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瑾,韓翌飛
(浙江大學a.城市學院商學院;b.經濟學院,杭州 310015)
伴隨著2011年初“用工慌”問題的出現,浙江省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優勢喪失,要維持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迫在眉睫。在“十二五規劃”中,浙江省強調要重點“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加快農業、服務業的發展”。其中,提高第三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占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政府近期工作重點。本文選用向量自回歸模型,假設各變量均與其他變量相關,通過計量分析,揭示各變量之間存在的動態交互關系,選出一個穩定的回歸關系模型,用于解釋近年來浙江省產業結構和信貸結構關系。
VAR模型是在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關系沒有明確結論的情況下,假定系統中每個變量與其他變量相關,用系統中變量當期值與所有變量的若干滯后值進行回歸,以估計所有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用于預測相互聯系的時間序列系統及隨機擾動對變量系統的動態沖擊[1]。由于VAR未明確給出變量之間當期的關系,因此本文選用結構VAR模型,通過對變量之間的當期作用關系施加一定得約束,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發現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

其中,Yt是n維內生變量的列向量。Πp是p階滯后的內生變量的n×n維系數矩陣。εt是殘差向量,εt=(ε1t,ε2t,…εnt)T,是作用在Yt上的結構式沖擊。
產業和產業結構。依據浙江省統計年鑒的統計口徑,本文選取工業增加值作為第二產業(SG)的替代變量。本文將第三產業(TG)定位于非制造性服務業,因此將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從統計口徑中剔除,選取餐飲業和住宿業的社會消費零售總額作為第三產業(TG)替代變量。將TG與SG的比率(IST)作為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替代變量。
信貸和信貸結構。選取短期貸款規模(L)作為銀行支持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支持變量。理由是:零售業和餐飲業的業務特性決定了其在銀行的貸款以短期貸款作為主。選取短期貸款規模與貸款總規模的比率(ILL)作為銀行支持第三產業發展的結構支持變量。規模支持變量反映銀行自發市場行為對產業的支持,結構支持變量反映銀行政策傳導機制作用。
選取浙江省統計局頒布的2008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統計數據。為了完整保留數據所包含的經濟信息,本文選用水平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為了避免偽回歸,對五個變量的水平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運用Eviews7.0進行ADF平穩性檢驗。根據AIC準則、SC準則、DW值,確定C、T、L值。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5個變量在1%水平下一階差分是平穩的,是Yt~I(1)過程,記Δ Yt~I(0)。
VAR模型的滯后期選擇,根據EViews7.0給出的滯后階數,根據LR、FER值、AIC值、SC值、HQ值進行確定,確定選擇滯后階數為1階。檢驗VAR(1)的穩定性,若不穩定,脈沖響應函數失效。結果顯示VAR(1)單位根的模都小于1,脈沖響應函數是穩定的。
通過EViews分析軟件獲得VAR(1)模型的Πp矩陣系數和a向量系數。
根據上面的檢驗結果,五個變量序列一階差分是單整的,因此不能直接用JJ極大似然法建立VAR模型。如果通過Johansen檢驗,證明非平穩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那么可以直接使用非平穩序列建立VAR模型。依據五個變量數據特征,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含有常數項和時間趨勢,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1 ADF檢驗結果

表2 5個變量的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
結果顯示在5%顯著水平下,至少存在一個協整關系。表明5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可以直接建立VAR模型,并得到非標準化協整參數向量。其中:

為了描述各變量之間短期互動關系,建立一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運用JJ極大似然估計得到矩陣的擬合結果。

并得到誤差修正系數向量θ和Γ1矩陣系數。其中,θ=-0.046255,-0.011288,-0.007588,-0.000310,-0.001 789)。誤差修正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收斂。
根據上述VAR模型和誤差修正模型估計,利用脈沖響應分析揭示浙江省近三年來第三產業發展、第二產業發展、區域產業結構、銀行貸款結構和短期貸款規模之間的動態關系。
(1)長期趨勢分析。結果表明從長期看,浙江省第三產業發展與第二產業、區域產業結構、短期貸款規模呈正相關關系。區域產業結構與貸款結構呈正相關。經濟學意義解釋為:從長期看①浙江省第三產業的發展來自于第二產業的帶動和貸款規模支持,第二產業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帶動第三產業增加0.12個百分點。短期貸款規模投放增加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可增加6個百分點。規模支持效應明顯。②信貸結構調整與產業結構調整呈正相關,信貸結構每增加1個百分點可帶動產業結構0.75個百分點的增加。
(2)短期波動影響。如圖1。短期貸款規模增加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左圖),在1-4期期間有正或負響應,從第4期開始正向作用明顯,且持續長久。而短期貸款規模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正向影響在前4期內明顯(右圖),在4期之后影響逐漸消除。結論符合經濟學分析。

圖1 貸款規模對第三產業規模、產業結構的脈沖分析
(3)如圖2。貸款結構調整對第二、三產業規模影響在1-4期內為正向(左圖和中圖)。每1個百分點的沖擊對第三產業影響最高值是8%,而對第二產業的影響最高值有30%。表明近兩年浙江省貸款結構調整中,短期貸款增量中較大比率投向第二產業,規模新增部分分配傾向第二產業。 (4)如圖2。貸款結構對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作用并不明顯(右圖)。結合(1)、(2)結論可見,銀行貸款結構調整,雖然增加了短期貸款規模,但增量部分投入第二、三產業時并沒有向第三產業傾斜。金融支持在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不大。這樣的結論也符合現實情況,即:商業銀行發放貸款主要注重企業的信用等級和經營狀況,在當前第二產業企業狀況整體好于第三產業的情況下,銀行貸款自然較多流入第二產業。也從另一個方面提示政府,通過金融支持手段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并在較短時間內見效,不能依賴商業銀行自發的市場行為,政府必須實施強制政策來確保金融資源向第三產業傾斜。

圖2 貸款結構對第三產業規模、第二產業和產業結構脈沖分析
[1]夏冠軍.實際匯率、進口貿易和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基于結構VAR模型的動態分析[J].經濟地理,2010,(4).
[2]張雪瑩,金德環.金融計量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3]王云,趙斌.基于SVAR模型的居民消費、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研究.[J].商業研究,2010,(12).
[4]畢富,平曉東,周濤.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研究[J].金融發展研究,2008,(4).
[5]劉梅生.我國銀行信貸與產業結構變動關系的實證研究[J].南方金融,2009,(7).
[6]陳聰.我國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