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劍君,辛祥晶,劉家松
(1.中國社科院 財貿所,北京 100086;2.石家莊經濟學院 會計學院,石家莊 050031;3.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武漢 430074)
改革開放以來,受益于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然而,在收入分配領域,卻出現了越來越嚴重的分配不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的局面。占我國總人口2/3比例農村人口的收入分配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問題,同時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穩定。因此,研究城鄉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探索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978~1985 年城鄉收入差距經歷了短期的縮小過程之后,從1986年至今總體上呈現出擴大的趨勢。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從1997年開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率一直上升,從當年的2.47倍上升到2009年的3.33倍,這十幾年間,城鄉收入的相對差增長了34.81%,而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呈現加速擴大的趨勢,如圖1所示。
基尼系數是1922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首先提出的用來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重要分析指標。按照國際慣例,基尼系數在0.2以下,表示居民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表示相對平均,0.3~0.4顯示的是比較合理。同時,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貧富差距的警戒線,0.4~0.6已經是差距過大,0.6以上則是高度不平均。

圖1 城鄉收入與農村收入
恩格爾系數(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1987~2009年間的恩格爾系數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我國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都呈下降狀態,反映了我國的經濟發展在這20年間促進了城鎮和農村的經濟富裕。然而,從1988年開始,城鎮恩格爾系數一直保持在農村恩格爾系數的水平之下,我國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正在不斷地下降。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從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也從1990年的58.8%下降至2009年的41.0%。這說明雖然城鎮和農村在收入上都有所提高,食品支出的比重正在下降,但是城鎮的經濟發展比農村更好,居民收入更高,生活更富裕。

圖2 1985~2005農村、城鎮以及全國的基尼系數

圖3 城鄉恩格爾系數
影響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收入增加的因素很多,但國家政策是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以城鄉居民收入比(Y)作為被解釋變量,而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X1)、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增長率(X2)、鄉鎮企業職工增長率(X3)、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增長率(X4)、第一產業增加值指數(X5)作為解釋變量。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如表1所示。
構建模型的理論方程為:

首先利用Eviews軟件對模型進行OLS估計,得樣本回歸方程。利用Eviews輸出結果如表2:
初步得到的回歸方程為:

由于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解釋變量X4、X5的檢驗的P值都大于0.05,所以變量不顯著,說明模型中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等問題,進而對模型進行修正。下面我們采用逐步回歸法對模型的多重共線性進行檢驗和處理(具體操作過程略)。
體育改革40年,既是體育發展的歷史,又昭示著體育發展的未來。總結和反思體育改革40年歷史,就是尋找發展的新動力。雖然新時代體育改革任務繁重,但是,我們只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解放思想,優化體育治理結構改革,創建社會各類主體平等參與體育的機制,創造體育發展新動能,舉政府、社會、市場力量著力解決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提高體育發展質量,新時代體育改革就一定會成功,建設體育強國目標就一定會實現。

表1 城鄉居民收入比統計表
由以上分析結果可知,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結論模型中只能引入X1、X2、X3三個變量。則調整后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回歸方程的意義為:當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和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增長率(X2)不變時,鄉鎮企業職工增長率(X3)每增加1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減少0.005164;當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和鄉鎮企業職工增長率(X3)不變時,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增長率(X2)每增加1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減少0.07740;當國家財政對農業支出的增長率(X2)和鄉鎮企業職工增長率(X3)不變時,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1)每增加1個單位,城鄉居民收入比增加3.988055。
這正是證明了城鄉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國家對農業發展的投入,取決于鄉鎮企業的發展,更取決于我國農業發展的狀況。
根據上面的分析,本文發現,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在于:
2.2.1 國家對農業投入的嚴重不足
其一,通過模型分析可知,國家財政農業支出對城鄉收入差距具有明顯的縮小作用。因此,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增加,為了實現城鄉均衡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國家財政的支出規模還應不斷增加,以達到調節收入分配,實現經濟平穩發展的目的。
其二,從國家財政用于農業的各項支出來看,由于它們對城鄉收入差距的作用不盡相同,所以,在增加支出總量的同時,也要適當提高支農支出和農業救濟費支出部分的比重和增速,這對于提高中央財政農業支出的實效極為重要。
2010年全國財政對農林水事務支出為8052億元,比2009增加了1331億元,增長19.8%①,這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調節收入分配具有重要作用。
2.2.2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
第一產業,又稱第一次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加工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工業原料的部門。在我國第一產業主要指農業(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由模型可知,我國第一產業即農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表2
眾所周知,農民從事的產業是傳統農業,傳統農業的勞動生產率比較低,農民收入低是傳統農業的產物。城鎮居民從事的現代產業,現代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職工能夠得到較高的工資收入。因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是造成全國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原因之一。
適度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然而收入差距過大,會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當收入差距拉大,大多數人會感到自己相對貧困,尤其是面對社會分配不公,非法暴富者揮金如土、揮霍無度等現象,人們很容易失去心理平衡,產生不平等感覺,從而引發人們對社會的不滿;還有一部分人無法通過正常的勞動來獲得自身的需求時,許多社會矛盾必然隨之尖銳起來,將導致人心不平、社情不穩甚至政治動蕩。只有共同富裕,人心才能平和,社會才能安寧。一個富人越來越富、窮人仍然很窮的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可持續的社會。不解決社會分配不公問題,就不可能建立和諧社會。
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是影響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要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增加農業預算支出可謂是勢在必行。要進一步完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一是各級政府要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盡最大努力,非常規性的加大財政對農業投入的力度,充分發揮財政投入在各項投入中的引導、示范作用;二是各省要緊緊抓住中央擴大內需的重大機遇,組織發改委、財政等有關涉農部門梳理、謀劃、包裝、申報農業項目,采取各種有效方式,通過各種渠道,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爭取中央農業資金投入;三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構建財政、金融、農民、社會全方位、多元化農業投入格局。首先是各級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加大農業投入的規定,加大本級財政農業投入。建議在適當的時候,各省組織開展對各市(州)、縣(區)政府貫徹落實中央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農業投入三個“大幅度增加”的情況的專項檢查,以督促市(州)、縣(區)政府加大農業投入;其次要強化農民投入意識,利用好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議”,鼓勵、引導農民增加投入;其次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步伐,建立健全功能齊全的農村金融體系和財政貸款擔保機制,擴大農業保險,專業銀行信貸向農村延伸,增加農業信貸投入;第三要制定優惠政策,包裝農業項目,引導支持社會。企業、居民、農業大戶要組織資金投入農業,鼓勵支持回鄉農民在農村創業。
在一系列政策積極作用下,農村收入分配差距已經跨過“拐點”,更加趨于合理。而城鎮收入分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政府需要針對城鎮收入分配差距,制定一系列有力政策,促進城鎮收入差距更加公平合理,而不能全部依靠市場機制來解決城鎮收入分配差距問題。政府可以透過有效的宏觀調控合理調節全社會的分配關系和分配格局,用經濟手段適當限制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和福利。一方面建立健全財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建立健全稅收政策,合理調節個人納稅,通過個人所得稅等稅收,防止個人收入之間出現過大收入差距;其次是通過財產稅對社會財富分布加以干預和糾正。另外一方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證低收入階層的基本生活條件并努力提高其收入和福利,將貧富差距限制在一定范圍內,保障社會的穩定和經濟安全。
城鄉二元經濟也成為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一個因素。因此,推進城市化進程,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有利于促進收入分配差距趨于合理。
市場機制是促進收入分配差距趨于合理的最重要因素。市場機制有局限性,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調節,使收入分配差距趨于合理,可能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所以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調節,但不代表不重視市場機制調節,市場機制調節仍是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手段。中國當前市場機制并不完善,市場機制調節過程更加緩慢,甚至當前不完善的市場機制在一些方面還起不到調節作用。所以更需要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機制。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1)應該打破行業壟斷,清除市場準人壁壘,更不允許憑借行業壟斷獲得個人額外收入。并指定工資指導線,加強對工資福利過高、增長過快行業的職工收入調控。嚴重違反國家工資政策的要進行嚴肅處理;(2)要建立平等競爭自由流動的統一開放的勞動力市場,特別是消除城鄉間的就業歧視和擇業差別,使勞動者能夠根據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長自主擇業。(3)完善市場規則,構造競爭機制,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場行為主體,嚴肅法紀,取締非法經營活動,嚴厲打擊欺行霸市,哄抬物價和侵吞國家財產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1]喬榛.經濟增長影響收入分配的機制:一個歷時視角的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8,(3).
[2]錢敏澤.庫茲涅茨倒U字形曲線假說的形成與拓展[J].世界經濟,2007,(9).
[3]尹艷林.應高度重視當前城鄉居民收入差別的進一步擴大[J].經濟研究參考,2000,(5).
[4]高玲芬.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的特征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6,(9).
[5]李科.我國收入差距分析-基于庫茲涅茨倒U理論[J].經濟論壇,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