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愉萍,李永華,連 瑛,馬永軍,錢天壽,毛杭軍,吳降星
(1.浙江省寧波市農業環境與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總站,浙江 寧波 315012;2.寧波市農業局,浙江 寧波 315012;3.寧海縣農業環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總站,浙江 寧海 315600;4.奉化市農林局,浙江 奉化 3155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質量安全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農業部于2001年正式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無公害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證合格,獲得認證證書并允許使用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無公害農產品管理辦法)。無公害農產品突出安全因素控制,與國內大眾消費市場對接,保障基本安全[1]。
寧波市于2003年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認定包括種植業、畜牧業和漁業在內的無公害產地835個,其中種植業產地463個,面積達到了1.5萬hm2,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50%;認證無公害農產品850個,其中種植業產品483個,產量達到了120萬t。無公害農產品得到如此快速的發展,生產主體在生產組織、質量控制、安全保障等方面做出的貢獻功不可沒[2]。
通過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的問卷調查,揭示寧波市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生產經營現狀,以及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對主體的影響,探討和分析提高生產主體生產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方法,并為促進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持續健康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本次調查以問卷的形式通過實地調查得到。調查問卷共設34個問題,包括基本情況,從業者文化水平,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度,減害化種植措施,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生產主體的影響等。調查對象是寧波市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一共發放問卷102份,剔除未完成、信息錯誤及漏答關鍵信息的問卷,有效問卷90份,有效率為88.2%。
被調查樣本為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主要生產主體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和公司。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有效問卷27份,農場39份,公司24份。被調查樣本的主導產業為大田種植業和林特產業,其中大田種植業67家,林特業23家。大田種植業以生產無公害大米、西蘭花、小菘菜、榨菜等產品為主,林特業以無公害茶葉、楊梅、葡萄、梨等產品為主,與寧波市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主要產品類型現狀相符。
受調查的合作社中有55.2%成立于2006-2008年,31%成立于2009年;農場則主要成立于2006-2008年 (35.6%)和2000-2005年 (28.9%);公司成立時間相對較早,集中于2000-2005年(42.9%)和1990-1999年 (28.6%)。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中公司成立時間最早,農場其次,合作社則為最晚。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從業人數的調查表明,合作社從業人數分布于統計的全部區域;農場從業人數則集中在小規模上,1~10人占統計人數的56.8%,11~20人占29.5%;公司的從業人數規模則相對較大,21~50人和51~100人各占27.3%,100人以上占22.7%(圖1)。

圖1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從業人數的分布
受調查的合作社多數2009年銷售額為101萬~200萬元和 201萬 ~500萬元,所占比重為61.5%,而銷售額在1 000萬元以上的合作社比重最少,只占3.8%;多數農場2009年銷售額主要集中在200萬元以下,占統計農場數量的60%,銷售額在1 000萬元的農場數量只占5.7%;公司2009年銷售額則相對較大,有52.4%的公司銷售額在1 000萬元以上 (圖2)。
從以上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成立時間主要集中在2000-2008年之間,生產主體從業人數主要集中在100人以下,2009年銷售額多數也在1 000萬元以下。其中公司成立時間相對最早,從業人數和銷售額也最大,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主體的成立時間相對較晚,規模也相對較小。

圖2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2009年的銷售額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人才作為保障,從業者文化水平的高低對產業發展關系極大。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最高管理者的學歷情況調查來看,大多數合作社 (41.4%)和農場 (53.3%)最高管理者具有高中學歷,有54.2%的公司最高管理者獲得本科文憑。接受調查的合作社中最高管理者學歷沒有碩士以上的,農場和公司最高管理者分別有2.2%和12.5%獲得碩士以上學歷 (圖3)。

圖3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最高管理者的文化水平
對生產主體管理層文化水平的調查顯示,約有40%的合作社、農場和公司,其管理層大多數人具有高中學歷 (圖4)。有53.6%的公司,其管理層多數人擁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該比重約為合作社和農場的2倍,有7.1%的公司,其管理層多數人只具備初中文憑,該比重是合作社和農場的1/4。
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普通員工文化水平看,大部分合作社、農場和公司普通員工中多數人只具有初中文化水平,所占比重分別為80%、62.2%和55.6%。有2.2%的農場普通員工中多數人具有本科學歷,受調查的合作社和公司普通員工中多數人沒有本科學歷 (圖5)。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管理層管理人員文化水平普遍在高中以上,普通員工則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接受調查的公司總體上管理層文化水平要比合作社和農場高,而在普通員工文化水平上,合作社、農場和公司差異不大。

圖4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管理層多數人具有的文化水平

圖5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普通員工的文化水平分布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一方面是農產品的生產者,另一方面也是農產品的消費者,生產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度的高低能夠從生產層面反映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當問及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單位目前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時,有50.0%的合作社認為很安全,可以放心食用,40.0%認為基本安全,10.0%認為不安全,農藥殘留超標情況嚴重;農場認為市場上流通的農產品很安全、基本安全和不安全的比例分別為26.7%、68.9%和4.4%;公司則分別為37.5%、58.3%和4.2%。以上數據表明,寧波市大部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充滿信心。
認證農產品和其他未認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比較的調查結果顯示,所有接受調查的合作社、農場和公司都認為認證農產品比其他未認證農產品質量更安全,表明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能夠提高生產主體安全生產意識,按照標準化生產,降低污染危害程度。
農藥和化肥的使用是影響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關鍵環節[3]。通過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生態防治等減害化種植措施,可以降低使用農藥和化肥的風險。對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減害化種植措施的使用情況調查顯示,大多數被調查單位在生產過程中施用有機肥 (>76%);約有70%左右的受調查單位在生產中選擇使用生物農藥;而在生產過程中選擇使用粘板的合作社和企業數量較少,所占比重在25%以下,選擇使用粘板的農場比重為50%;使用誘蟲燈、性誘劑防治害蟲的生產單位比重為50%左右 (表1)。

表1 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單位使用減害化種植措施情況
合作社和農場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有機肥主要來自有機肥生產廠家 (48.1%和44.1%),其次為自制 (29.0%);多數公司 (81.3%)使用的有機肥從有機肥生產廠家購買,自制的比重為12.5%。大部分使用生物農藥的合作社 (73.7%)、農場(74.1%)和公司 (58.3%),主要從農資商店購買生物農藥。使用粘板的合作社和農場中,分別有50.0%和42.1%從農資商店購買,其次是來自政府贈送,所占比重分別為33.3%和36.8%;接受調查的使用粘板的公司則100.0%都從農資商店購買。多數合作社 (63.6%)和公司 (50.0%),其使用的誘蟲燈和性誘劑主要來源于政府贈送,大部分農場則通過從農資商店購買 (54.5%)和政府贈送 (40.9%)的方式獲得誘蟲燈和性誘劑。
以上分析表明,寧波市大部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在生產過程中選擇減害化種植措施實現作物的增產和減少病蟲害的危害,且這些生產資料來源渠道正規,主要從農資商店購買,或通過政府推廣贈送方式獲得。
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生產主體生產成本、銷售額和利潤的影響調查結果 (表2)顯示,大部分主體生產成本在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后比認證前高5%~10%;銷售額比認證前提高5% ~20%;多數利潤在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后比認證前高5%~20%。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提高了生產主體的生產效益。

表2 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主體生產成本、銷售額和利潤的影響
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改變了生產主體的管理制度體系,有84%的合作社在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后,管理制度體系變化很大或完全是新的一套體系,73%左右的農場和公司管理制度體系有一些變化或是變化很大。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生產主體生產規模和成員組成等方面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表3),多數主體通過擴大生產規模,吸引優秀農技人員加入等方式來改變主體生產經營狀況,以獲得更大的效益。

表3 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對主體管理制度體系和規模的影響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增加生產主體成本的同時,也增加了多數主體的利潤,利潤增加幅度為5%~20%。同時,實施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改變了多數主體的管理制度體系,促進主體擴大生產規模,以獲取更大的效益。
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寧波市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主要生產主體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經過幾年的發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生產主體從業者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能夠按照減害化原則進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同時,生產主體也從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中得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后主體利潤增加了5%~20%。
雖然寧波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發展情況良好,但是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還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場和公司等不同主體發展不均衡,特別是帶動農戶較多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規模、效益和人才構成等方面都相對較弱;主體對進一步提高安全生產和品牌建設的認識也存在一些不足。針對以上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繼續鼓勵高校畢業生在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2010年發布了《關于鼓勵高校畢業生在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的若干意見》,通過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強化服務、規范管理,促進高校畢業生在農業生產領域就業創業,以培養一批“觀念新、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能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經營主體科技創新、科技應用、科技服務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要利用這一政策所提供的良好時機,積極引進和培育人才,充分發揮大學生吸收和轉化新技術能力強的優勢,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安全生產能力,促進主體健康發展。
扶持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既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寧波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在引進人才,提高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以及開展生產、銷售服務,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等方面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并通過示范性農民專業合作社評選等活動,規范合作社的生產和管理。通過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積極尋求政策扶持,規范發展,嚴格要求,完善機制,促進合作社主體快速健康發展。
加強對生產主體的宣傳培訓。要通過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培訓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指導等活動,加強對生產主體的宣傳培訓工作,強化生產主體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主體監管水平,推進生產經營主體內部管理隊伍建設。要通過減害化生產技術的培訓和推廣,帶動生產主體安全生產水平的提高,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也要加強主體對無公害農產品品牌認識的宣傳,提高主體主動利用無公害農產品品牌進行產品推介的能力,以市場需求的增加帶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效益的提升。
[1]樊紅平,溫少輝,龔婭萍.淺談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 [J].中國食品與營養,2005(11):60-63.
[2]劉建華,萬靚軍,朱彧,等.無公害農產品的申請認證主體之組成結構分析與發展建議 [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9,11(2):73-77.
[3]張云華,馬九杰,孔祥智,等.農戶采用無公害和綠色農藥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J].中國農村經濟,2004(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