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李園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競爭不斷激烈,人們正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在挑戰面前有些人從容應對,而有些人消極逃避,自我效能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對于高校教師,這部分對社會構建起重要作用的群體,高校教師自我效能將直接影響到國家教育事業以及個人發展。
一、自我效能與教師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指個人對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個行為的期望,它包括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兩部分。結果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的某一特定行為可能導致某種結果的主觀判斷,良好的結果會使行為被激活和被選擇:效能預期是指個體對自己有能力成功地執行這種特定行為的信念。之所以區分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因為我們雖然堅信某特定的行為會產生對應的結果。但對自身是否能夠實施這些行為缺乏足夠自信或難以實施。所以我們的行為,會受到效能預期控制,就好像現在我們很多人都認為獲得一個高學歷,如取得博士學位會對將來的擇業起到很大幫助,但在我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不相信自己能夠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學習達到目標。同樣對結果的預期也會產生深刻的影響,部分人認為學歷的高低并不代表能力,因而不會追求過高的學歷。結果預期和效能預期處在積極一致條件時。才會產生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在遇到磨難。挫折時才能承受住壓力,堅持自身行為。從而達到預期結果。
(二)教師自我效能感
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發展出了教師效能感。教師自我效能感是指在教學領域的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主觀判斷。可分為兩部分,即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前者是指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地位等問題的一般看法;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指教師把自身的教育教學作用與家庭環境因素相比。認為哪一方面對學生的影響更大的信念;是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對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是教師對教育的作用信心的強弱。后者是指教師對自己能夠給予學生以積極改變的能力的判斷,即對自己教學效果的認識和評價。
二、影響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一)個人因素
國內研究表明,學歷、教齡、教學能力等因素是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的重要的個人因素。辛濤等的研究發現,學歷因素是獨立影響教師自我效能感的唯一教師特征變量,即那些學歷較高的教師有很強的教師效能感。他們更相信自己有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育好學生。我國升本整合面對著的是在短時間內要從專科層次的高等教育,躍進本科層次的高等教育,職業發展的定位、科研能力的提升等都向青年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正在整合中的高校青年教師在自我效能感顯著低于整合2年以上的高校,也能從側面說明一定問題。俞國良等的研究表明,一般來說,隨著教齡的增加,教師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呈下降趨勢,而個人教學效能感則表現出上升的趨勢。
(二)學校因素
從旁觀者看來也許會認為校園是一個溫馨、充滿和諧的場所。但仔細剖析,其內在有很多的讓高校青年教師倍感壓力的因素。高校是一個易讓教師身心疲憊的地方,從常規的教學授課和評價反饋,到嚴峻科研的壓力;從激烈的職稱評定,到復雜的人際關系等會使一個教師比較容易處于危機之中。對于一部分剛邁人高校的青年教師他們往往會感到無所適從。這也是高校教師產生職業倦怠以及處在亞健康狀態的比例居高不下的原因。辛濤等的研究發現,師生關系、學校風氣和教育工作提供的發展條件等三因素對教師的個人教學效能感具有獨立的、顯著的影響;而學校的支持系統和教育工作提供的發展條件則對教師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具有獨立的、顯著的影響。所以學校氛圍是影響教師態度和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社會因素
當前,高校教師地位較高。在令人羨慕的表面背后,也有其難言的苦衷。如高校教師工作壓力和心理負擔很重,特別是對于剛剛走人工作崗位的青年教師,面對角色轉變,工作壓力,社會期望多重壓力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自我效能感。高校同中小學教育不同,學生家長同教師接觸溝通的機會相對要少得多。因此一個社會中教師的職業聲望、經濟待遇、政治影響和專業權威等因素都會對教師效能感造成不可輕估的影響。
三、強化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由于教師自我效能決定了教師對自己工作能力的判斷,積極、適當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師認為自己有能力勝任所承擔的工作,由此將持有積極的、努力的工作態度;而當員工的自我效能比較低,認為自身無法勝任工作,那么可能會出現消極逃避的想法,工作積極性及效果將降低。所以努力提升自我效能是十分必要的。
(一)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提升
專業知識,技能的提升是自我不斷完善與發展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在專業領域,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面對社會進步,教育體制改革,一勞永逸、原地徘徊的工作態度早已不適應高校的崗位要求,要以終身學習的觀念和行為取而代之。持續學習有助于教師正確認識和調節自我,揚長避短,當專業知識技能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較高水平的創新能力是任何時代都不可或缺的: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所帶來的效果必然會激發教師內在學習動機,形成良性循環,而此時高校教師自我效能感也必將大幅提高。
(二)認知轉變
對于高校青年教師往往會出現制定較高人生目標的情況,較高的目標可以成為行為的動力。但過高的目標由于實現困難或脫離實際,在不能實現的情況下會對自身產生消極影響,降低教師自我效能。另有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師對自身發展缺乏規劃,因此工作和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也會影響到行為的實施,所以制定合理的專業發展方向與目標是極其重要的。一些教師處事要求完美,在面對具體問題或挫折時情緒、行為易出現偏差。正確引導、合理積極歸因。有助于對自身正確的認知。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似乎已經成了錢的代名詞并深入心。高校青年教師收入水平偏低,物質精神需求較大,因而難以滿足時會對職業發展產生疑惑,甚至工作重心向職業以外發生偏移,影響到教育教學及科研工作,教師自我效能感因此而下降。所以確立高校教師愛崗敬業,嚴謹治學的思想建設尤為重要,幫助教師認識自身職業的重要意義,職業特點是不可缺少的內容。師德建設能提升高校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即提升高校教師的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高校師德建設的順利開展,兩者是辯證的關系。
(三)營造和諧環境
自我成功的經驗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良好的教師評價反饋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教學方面,認真學習優秀教師的教學過程,同時集中的宣講、小組討論教學方法與培訓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提高教學水平。聽取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或參與觀察者的意見與建議。參與者需要帶著一種真誠、溫暖、關懷的態度傾聽。科研方面,形成科研的梯隊建設。以老帶新,使高校青年教師得到正確的指導,確立明確的目標,形成融洽的團隊。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工活動,充分挖掘青年教師的活力,在活動中增進感情,凝聚力與歸屬感,改善心身狀態的教工活動,避免職業倦怠。學校與社會的支持作用將對教師自我效能感產生極大影響。
總之,高校青年教師的發展直接關系國家的教育事業,更關系著祖國未來的命運。
提高高校青年教師自我效能,促進教師成長與發展,無論對于教師自身,還是對教育事業都是不可或缺的方法,學校、社會應給予更多的關注。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