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曉捷,湯 鵬,陳 茹
(海南省人民醫院乳腺外科,海南 海口 570311)
黏液腺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又稱乳腺膠樣癌,具有在腫瘤內產生細胞外黏液的特征。其預后明顯優于普通類型的乳腺癌。本文91例黏液腺癌占同組1971例女性乳腺癌的4.6%,其中單純型61例,混合型30例,現就其臨床和預后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選擇1993-2005年海南省人民醫院經外科治療的女性原發性黏液腺乳腺癌病例共91例,根據Geschickter等報道的診斷標準分為單純型61例,混合型30例,混合型中伴浸潤性導管癌22例、導管內癌4例、乳頭狀癌3例、小葉癌1例。分別對單純型和混合型黏液腺癌患者的發病年齡、腫塊大小、TNM分期、腋淋巴結狀況及10年生存率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隨診至2010年6月,隨診率為100%,并作死因調查,TNM分期按美國癌癥聯合會(AJCC)2002年修訂版。
2.1 發病年齡 發病年齡見表1,最小年齡30歲,最大年齡75歲。平均54.1歲。單純型平均54.6歲,混合型平均53.1歲。

表1 發病年齡
2.2 腫塊大小與淋巴結轉移 單純型腋淋巴結陽性率占5.0%,與腫塊大小無關。混合型腋淋巴結陽性率為48.3%,淋巴結轉移率與腫塊增大呈正相關,P<0.05,見表2。
2.3 治療方式 單純型僅單一手術治療的占3例,混合型患者均手術+輔助治療,混合型患者治療方案均參考伴隨癌的病理類型而定。單純型及混合型所進行的內分泌治療、化療和其他方法的序貫與常見組織類型乳腺癌的治療相似,見表3。

表2 腫塊大小與腋淋巴結轉移關系(個)

表3 治療方式分布(例)
2.4 TNM分期與生存率 91例黏液性乳腺癌病例,其中2例未做腋清掃分期,89例分期情況如下:單純型:Ⅰ期28例,Ⅱ期31例,Ⅲ期1例,合計60例。Ⅰ、Ⅱ、Ⅲ期病例單純型分別占46.7%、51.6%、1.7%。混合型:Ⅰ期6例,Ⅱ期18例,Ⅲ期5例,合計29例,混合型分別占21%、62%、17%。隨訪10年以上64例,死亡13例,其中2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例單純型因腦溢血死亡,1例混合型因原發性肺癌腦轉移死亡)。單純型36例死亡3例,10年生存率占91.7%,混合型28例死亡8例,10年生存率占71.4%。
乳腺黏液腺癌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乳腺癌,一般根據是否合并其他類型乳腺癌而將其分為單純型和混合型,本文中單純型黏液腺癌50歲以后發病者占45.9%,平均54.6歲,與文獻報道常見于平均年齡55歲老年患者相一致[1]。但也有文獻報道平均和中位年齡更高,尤以60歲以上婦女多見[2]。
本文黏液腺癌91例中,單純型61例,占同組1971例女性乳腺癌的3.1%,與我國報道發病率在2%~3%相一致。本組混合型黏液腺癌30例中伴浸潤性導管癌22例,導管內癌4例,乳頭狀癌3例,小葉癌1例,與文獻報道混合型癌以伴浸潤性導管癌為多見相一致[1]。
本組60例單純型黏液腺癌做腋淋巴結清掃,淋巴結陽性僅3例,占5.0%,提示單純型黏液腺癌生長慢,轉移少,預后好,并且腫塊大小與淋巴結轉移無太大關系。而29例混合型腋淋巴結清掃者,淋巴結陽性14例,占48.3%,而且淋巴結轉移者腫塊均大于3 cm。混合型腋淋巴結陽性率與腫塊增大呈正相關系。所以在臨床對于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的治療,應綜合考慮病理分型及腫塊大小來決定是否需行腋淋巴結清掃術[3]。本組患者隨訪10年以上為64例,單純型10年隨訪36例,死亡3例,10年生存率為91.7%,明顯高于相關文獻報道83%[4],混合型10年隨訪28例,死亡8例,10年生存率為71.4%,與文獻報道67%相近[5]。
本組患者除3例單純手術切除外,其他均輔以放、化療或內分泌治療。隨訪36例患者僅3例復發轉移死亡,單純型生長慢,以局部浸潤為主。我們認為,對單純型黏液腺癌可保乳者應首推保乳術,也可施行單純切除或改良根治術。再根據受體狀態和腋窩淋巴結狀態進行全身治療方案,對于混合型黏液腺癌,本組患者均予手術+輔助治療本組28例患者隨診10年,8例死亡,10年生存率為71.4%,相對單純型更易出現復發、轉移,其惡性程度明顯高于單純型。尤以伴浸潤性導管癌的混合型黏液癌為甚,臨床特征及預后與浸潤性導管癌相似[6]。總的來說,對于這類組織學特征較好的特殊類型浸潤性乳腺癌,應根據腫瘤大小和腋淋巴結狀態推薦全身治療方案,而進行內分泌治療、化療和其他方法的序貫與常見組織類型乳腺癌的治療相似[7]。
[1]左文述,徐忠法,劉 奇,等.現代乳腺腫瘤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20.
[2]王念黎,溫淑瓊.乳腺黏液囊腫樣病變組織病理學及針吸細胞學改變[J].中華病理學,1999,28(5):105-107.
[3]張 強.228例乳腺黏液腺癌臨床分析[J].腫瘤學雜志,2007,13(4):301-303.
[4]張天澤.腫瘤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404.
[5]李樹玲.乳腺腫瘤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592-593.
[6]郁領稊,王文婉,高道利.乳腺黏液腺癌的臨床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4,9(2):114-117
[7]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業委員會.2010乳腺癌臨床實踐指南(中國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