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盛苗,朱練峰,許德海,朱旭東,金千瑜
(中國水稻研究所 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06)
中浦優華占 (原名浦優華占)是中國水稻研究所和金華合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用不育系中99A和恢復系華占配制而成,屬秈型三系雜交稻新組合。該組合莖稈較堅韌,抗倒性較好,生長較繁茂,穗大粒多產量高,后期轉色好,米質優,2011年通過了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浙審稻2011011)。目前正在浙江、江西、湖南等雙季稻區作連作晚稻推廣應用。現將中浦優華占生育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總結如下,可作為該組合的推廣應用參考。
中浦優華占2008年參加浙江省 “8812”計劃多點聯品試驗,平均產量達8.286 t·hm-2,比對照汕優10號增12.6%,達極顯著水平。2008-2010年在中國水稻研究所試驗區連續進行了3個重復的小區對比試驗,3年平均產量達8.498 t·hm-2,分別比對照汕優10號和汕優63增7.7%和2.8%,平均日產量為70.89 kg·hm-2,分別增 6.6%和9.4%,差異均達顯著或極顯著水平 (表1)。2009年參加浙江省雜交晚秈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793 t·hm-2,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10.4%,達極顯著水平;2010年續試,平均產量8.286 t·hm-2,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11.8%,亦達極顯著水平;2年浙江省區試平均產量8.040 t·hm-2,比對照汕優10號增產11.1%。2010年浙江省生產試驗平均產量 7.319 t·hm-2,比對照汕優 10號增產9.4%。
2008-2010年中浦優華占在中國水稻研究所種植,6月初播種,7月上旬移栽,平均播齊歷期為82.7 d,分別比對照汕優10號和汕優63長2.3 d和短6.7 d;平均全生育期為120.0 d,分別長1.3 d和短7.7 d(表1)。浙江省連作雜交晚秈稻區域試驗結果,平均全生育期123.4 d,比對照汕優10號短0.7 d。表明該組合生育期適中,適宜作連作晚稻種植。

表1 中浦優華占的產量、日產量及生育期表現
2008-2010年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對比試驗結果(表2),中浦優華占3年平均有效穗257.4穗·m-2,成穗率77.3%,株高115.5 cm,穗長24.1 cm,每穗實粒數142.4粒,結實率83.7%,千粒重23.9 g,有分蘗力較強、株型緊湊、后期青稈黃熟等特性。浙江省連作雜交晚秈稻區域試驗結果,2年平均有效穗數237.0穗·m-2,株高113.4 cm,穗長23.5 cm,每穗總粒數 156.5粒,結實率81.2%,千粒重23.7 g,表現生長整齊,株型適中,葉色淡綠,劍葉大小適中,分蘗力較強,穗形較大,落粒性中等,谷殼黃亮、無芒,穎尖紫色,谷粒較小、長粒形等特性。
據2008-2010年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中國水稻研究所種植的稻谷樣品檢測結果 (表3),與2個對照相比,中浦優華占整精米率較高,堊白度低,透明度好,膠稠度較長,質量指數高,米質明顯優于對照汕優10號和汕優63,達國標優質稻谷3級標準。浙江省連作雜交晚秈稻區域試驗結果,平均整精米率61.7%,長寬比3.0,堊白粒率23.5%,堊白度5.3%,透明度2級,膠稠度54 mm,直鏈淀粉含量21.4%,其2年米質各項指標均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部頒3級標準。

表2 中浦優華占的穗部性狀表現

表3 中浦優華占的稻米品質表現
據2008浙江省“8812”計劃聯品試驗,經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微生物研究所抗性鑒定結果,中浦優華占稻瘟病葉瘟抗性平均為0級,穗瘟抗性平均為0.5級,最高5級;白葉枯病平均8.0級,最高9級;褐稻虱平均9級。表明該組合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和褐稻虱。浙江省連作雜交晚秈稻區域試驗抗性鑒定結果,平均葉瘟0級,穗瘟6.0級,穗瘟損失率4.8%,綜合指數為2.6;白葉枯病7.0級;褐稻虱9.0級。屬中抗稻瘟病,感白葉枯病,高感褐稻虱。
中浦優華占作連作晚稻栽培應掌握在6月15-30日播種,秧齡控制在25~35 d,秧苗葉齡不宜超過9.5張,保證本田有3.0張以上的營養生長葉齡,以免產生超秧齡早穗,影響產量。
中浦優華占大田用種量控制在11.25 kg·hm-2以內。秧田適當稀播,播種量控制在75~112.5 kg·hm-2。秧田期施肥要按照 “斷奶肥早,接力肥巧,起身肥準”的原則。濕潤育秧于秧苗1葉1心至2葉期施斷奶肥,用尿素30~45 kg·hm-2;3~4葉時如葉色退淡缺肥應巧施接力肥,可用尿素45~60 kg·hm-2,葉色不退淡的可以不施;在移栽前3~5 d施起身肥,用尿素75~90 kg·hm-2。若秧齡超35 d,在稀播的同時,于1葉1心期噴施多效唑,控高促蘗,以達到矮壯秧目標。同時,秧田期還要注意防治稻薊馬、稻飛虱和螟蟲。
中浦優華占作連作晚稻栽培,移栽密度以30 cm×16.7 cm為好,每叢插1~2粒谷苗,種足60萬~90萬·hm-2落田苗,要求能達到345萬 ~400萬·hm-2最高苗,240萬 ~285萬·hm-2有效穗。
施肥原則是:基肥足,追肥早,穗肥看苗施。施肥量要按土壤肥力狀況而定,并要增施有機肥,適當配施磷、鉀肥,氮、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以1∶0.5∶0.8為宜。中等肥力田塊,一般總施肥量純氮 150 kg·hm-2、P2O575 kg·hm-2、K2O 120 kg·hm-2左右。基肥占總施肥量的 50% ~60%,用綠肥或土雜肥7.50 t·hm-2左右作底肥;用復合肥 (N、P、K含量各為 15%)300 kg·hm-2,或尿素 120 kg·hm-2、過磷酸鈣 300 kg·hm-2加氯化鉀75 kg·hm-2作面肥;分蘗肥占總施肥量的25%~35%,于移栽后5~7 d結合化學除草施尿素120 kg·hm-2;穗肥占總施肥量的15%,在劍葉露尖時施尿素加氯化鉀各50 kg·hm-2。切忌后期氮肥過量,引起倒伏減產。灌漿期可用尿素7.5 kg·hm-2加磷酸二氫鉀 1.5 kg·hm-2,再加水750 kg·hm-2,進行葉面根外追肥1~2次,以延長功能葉壽命,達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移栽后灌3~5 cm的深水護苗,以減少敗苗。返青后淺水勤灌,實行間歇灌溉,促進早發稞。中期群體莖蘗數達到計劃穗數的80%時,開始排水擱田,擱到田面出現細裂縫為止,以減少無效分蘗,提高成穗率和群體質量。孕穗到抽穗期間,一定要維持田間有5 cm左右的水層,保花增粒。抽穗揚花以后要采取灌一次水,讓其自然落干,濕潤1~2 d后再灌水,保持干干濕濕,以濕為主,達到以水調氣,以氣養根,以根保葉,以葉壯籽,以利籽粒灌漿飽滿,提高稻米品質。在收割前5~7 d斷水干田,切忌斷水過早,以防莖葉早枯,千粒重下降,影響稻米品質。
在病蟲害的綜合治理上,應采用“抓兩頭(秧苗期、孕穗破口期)、放中間 (分蘗期)”和“治小田,保大田”的防治策略。具體做法是:苗期要重點防治,治秧田保大田;這一時期主要是注意防治稻薊馬、稻飛虱,兼治稻螟蟲,同時注意防治爛秧和稻瘟病。生育中期要根據水稻病蟲害的預測預報,用無公害的原則及時適時適量用藥。孕穗破口期是防治的主要時期,此時蟲害應以防治二化、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為主;病害主要有紋枯病、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等。治蟲的藥劑主要有銳勁特、撲虱靈、吡蟲啉和殺蟲雙等;防紋枯病和稻曲病的有井岡霉素、多菌靈、禾穗寧等;防稻瘟病的有三環唑、稻瘟靈等;防白葉枯病的有葉青雙、噻菌酮等。用量和方法參見產品使用說明。
[1]禹盛苗,金千瑜.浙江省近期育成的雜交稻新組合的主要性狀分析 [J].雜交水稻,2003,18(5):15-17.
[2]程式華,曹立勇,陳深廣,等.后期功能型超級稻的概念及生物學意義 [J].中國水稻科學,2005,19(3):280-284.
[3]禹盛苗,朱練峰.雜交水稻新組合天優華占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 [J].雜交水稻,2009,24(6):42-44.
[4]楊仕華,曹立勇.優質水稻品種及栽培關鍵技術 [M].北京:中國三出版社農歷科教出版中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