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成皿
(作者為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
加快三大轉型 推進創新發展
文/盛成皿

開發區要加快產業轉型,建設一個創新驅動、集聚領先的開發區;加快城市轉型,建設一個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下沙副城;加快社會轉型,建設一個富有品質、魅力彰顯的和諧社會
“ 十一五”期間,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團結一心、直面挑戰、破難前行、合力興業,經濟發展邁上了新臺階。投資環境綜合排名連續兩年位居國家級開發區十強、浙江省開發區首位,并相繼獲得“國家計算機及網絡產品產業園”、“生物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國家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城市示范區”、“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基地”、“國家低碳產業示范園區”等10余個基地和園區品牌。
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加快推進產業、城市和社會的“三大轉型”,是開發區實現“十二五”規劃藍圖的題中之義,也是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的主要抓手。開發區要加快產業轉型,建設一個創新驅動、集聚領先的開發區;加快城市轉型,建設一個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的下沙副城;加快社會轉型,建設一個富有品質、魅力彰顯的和諧社會。
(一)全力促進產業轉型,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壯大“四優四新”產業。按照杭州市大力發展“十大產業”的總要求,構筑“四優四新”現代產業體系,努力打造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五百億級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產業集群。以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繼續發揮政策的導向和“杠桿”作用,加快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堅持培育大產業和大企業并舉,做長做細產業鏈。大力支持電子信息產業開發高、精、尖產品,承接先進技術轉移;大力支持食品飲料產業新產品開發和新項目建設;大力支持裝備制造產業開發關鍵零部件和國內首臺套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發揮國家生物產業高技術產業基地核心區的品牌優勢,完善生物醫藥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搶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機遇,充分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對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以整車、新能源汽車為重點,加快汽車項目建設、整車生產和江東新基地建設;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發展;堅持培育和引進、技術開發和產品應用并舉,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
促進科技創新驅動。深入實施“科教強區”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倍增效應”。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研發(技術)中心和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壯大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龍頭高新技術企業,支持一批中小企業積極開展聯合研發,促進一批跨國企業的技術溢出,實現科技研發的本地化。深化“兩園合作”戰略,做強產學研合作聯盟,完善“六位一體”合作模式,積極引進大院名所,運作好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科院理化所南方中心等大院名校,深入推進區校合作、校企合作,不斷推進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加快平臺建設步伐。要按照“做大做強江東,做精做優江北”的發展思路,江東區塊要以“四個示范區”為目標,努力打造成先進制造業集聚的大平臺。按照“招大商、能落地、早見效”的工作要求,堅持招商引資、征地拆遷和基礎建設并重,全力招引大項目,確保項目快落地;深入實施市政路網、功能配套等六大工程,全力推進道路、綜合體、電力設施、污水泵站、熱力管網等配套項目建設;積極做好用地指標爭取和征地拆遷,強化要素保障,形成大招商大開發大建設的局面。江北區塊要大力拓展產業發展平臺,加快“兩港八園”十大產業園區建設,推進新加坡科技園二期、高科技孵化器二期、服務外包人才培訓基地等平臺建設。要落實發展目標和考核措施,促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在文創園、電子商務園、大學科創園等創新平臺“星火燎原”和“汰弱留強”,提升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推動企業做大做強。深入實施“3366812”工程,深化完善長效服務機制,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堅持“政府、企業、市場”三力合一,完善各項扶持政策,支持企業通過拓展市場、品牌提升和人才引進不斷做大做強,通過技術改造、科技研發和節能減排實現轉型升級,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全面落實“高新計劃”、“上市計劃”、“總部計劃”等三大培育計劃。
(二)加快推進城市轉型,有力提升副城品位和宜居度
優化完善城市規劃。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優化規劃布局,實現產業發展與居住環境的協調平衡。完善重點區塊的功能定位,抓緊完成下沙新城城市功能提升規劃等八個城市發展規劃、重點區域的控制性詳規的編制。充分發揮規劃的主導和先導作用,強化規劃方案的執行,嚴格把握每一幢建筑的高度、體量、立面和色彩。
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打造“大交通”,加快推進重大路網工程建設。同時,要著力推進沿江大道供水主管道、天然氣熱電廠、變電所、污水管網等能源配套項目,全力推進高壓線“上改下”。集中精力抓好征地拆遷攻堅戰,確保重點項目順利推進。
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大力建設公共服務和商貿配套設施,加快一批城市綜合體的開發建設,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原則,全力加快金沙湖等重點區塊開發建設。要著力完善一批農貿市場、連鎖餐飲、超市、郵政、電信、銀行等營業網點布局,打造便捷的生活服務圈。
建設惠民安居工程。加快農居安置房和外來人員公寓建設,嚴把質量安全關。做好社區的回遷安置工作,建立健全外來人員公寓的分配和管理制度,通過集體經營和統一管理,促進社區集體經濟平穩有序健康發展。
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以國家工業示范園區創建為抓手,深入實施綠化景觀、水環境、噪聲污染治理、企業污染整治等生態環境工程,繼續實施截污納管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大氣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著力打造國家級生態和低碳發展示范區。按照“四化”要求,著力提高機械化保潔覆蓋率,提高保潔水平;推進主要道路、標志性樓宇和重要節點亮燈;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閑置土地,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著力解決“停車難”問題;加強城市公園的管理,提升公共服務功能,使之成為集聚人氣、休閑娛樂的活動場所;完善數字城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三)積極適應社會轉型,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強化基層組織建設。大力加強以社區為重點的基層組織建設,做好“統、聯、合、共”四篇文章,積極構建條塊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駐共建的城市基層黨建新機制,不斷鞏固黨在城市基層的執政基礎;堅持以構建區域化黨建為著力點,不斷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不斷加強黨對基層群團組織、新社會組織和社會管理工作的領導。按照“注重基層、著重基礎、重心下移、重點前移”的思路固本強基,穩步下放公共管理職權,不斷增強基層管理和服務能力,有效健全專兼職社會管理隊伍建設,大力實施基層組織“領頭雁工程”,著力夯實社會管理基層基礎。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堅持以滿足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優化提升綜合服務環境為核心,大力實施教育強基、醫衛利民、百姓安居等“十大民生工程”,加快建立完善與下沙副城發展相適應的公共事業服務體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的需求,推進公共事業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上新臺階。加強宣傳教育和民主法治建設,強化協同聯動與源頭治理,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突出矛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生產,建立健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突出文明素質提升。要運用文明城市創建等載體,營造養成文明習慣、提升文明素養的濃厚氛圍,不斷提升市民文明素質;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和人民群眾參與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以優異成績確保創建成功;要打好持久戰,在“后創建時期”繼續把建設文明城市作為提升形象、改善民生的主抓手,大幅提高城市管理和社會管理水平。
促進區域文化繁榮。堅持以弘揚開發區創業創新文化為核心,大力培育和營造以企業、校園、社區為重點的群眾文化,不斷促進多元文化有機融合,努力打造有副城特色的區域文化。當前,要加快建設一批標志性文體設施和文化載體,構建完善區、街道、社區三位一體的文體陣地網絡,為文化繁榮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為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