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樹
(四川省閬中蠶種場,四川 閬中 637400)
絲綢行業是一個特殊的勞動密集性產業,它包含了華夏5000年歷史文化的沉淀,在計劃經濟年代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展達到頂峰階段,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飛躍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步向城市流動,絲綢行業受著嚴重沖擊,產業發生變化,行業迅速萎縮,發種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直到2009年底四川省只有25個蠶種場生產,各省屬種場實際生產量不足生產能力的20%,虧損十分嚴重。如何降低成本,提高單產,根據閬中蠶種場蠶學會研究課題,2011年春季在全場進行了改革探索。
我場從建場至今經過三次大變革。
1.1.1 第1次1938年歷史沿襲下來,推行的兩班兩輪制養蠶,蠶室24h均有人上班,日給桑8次(見表1)。

表1 兩班兩輪休息時間表
1.1.2 第2次是1968年改兩班兩輪制為三班四輪制,蠶室24h均有人上班,日給桑8次 (見表2)。
1.1.3 第3次是1985開始改三班4輪為兩班制,每班8h,日給桑4次 (見表3)。

表2 兩班兩輪休息時間表

表3 兩班兩輪休息時間表

表4 班制作息時間表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大地震,余震不斷,閬中屬重災區之一,當時因蠶室損壞漏雨,養蠶人員恐慌,臨工和合同工不敢進蠶室養蠶,連續10多日,日給桑只有1~2次,結果當季蠶種生產并未受多大影響,制種水平還較高。由此給予啟示可以進行上下班改革,具體操作為:
每天上班3次,其中上午、下午、上夜各1次,作業時間8h,日給桑3次 (見表4)。
兩次發蠶方法為:第1次按核定蟻量的80%在3齡第6次給桑后發蠶,第2次只發雄蠶,將余下的20%蟻量待鑒蠶后即4齡第2d發蠶,必須做到分戶售繭,防止戶間混售,從理論上講至少可提高原蠶區千克繭制種10%。
兩班人合并為一班養蠶,帶班人員減少,桑葉消毒人員少,養蠶人員減少,在調溫人員不變的情況下,可節約用工20% ~30%。2010年全場蠶室用臨工工資為990萬元,根據各蠶室組2010年與2011年春計劃生產的對比,可節約臨工工資20~30萬元 (見表5)。
養蠶生產大忙季節,春季一般在5月中下旬,秋季在8月中旬,小蠶期農村比較空閑,到了5齡期工作量增大,工作環境惡劣,工作時間延長,農忙與養蠶打逗,勞動力十分緊張,如果推行一班制養蠶可減少30%的養蠶人員。我場2011年春季與往年同期相比,飼養同等蟻量5齡期選種每天可減少13人,原種每天減少25人,普種每天減少48人,5齡期全場合計每天減少87人。
改一班制后,每日給桑次數由4次改為3次,用桑量減少了20%。
兩班制養蠶白班時間很緊,夜班作息不好,人疲勞。一班制養蠶上午、下午都有時間買菜做飯,中午、下夜有時間規律地休息,既保證了旺盛的工作精力又兼顧了家務,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共建和諧社會、幸福家庭的理念。
由于改為一班制,部份職工多年養成的習慣觀念難以改變,個別職工有情緒,純粹忙于只喂蠶,常規技術操作貫徹不到位。
一班制養蠶,上一班與下一班間隔時間較長,相對兩班制而言眠起處理、加眠網應比兩班制適當提早,而且調桑大小要適中,給桑厚薄要均勻,否則,會影響蠶兒就眠。
全面推行一班制養蠶,給桑時間間隔較長,選原種上午、上夜必須堅持補給桑,普種生產每次給桑要適當偏厚,以防止因吊食影響產卵量。
一班制相對兩班而言,增加了上下班次數和途中時間,每日按1h計算,每月多30h,同時影響職工業務文化生活,根據勞動法規定,理應提高臨時工、合同工月工資標準,增加誤餐補貼,設立正式工專項獎金等來彌補超時待遇。
2011年春用種緊張,夏用種短缺,需要大量即浸種。由于2011年春前期氣溫低,桑葉生長緩慢,成熟度不夠,后期制種又遇高溫,擔心改一班制后制種水平差,結果困難之年大豐收,在節約用工、用桑的前提下,完成了生產計劃的151.7%,達到了歷史最好成績,解決了夏用種需要。
除上所述一班制原蠶區可提高千克繭制種10%,全年可節約用工87人,減少費用20~30萬元,可減少桑用量20%等外,同時在同等條件、同等成本投入下,直接生產蠶種與2010年同期相比,原種增加10.6%,普種增14.2%,其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