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承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人民醫院,四川攀枝花 617061)
求醫行為是常見的患病行為之一,其往往是指人們在軀體或心理不適或產生某種病感時而尋求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幫助的行為[1]??煞譃橹鲃忧筢t、被動求醫、無病求醫、有病不求醫四類行為,其不同的求醫行為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如患者在發生疾病時不能積極主動求醫,那么必然會延誤病情,影響診斷和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疾病的及時治愈和康復,從而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時給整個家庭和社會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近年來,隨著醫學知識的普及和患者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以及人們對精神類疾病的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其大部分都意識到在面臨疾病時積極主動地求醫,向醫務人員詳實地敘述病史和相關不良反應和異常癥狀,并積極全面地配合醫療診斷和系統治療是疾病治愈的關鍵[2]。積極正確的求醫行為是減少發病和及時診治的重要措施,也是影響疾病傳播和控制的重要保障。因此,為進一步提高精神類疾病患者的健康水平,筆者對影響患者求醫行為的諸多因素進行了闡述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1~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及其監護人共121例,其中,男70例,女51例;年齡18~52歲之間,平均年齡(30.16 ±4.85)歲;病程 7 d~12年,平均病程(4.72 ±2.56)年。全部患者經精神類疾病臨床診斷標準確立診斷,并分別經詳細的病史調查和常規體檢以及實驗室相關指標檢查,排除惡性腫瘤和其他全身系統性疾病。
由通過系統培訓的醫務人員對患者采用封閉式問卷法進行調查,將試卷發給被調查者,在不引導啟發的環境下發放和完成調查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居住城市和發病形式以及家庭經濟收入等一般情況;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對精神科知識的了解程度、對疾病的判斷和求醫習慣以及是否忌諱精神科等情況。
數據采用SPSS 12.0 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和分析,其中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求醫行為與性別無關,男女差別未表現出明顯關系(P>0.05);與此同時,患者求醫行為與城鄉和發病形式以及經濟收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求醫行為與患者一般情況的關系[n(%)]Tab.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seek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 of patients[n(%)]
患者求醫行為往往與其監護人的文化程度、對精神科知識了解程度、對疾病的判斷和求醫習慣以及是否忌諱精神科的關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求醫行為是在一種特定的社會背景下,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特定結果,其求醫行為直接影響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治療和轉歸以及康復[3]。近年來,隨著現代精神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其有關精神類疾病正確求醫行為的研究已迅速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充分重視和廣泛關注,但在現實生活中精神類疾病患者求醫行為的研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因此,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是促進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求醫行為轉變和降低精神類疾病未治率的關鍵。
目前,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精神類疾病患者的求醫步驟各不相同,城市患者往往采用神、藥兩種方法,而農村患者往往先求神敬鬼以祈保平安,其次聽鄉間遺老介紹草藥偏方,均無果后才會到醫院進行相關治療,從而常常導致部分患者流離失所或被親人遺棄以出現凍餓傷病甚至致死等現象,其許多因素都較為明顯的影響著患者的求醫行為[4]?;颊呒捌浔O護人員對精神類疾病和精神衛生知識的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對患者所采用的求醫方式。不斷加強對現代治療有效性的信任程度也是阻礙精神類疾病患者求醫的關鍵因素。其往往文化程度較高的患者和監護人能夠及時到正規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就診,而文化程度較低加之收入不好的患者和監護人則常常采用民間療法進行治療[5-6]。家庭經濟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患者及其監護人是否有能力承擔醫療費用,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無錢看病或尋求低廉醫藥費的患者采用民間療法治療。

表2 求醫行為與監護人情況的關系[n(%)]Tab.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dical seeking behavior and situation of custodian[n(%)]
本研究結果表明,積極廣泛地開展精神衛生知識的宣傳和教育,不斷加深人們對精神科知識的全面了解并提高人們對精神類疾病患者的識別能力,有利于從根本上糾正人們對精神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消除患者對精神科就診的一系列猜疑和顧慮。對于城鄉地區文化差異以及長期不良的求醫觀念,在全面做好相關衛生知識宣傳講解的同時,也需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關系。
[1]于文娟,譚立文.精神病患者求醫行為[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7,13(3):279-281.
[2]宋新勤,賈金鼎,王繼紅.神經癥患者的求醫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精神醫學,2006,19(1):46-47.
[3]曾勇,趙旭東.求醫行為[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3,7(4):72-74.
[4]侯安營.144例精神病患者家屬求醫行為的調查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6,3(8):10-11.
[5]卓永寧,鄭暉,許崇濤.潮汕地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求醫行為及影響因素[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5,14(7):618-619.
[6]馬亞平.健康教育在精科患者家屬中的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8):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