙熏火燎的傳統炊事、取暖方式中解脫出來,提高農村生活品味,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還有效地節約了能源,也是打造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好途徑之一。在沼氣池建設中要打破“形象工程”的束縛,不宜以小區為單位集中建造,應以戶為單位單獨建造,人、畜糞污都入沼氣池,以利最大限度地發揮沼氣池的優勢。
應加強養殖小區的綠化工程建設。例如在小區外圍種植白楊、水杉等高大樹木作為防護林帶;在各養殖場之間種植樟樹、玉蘭等隔離林帶;池塘周圍植上垂柳,道路兩旁、地面空隙可種植矮小的觀賞性灌木和花草;為提高經濟效益,也可種植果樹等經濟樹木。努力把養殖小區打造成區內外樹林成蔭,空坪隙地花草爭艷,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花園式、生態型養殖園區。
應設專人分管小區工作,負責協調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使用與管護。小區應成立自己的管理組織,如養殖協會等合作組織,負責小區內的品種引進、飼料供應、疫病防治、技術培訓、產品銷售等產業服務工作,并制定嚴格的防疫制度、技術培訓制度、場戶成本核算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把養殖小區內各戶納入規范化管理軌道。
著力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一要擴大飼養規模,實行批量生產,努力突破外省市設立的“市場準入”門檻;二要大力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并切實搞好龍頭企業與養殖小區、養殖小區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及時準確了解市場信息,廣泛開拓市場,完善企業與小區、小區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使畜禽養殖小區真正成為加工龍頭企業的生產基地。
嚴格執行無公害畜禽養殖技術規程,全面推行標準化、無公害化生產,使畜禽養殖小區生產逐漸向國際標準靠近,提高小區生產的畜禽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積極建設各級畜產品檢測中心,制定和完善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建立和實施畜產品監測制度,實行生產全程監管,切實抓好畜(禽)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
[1]任啟明.淺析萊茵鵝養殖小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08,(11):25-26.
[2]賈春華.淺談養殖小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畜禽種業,2008,4(11):87-88.
[3]嵇慶剛.養殖小區糞便處理的問題及其對策[J].養殖技術顧問,201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