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紅霞,楊達性,秦廣芳
(南京市棲霞區醫院心內科,江蘇 南京 210046)
神經內分泌的過度激活在心力衰竭(CHF)中所發揮的作用日益受到臨床重視。腦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又稱B型尿鈉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神經體液因子,主要在心室容積擴大和壓力超負荷時分泌產生。國內外研究認為,BNP對CHF的診斷及預后評估都有較大的作用,它的升高提示CHF病情嚴重導致不良后果[1]。本研究旨在探討CHF患者BNP水平與心功能分級、心臟超聲指標及其預后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所選擇的病例為我院心內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確診為CHF的住院患者,共112例,男52例,女60例;平均(73.1±12.4)歲。入院時患者心功能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標準判斷,心功能Ⅱ級34例,Ⅲ級33例,Ⅳ級45例。病因:冠心病6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29例,心瓣膜病10例,擴張性心肌病9例;合并2型糖尿病28例,合并腦梗死23例。所有病例排除有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病、肝硬化、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腫瘤。另選30例退休人員在我院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58~80歲,平均(67.8±10.2)歲,經病史、查體及心電圖(ECG)、超聲心動圖(UCG)、X線攝片、血生化等相關檢查排除心、肺、肝、腎等系統疾病,無服用心血管系統藥物史。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檢查 患者均常規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電解質及心電圖檢查;入院后48 h內抽取空腹血,測定血漿BNP水平,檢測采用干式快速免疫熒光法定量分析。入院后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儀器為美國HPsons 5500超聲診斷儀),分別測定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數(LVEF)。入選病例治療兩周后復查,按要求隨訪觀察出院后6個月內不良心臟事件(心力衰竭惡化、心絞痛或心肌梗死),或因不良心臟事件的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心力衰竭惡化死亡、猝死)。對照組:體檢當天檢查UCG、BNP,本試驗BNP的正常參考值為0~90 pg/ml。
1.2.2 治療 依據臨床表現、心功能分級分別選用洋地黃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醛固酮拮抗劑、利尿劑及抗心律失常藥物等,部分患者心功能改善后加用了β受體阻斷劑。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因素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血BNP水平與NYHA心功能以及心臟超聲心動圖參數的結果見表1。各級別心功能組BNP水平、LEVDD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心衰各組之間兩兩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隨著心衰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漿BNP濃度逐漸升高,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增大,左室射血分數降低。血BNP水平與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呈顯著正相關(r=0.712),與左室射血分數呈負相關(r=-0.703)。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BNP及心臟超聲參數的比較(±s)

表1 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血BNP及心臟超聲參數的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1,與心功能Ⅱ級組比較,*P<0.01。
組別 例數 左室射血分數血BNP水平(pg/ml)左室舒張末期內徑(mm)60.6±8.356±13.3△43±11.3△*32±12.1△*對照組心功能Ⅱ級心功能Ⅲ級心功能Ⅳ級3034334548.6±41.4461.4±311.2△831.3±420.4△*1156±523.6△*45.3±4.451.3±4.4△59.2±6.8△*64.5±11.2△*
住院期間死亡4例(心功能Ⅲ級組1例,Ⅳ級組3例),患者臨終前24 h內血BNP水平為(2744.4±663.7)pg/ml,較入院時的(2118.6±446.7)pg/ml顯著升高(P<0.01)。其余108例患者出院后隨訪6個月,發生心臟事件25例,其中死亡3例,22例因心力衰竭惡化再次入院。發生不良事件者入院時血BNP濃度為(1279.5±434.7)pg/ml,明顯高于未發生心臟事件者的(822±478.1)pg/ml(P<0.01)。
BNP的合成受到左室室壁張力和多種神經激素作用的調節,由冠狀竇以脈沖方式釋放入血,主要在腎臟降解。BNP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的興奮性,促進血管的松弛,降低血漿腎素和醛固酮的濃度。心功能不全時,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和容量增高,心室肌細胞的牽張力增加,刺激BNP的信使核糖核酸(RNA)爆發式轉錄、合成、分泌BNP入血,其釋放量與心室擴張和壓力超負荷呈正比。因此BNP水平是反映左心功能不全嚴重程度的敏感和特異的客觀指標之一[2]。本研究根據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將心功能不全患者分為三組,并用超聲心動圖評價心臟左室結構和功能。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患者血漿BNP濃度均較對照組增高,且隨著心衰程度的加重,患者血漿BNP水平逐漸升高,左室舒張末期內徑增大,左室射血分數降低,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與左室射血分數呈負相關(r=-0.703,P<0.001),表明血BNP濃度水平與CHF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證實BNP與CHF的關系十分密切,對診斷CHF及其預后評估有重要價值,可比作CHF的“白細胞計數”[3]。Doust等[4]匯總分析了19項研究,發現在不同程度CHF的患者中,BNP濃度每增加100 ng/L,死亡率相對增加35%。本研究發現,108例患者出院后隨訪6個月,發生心臟事件25例,其中死亡3例;22例因心力衰竭惡化再次入院。發生不良事件者入院時血BNP濃度為(1279.5±434.7)pg/ml,明顯高于未發生心臟事件者的(822±478.1)pg/ml(P<0.01)。資料說明血漿BNP水平增高,可以是心血管疾病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5]。結果提示,在治療中觀察血BNP水平的降低幅度,可作為改善患者近期預后的客觀指標。本文病例在住院期間死亡4例(心功能Ⅲ級組1例,Ⅳ級組3例),患者臨終前血BNP濃度為(2744.4±663.7)pg/ml,較入院時的(2118.6±446.7)pg/ml顯著升高(P﹤0.01)。因此,BNP持續增高的患者可能系高危人群,其預后往往較差。
目前臨床上對心功能不全的判斷應用最廣的仍然是NYHA心功能分級法,但這種分級法無法進行量化。BNP水平能直接反映CHF所導致的血流動力學應激狀態的嚴重程度,可用于CHF的診斷、療效評價和預后評估,加之床邊檢測方便,結果較可靠,適合基層醫院推廣使用。
[1]胡大一,楊振華.B型鈉尿肽的臨床應用和最新進展[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9-47.
[2]劉 哲,宋曉東,惠汝太.B型鈉尿肽最新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1):89.
[3]Law Y,Kell B,Feingold B,et al.Usefulness of plasma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to identify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in pediatric and adult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ease[J].Am J Cardio,2005,95:474-478.
[4]Doust JA,Pietrzak E,Dobson A,et al.How well do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 death and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systematic review[J].Br Med J,2005,330:625-633.
[5]Alans S,Peter A.Cardiac natriuretic peptides:A proten window to cardiac function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J Rev cardio-vasc Med,2003,4(suppl4):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