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瑩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江蘇南京210009)
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人的智力,越來越依賴于科技、教育,產學研相結合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2006年全國召開科學技術大會,黨中央國務院做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南京市積極探索既符合南京實際、又具有南京特色的發展之路。“十一五”以來,南京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先后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城市、軟件名城、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國家重要創新基地等發展目標,并出臺了大量鼓勵科技創新的相關政策,科技對南京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越來越顯著,創新型城市建設也取得了顯著進展。
南京是全國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科教資源豐富。截至2009年底,南京地區共有各類高校70余所,其中普通高校有53所(包括獨立二級學院),“211工程”高校達8所,在校學生77.34萬人(含研究生8萬人)。科教精英眾多,兩院院士81人,其中中科院院士48人,工程院院士33人。擁有一大批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研發機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0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6個;獨立研發機構106個,其中部屬研發機構29個,省屬研發機構52個。
南京的鼓樓區科教資源占據全市重要地位。鼓樓區有高等院校20個,占全市約37%;科研機構64個,占全市約60%;兩院院士40人,占全市近50%,國家級重點實驗室9個,占全市約50%,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占全市約15%。國家大學科技園3個,占全市約75%(表1)。

表1 鼓樓區科教資源在南京市的比重

續表 1

圖1 鼓樓區科教資源現狀分布圖
鼓樓區高校及科研機構現狀主要集中在模范馬路-虎踞路-廣州路一線,呈“C”型布局(圖1)。其中模范馬路沿線是鼓樓區科教資源最密集的區域,周邊分布了南京工業大學、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醫學院、中國藥科大學等七所高等院校,同時聚集了十四所、國電、南瑞自動化研究院等重要的科研院所(表2)。
依托以科技創新為特色的模范馬路創新街區、以科技商務樓宇為特色的廣州路科技商務街區,鼓樓區成功打造出了江東軟件城、工業大學科技園、世界之窗科技軟件園、青島路創業中心、專利創業園、易發創業園、蘇寧創業園、五臺創業園、長江創業園、新聯創業園等眾多特色創業分園。

表2 模范馬路主要高校及科研院所科教資源表
1.3.1 科教研發資源高度集聚
與我國科教資源分布比較密集、科技創新發展較快的北京海淀區和上海楊浦區作比較,鼓樓區每平方公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兩院院士、科技人員、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分布密度總體上高于北京海淀和上海楊浦區(表3、表4)。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院士等人才資源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有助于鼓樓區產業結構的提升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表3 科教資源統計

續表3

表4 分布密度統計
1.3.2 科研創新能力較強
鼓樓區科研創新能力較強,高校及科研單位擁有大量的研究人員,擁有比較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還擁有相當數量的專利、重大科研課題以及科研經費(表5、表6)。
駐區大學和科研院所專利數量在300個以上的有河海大學、十四所、南瑞集團;專利數量在200~300個的有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平均年科研經費在3 000萬元以上的有南京郵電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河海大學、水科院和十四所。

表5 駐區部分高校科研創新能力統計表

表6 駐區部分科研院所科研創新能力統計表
美國硅谷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高科技園區,擁有120萬人的就業量,有4 000余家高科技公司,年產值達到450億美元,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高科技園區(圖2)。

圖2 硅谷產業分布圖
2.1.1 科技資源環境
硅谷是大學與企業合作的產物,政府起間接支持作用,以研究性大學和工程科學為依托。眾多智力人才的地域集中,對硅谷地區的經濟發展作用不可估量。
2.1.2 產業集聚效應
產業地方集聚優勢的獲得與不斷增強,擴展了技術構造與基礎。持續的創新能力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大量技術企業的快速集聚,許多國際上知名的大企業,紛紛在此將工程、智力資本投入到硅谷或支持本地供應商活動,或將總部遷于此,或在此地設立研究與開發中心。
2.1.3 政策環境
在硅谷早期發展階段,美國政府的政策支持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一是對大學研究提供資助,二是美國政府是硅谷高技術產品的主要用戶。完善的政府服務、法制系統和發達的基礎設施條件,從軟、硬環境兩個方面確保了硅谷的良性循環和發展。
中關村位于北京海淀區,是中國科教智力資源最密集、最具創新特色和活力的區域之一,也是全國首個自主創新示范區。
2.2.1 園區布局
一區十園多基地(圖3)。

圖3 北京中關村園區布局圖
2.2.2 科技資源環境
園區內有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國科學院和國家部委在京院所、民營研究院所140多家;擁有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超過百萬;并擁有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
2.2.3 政策環境
政府服務實行“一站式”辦公、“一網式”審批和“全程辦事代理制”。開展股權激勵試點、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試點、實施支持創新創業的稅收政策等。
科技產業的發展需要人才、科技平臺、相關政策和城市完善的服務功能作支撐,通過對上述案例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經驗。
(1)大學、科研機構是發展科技產業的重要資源;
(2)政府政策是發展科技產業的有力支撐;
(3)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和基地或園區的功能相對集聚,也是科技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
3.1.1 全區整合
整合全區科教資源,從創新街區擴大到創新城區,使鼓樓區成為全市科技創新的核心功能區。
3.1.2 多元整合
產業整合。通過相關產業要素的整合,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集聚效應,增強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用地整合。通過用地功能的置換和重組,更大程度地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科教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城市功能支撐。依托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加強針對科技創新的公共服務功能與平臺建設,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和資源的集聚及創新產業的發展。
3.1.3 功能集聚
從鼓樓區自身特點出發,集中優勢資源,引導形成各類特色產業的產業聚居區,形成規模效應。
3.2.1 主要問題
可利用土地有限。模范馬路地區基本為已建成區,可開發建設用地較少。且現狀建筑以20世紀80年代后建設為主,拆遷難度較大。
交通壓力。模范馬路是城市快速路,交通出入口的設置數量受到限制,對道路南北兩側的用地聯系、空間景觀組織產生了不利影響。
公共服務功能支撐不夠。現狀功能單一,以居住和科研用地為主,公共服務和市政設施相對缺乏。
3.2.2 目標定位
模范馬路創新街區是南京科技創新領域的龍頭與核心,規劃將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產學研聯合集成創新示范區,立足南京、面向長三角的科技成果轉化和輻射基地、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集聚區,并努力爭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3.2.3 規劃思路
模范馬路南北兩側相對獨立,建議加強步行聯系;通過整合提升資源,優化調整用地功能,配置科技服務中心,提升街區科技服務功能與水平;充分利用現有科教資源內部的發展空間,加快制度創新和區內科教資源整合,減少拆遷規模與開發規模;建議通過公交優化策略緩解開發強度增強后帶來的交通壓力及周邊路網不足的矛盾。
3.3.1 建議申報(南京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繼北京中關村之后,武漢東湖開發區已成為獲批的第二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除享受國家支持中關村的所有政策外,還享受在稅收、金融等方面的特殊政策。
建議南京申報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以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政策扶持。模范馬路作為核心功能區,將輻射整個南京市,完善產學研體系,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城市功能,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創造就業機會,提升城區經濟活力。
3.3.2 建議推進支持科技創新的相關平臺建設
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中關村各種孵化器的建設,為入園企業搭建各種公共服務平臺和技術平臺。完善的孵化服務體系(包括商務服務平臺、人才服務平臺、管理咨詢平臺、投融資平臺、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等)為園區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上海楊浦創智園區設立了“創新服務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務。集中推介區內各類專業服務平臺的相關資源,集中引進各類市級服務機構掛牌設立楊浦分中心,聯合專業機構提供現場服務,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交流活動,提供企業注冊登記、政策咨詢、后續跟進等服務。
建議借鑒北京中關村、上海楊浦區等經驗,加快科技創新制度平臺、公共服務中心平臺(載體)、以及管理與網絡平臺等建設,將模范馬路創新街區擴大到全區層面,支持科教發達的創新區建設。
3.3.3 建議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等機制
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不斷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機制體制方面率先開展了政府采購、股權激勵、高端人才、科技金融、知識產權、企業信用等一系列制度創新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建議堅持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結合,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機制,通過優化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人才環境、投融資環境、法制環境和文化環境,激勵創新,激發科技成果轉化,并整合各類發展資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
3.3.4 建議加強駐區大單位土地資源整合政策支持力度
駐區院校與科研單位大多建有新區,駐區校區正在醞釀功能調整,主要用于科技創新和研發功能。鼓樓區乃至南京市應制定相關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的政策,使院校和科研單位用地功能的調整能夠加快推進。
鼓樓區作為南京市科教資源最密集的城區,應當更好地整合利用科教資源優勢,更大限度地為科技創新和科教產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力支持。
[1] 鼓樓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2] 王春梅.科教資源整合的路徑研究——以南京為例[J].高科技與產業化,2008(10)
[3] 申恩平,寶貢敏,張青山.整合高校科技資源 發展大學科技園[J].研究與發展管理,2003(2)
[4] 劉淑杰.高校科研信息資源整合與開發利用[J].情報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