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王五宏,李必元,岳智臣,鐘新民
(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蔬菜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大白菜 [BrassicacampestrisL.ssp.pekinensis(Lour.)Olsson]是十字花科蕓薹屬蕓薹種的一個亞種,又名結球白菜,原產我國,是我國栽培歷史最悠久、種植范圍最廣泛、栽培面積最大、銷售時間最長的蔬菜,尤其在秋、冬季蔬菜供應中處主導地位。實踐證明,大白菜生產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我國蔬菜市場供應和人民生活。但是,近年來干燒心病成了危害大白菜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此病是由缺鈣引起的生理性病害[1-2],國內外學者對干燒心病的表觀性狀、發病機理及防治方法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深入到分子方面的研究卻鮮見報道[3-4]。本實驗以高抗品系小孢 C8和高感品系651A及其雜交的F2代為材料,利用AFLP技術和BSA法相結合,通過210對引物組合對大白菜干燒心病的AFLP標記進行篩選,以期建立大白菜抗干燒心病AFLP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技術,為開展白菜抗干燒心病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提供幫助。
以浙江省農科院蔬菜所十字花科蔬菜育種課題組提供的DH系小孢C8和高代自交系651A及小孢C8×651A的F2代分離群體為材料。
1.2.1 DNA提取 (CTAB小量法)
將2 mL離心管蓋大小新鮮葉片2~3片放入研缽中,加300 μL 2%的CTAB緩沖液研磨,然后再加入300 μL CTAB緩沖液混勻;65℃水浴1 h,其間上下顛倒混勻數次,1 h后取出冷卻至室溫;然后加入700 μL 24∶1的氯仿/異戊醇的混合液,上下顛倒搖晃使氯仿/異戊醇與樣品充分混勻;12 000 r·min-1離心10 min;將上清液取出 放入到已滅菌的1.5 mL離心管中,然后加入等體積的異丙醇,輕輕上下顛倒混勻,4℃冰箱靜置30 min以上;10 000~12 000 r·min-1離心 10 min,棄上清液;棄掉上清液之后將離心管倒置于吸水紙上半小時以上,使異丙醇揮發干凈;必要時可以在通風櫥里通風,加速揮發;揮發干凈后,加入50~100 μL的dd H2O(含 1μL 10 mg· ml-1的 RNase) 溶 解DNA,室溫30 min除去RNA;將提取好的DNA儲存在-20℃的冰箱中備用。
1.2.2 基因組DNA濃度及純度檢測
用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取5 μL模板,加入1 μL Loading Buffer,混勻后加入到1%的瓊脂糖凝膠樣孔中,在1%TAE緩沖液中電泳30 min,電壓為150 V,紫外燈凝膠成像系統下觀察。并以50,100,150,200 mg·L-14 個梯度的 λDNA 為對照,觀察對照及樣品DNA亮度,判斷樣品DNA質量并估計濃度,記錄各樣品濃度,最后將樣品濃度統一調至 20 ~100 mg·L-1。
1.2.3 AFLP標記
AFLP的操作流程參照中國農科院蔬菜改良中心生物技術室的方法,DNA的酶切連和選擇擴增的濃度稍有改動。
酶切連接反應體系共 25 μL:dd H2O 15.5 μL,10 × NEB buffer2 2.5 μL,ATP(10 mmol)0.5 μL,100 × BSA 0.25 μL,EcoR I adapter(5 pmol)0.25 μL,MseI adapter(50 pmol)2.5 μL,EcoR I(10 U)0.25 μL,MseI(10 U)0.25 μL,3 unit T4 DNA ligase 0.5 μL,DNA(50 ~250 ng)。混勻后37℃水浴或PCR儀中過夜約12 h。
預擴增反應體系 10 μL:dd H2O 5.95 μL,10× PCR buffer 1.0 μL,10 mmol dNTPs 0.2 μL,E1(10 pmol·μL-1)0.3 μL,M1(10 pmol·μL-1)0.3 μL,Taq-polymerase(2 units·μL-1)0.25 μL,酶切連接后模板2 μL。反應程序:94℃預變性3 min;94℃ 30 s→56℃ 30 s→72℃ 1 min,24個循環;最后72℃10 min;4℃保存。
選擇性擴增反應體系 10 μL:dd H2O 6.05 μL,10 × PCR buffer 1.0 μL,10 mmol dNTPs 0.2 μL,Mse-primer(10 pmol·μL-1)0.5 μL,Eco-primer(10 pmol·μL-1)0.5 μL,Taq-polymerase(2 units·μL-1)0.25 μL,40 × 稀釋后產物 1.5 μL。反應程序:94℃ 3 min;94℃ 30 s→65℃ 30 s→72℃ 1 min,每次循環的退火溫度降低0.7℃,共12個循環;94℃ 30 s→56℃30 s→72℃ 1 min,共25個循環;72℃ 延伸5 min,4℃ 保存。
電泳檢測:選擇性擴增反應結束后,將10 μL反應體系中加入6×Loading buffer(載樣緩沖液)8 μL,95℃ 變性 10 min,立即置于冰上冷卻。6% 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每個樣品取4 μL上樣,70 W恒功率預電泳2 h,至溴酚蘭剛剛跑出電泳板下端時卸板,銀染檢測。
1.2.4 AFLP分析
采用相關分析法,對AFLP標記與大白菜干燒心病發病指數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分析,計算相關系數,并驗證AFLP標記與白菜干燒心病基因之間的連鎖關系。
把預擴增的產物稀釋40倍作為選擇性擴增的模板,選用EcoR I引物15條與MseI引物14條相互組合,共210對AFLP引物組合分別對抗病親本池R、感病親本池S、F2抗病池 BR、F2感病池BS進行擴增。擴增結果 (圖1)顯示,大部分引物在4個池間都能穩定地擴增出清晰的條帶。210對引物中,引物 E-AGA/M-CAG在抗病親本池R、感病親本池S、F2抗病池BR、F2感病池BS中能穩定的擴增出一條差異帶,該條帶命名為E10/M05,圖1中箭頭所指即為E10/M05。

圖1 部分AFLP引物對在4個模板間的擴增譜帶
通過對親本池及F2群體里的抗病池與感病池的篩選,得到1條穩定的差異帶,為檢驗該標記是否適用于在整個F2代群體分析,從F2代群體里挑選10個高抗單株和10個高感單株用該引物進行擴增,擴增結果見圖2。
由圖2可見,在20個小群體中10個高抗單株中均無出現該條帶,而10個高感單株中都擴增出了此條帶。因此,該標記可能與某一感病基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為進一步驗證該標記,擴大F2群體到49個單株,擴增結果見圖3。
通過49個小群體擴增結果可以看出,在26株抗病單株中,有5株出現該條帶,在23株感病單株中均出現該條帶,由此推測該標記可能與干燒心某一感病基因具有連鎖性,為驗證該連鎖性,將該標記在整個F2代群體里進行擴增,結果顯示E10/M05引物組合所檢測到的多態性標記E10/M05與大白菜干燒心病感病性狀是相連鎖的,這個標記與大白菜干燒心病某個感病基因共分離。抗病親本及抗病單株無條帶,感病親本及感病單株有條帶。在136個F2單株中,E10/M05標記與干燒心病情級數的相關系數為0.633(r=0.633>r0.01=0.228),達到極顯著相關。該標記的存在與干燒心病病情指數的增加達到了極顯著相關,表明該標記與控制大白菜干燒心病的某個感病基因緊密連鎖。

圖2 引物組E10/M05在651A、小孢C8、BR、BS及20個小群體中的擴增結果

圖3 引物組E10/M05在651A、小孢C8、BR、BS及其49株單株中的擴增結果
關于大白菜分子標記的研究一直受到高度重視。目前,抗蕪菁花葉病毒 (TuMV)[5]、雄性不育[6]、耐熱性[7]、軟腐病[8]和大白菜葉球相關性狀[9]、大白菜葉色相關性狀[10]及部分形態性狀[11]等重要性狀的分子標記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對于大白菜干燒心病的研究,前人主要是集中在發病原因、發病機理、防治措施、癥狀表現及影響因素等方面,深入到分子方面的研究卻少見報道。孫秀峰等 (2006)首次將大白菜干燒心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方面,構建了一張含105個標記位點,11個連鎖群,覆蓋長度為669.7 cm的大白菜的AFLP分子遺傳圖譜。并檢測到4個與抗干燒心病有關的QTL位點,其解釋的遺傳變異范圍在11.0%~58.9%之間。將大白菜干燒心病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層面,為利用分子標記輔助選育大白菜抗干燒心病品種進行了開創性工作[3]。本實驗以高抗品系小孢C8和高感品系651A及其雜交的F2代為材料。利用AFLP技術和BSA法相結合,通過210對引物組合對大白菜干燒心病的AFLP標記進行篩選,最終找到了1個AFLP標記能在2個親本以及抗、感病池中擴增處差異條帶。然后從F2代中挑選出高抗和高感單株各10株進行驗證,發現感病單株均有該條帶,抗病單株均無該條帶,進一步擴大群體到49個,初步估計該標記與目的基因具有連鎖關系。最后,在整個F2群體中進行驗證,結果顯示該標記E10/M05與大白菜干燒心病表觀性狀是相連鎖的,這個標記與干燒心病某個感病基因共分離。
然而本實驗的不足之處在于用于篩選標記的個體相對不多,所選引物的多態性比率相對較低,下一步實驗應擴大引物對及F2群體,確定標記與抗病基因的遺傳距離,用于白菜抗干燒心病育種工作。
[1]Aloni B,Pashkar T,Libel R.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gibberellins and calcium in tipburn of Chinese cabbage:study of intactplants and detached leaves[J]. Plant Growth Regulation,1986,4(1):3-11.
[2]趙素娥,邢金銘,李得眾.大白菜“干燒心”病的發生與缺鈣的關系 [J].園藝學報,1982,9(1):33-39.
[3]張鶴,趙熙,劉莉.大白菜干燒心病的研究進展 [J].天津農業科學,2009,15(6):47-48.
[4]孫秀峰.大白菜AFLP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及干燒心病性狀的QTL定位 [D].濟南:山東農業大學,2005.
[5]韓和平,孫日飛,張淑江,等.大白菜中與蕪菁花葉病毒(TuMV)感病基因連鎖的AFLP標記 [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4):539-544.
[6]Ying M,Dreyer F,Cai D,et al.Molecular markers for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Chinese cabbage[J].Euphytica,2003,132(2):227-234.
[7]鄭曉鷹,王永建,宋順華,等.大白菜耐熱性分子標記的研究 [J].中國農業科學,2002,35(3):309-313.
[8]牟晉華,徐文玲,張一卉,等.大白菜軟腐病抗性的分子標記篩選 [J].山東農業科學,2008(4):1-4.
[9]于拴倉,王永健,鄭曉鷹.大白菜葉球相關性狀的 QTL定位與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1):106-111.
[10]徐東輝,孫日飛,張延國,等.大白菜葉色相關性狀的 QTL定位與分析[J].園藝學報,2007,34(1):99-104.
[11]于拴倉,王永健,鄭曉鷹.大白菜部分形態性狀的 QTL定位與分析[J].遺傳學報,2003,30(12):1153-1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