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濟
中國是拉美發展的樣板
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作家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表示,中國是拉美發展的樣板。他指出,中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全世界都在以欽佩和羨慕的眼光談論著發生在上海和中國的一切。中國是其他國家特別是仍然處于嚴峻的困境中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樣板。他說:“我相信正在擺脫貧困和不發達狀態的中國是一個樣板和證明,說明了只要執行一定政策,或者利用現代化提供的一切機遇,都是可以快速獲得發展和進步的。”(委內瑞拉《國民報》)
中國投資太多的觀點具有誤導性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消費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異常低,只有35%。而同時中國的投資占GDP的比例又異常高,超過45%。這導致許多人提出了一個“再平衡”的標準方案:中國必須提高消費,削減投資。中國投資太多的觀點也具有誤導性。實際上,與GDP相比,中國的投資低于其他同類東亞國家。此外,過去10年投資的暴漲是由于住房建設,中國仍在彌補毛澤東時代遺留下來的住房短缺。總而言之,我們還要記住的是,把資源從投資轉向消費可能既不可行,也不可取。中國投資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了更快的增長速度, 實際上被證明導致了持續較高而不是較低的消費水平。中國的年消費增長達到8%至9%,實際收入增長達到10%,這在同類國家中屬于佼佼者。(英國《金融時報》)
政 治
中國共產黨一直強勁
中國共產黨的表現一直強勁。正如一首革命歌曲所唱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過去30年來,改革開放政策讓中國取得巨大成功。在數千年歷史中,中國從沒像現在這樣表現優秀,中國共產黨是這一成功的穩定因素。目前,中國共產黨擁有約8000萬黨員、7000多萬共青團團員、230萬人民解放軍、170萬人民警察、60多萬武警。黨的合法性不再僅依靠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而是其經濟表現。從1949年到2011年,中國共產黨一直是中國的領導者,在可預見的將來,它仍將保持權力。未來30年,中國共產黨將接受更多考驗。中國在經濟、政治上隨時面臨巨大挑戰,3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進入“深水區”。中國的改革必須更加務實,依然要“摸著石頭過河”。(瑞士《新聞報》)
中共通過黨校制度成功治國
在推進保持中國的繁榮與影響力飛速提升所需的新思想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如何令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保持穩定?主要是通過黨校。這些黨校是世界上設施最奢侈的教育機構。它們不僅負責塑造新干部,還負責提高高層領導的能力。中國的官員每一兩年都需要在黨校接受一次住宿學習。這就是擁有近8000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能一直統治這么大一個國家的秘密之一。中國共產黨的高層干部不僅研究毛澤東或馬克思,艾倫·費爾斯等人也為他們授課。這位曾被譽為“競爭沙皇”的知名澳大利亞人是頻繁獲邀在浦東干部學院講課的外國客座授課者之一;前總理鮑勃·霍克曾在那里對干部做過講座;前外交部長亞歷山大·唐納和昆士蘭州財務主管安德魯·弗雷澤也講過課,約有15%的講座是由外國人做的。浦東干部學院與中共中央黨校同屬國家級干部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機構是結合官僚和政治家角色的中國管理者的進修學校、研究資源和新方向的驅動器。(《澳大利亞人報》)
集體領導指引中國不斷向前進
中國人和共產黨領導集體的頭腦中充滿戰勝苦難的自信。中國在政治穩定的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增長。有分析認為,這得益于革命精神和傳統的傳承以及集體領導制度的建立。通過權力分享,減少領導精英之間的矛盾和分裂因素,共同應對來自底層的變化要求。中國新一代領導層目前正向“西方式政治家”轉變,以能力和大眾的支持為基礎維系權力,而不是靠權威和后臺。( 韓國《東亞日報》)
旅 游
紅色旅游重燃年輕人紅色激情
在中國內陸地帶,像延安這樣曾與共產主義革命有過關聯的小城鎮掀起了“紅色旅游”熱潮。而這股熱潮則是由富有的年輕人驅動的。他們想了解更多關于這個國家的過去。然而,對他們來說,毛與其說是政治行為榜樣,還不如說是文化奇人——一個能夠激起熱情的遙遠的大人物。盡管他們對他的生活或者主張知之甚少。在延安,這種重燃的興趣給迅猛增長的旅游業帶來不菲的利潤。去年,共有1450萬名游客到訪延安,帶來11.7億美元收入。延安大學歷史學者說,這可以激起年輕人對歷史的興趣。(《印度教徒報》)
文 化
中國電影延伸國家影響力
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注定要超越日本成為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電影市場。根據中國電影家協會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建成7000多家新電影院,每年票房收入將達37億英鎊,這就解釋了好萊塢越來越做出明顯的努力討好中國觀眾的原因。作為好萊塢電影工廠的挑戰者,浙江橫店影視基地自上世紀90年代就穩步發展為世界上最大的戶外電影拍攝基地。為什么中國政府對電影產業進行如此慷慨的投資?正如好萊塢的國際影響力證明的那樣,對于一個新生超級大國來說,能夠延伸國家文化影響力的健康電影產業與核彈頭一樣有效。或者說,中國的經濟繁榮為其提供了將自己的形象呈現給世界的機會和實力。(英國《衛報》)
政 策
保障性住房是一項重要的政府政策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警告地方政府說,它們必須在11月之前開始建設今年計劃開工的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稱該計劃是“政治任務”。住建部發布最新指令,指出中央政府多次聲明建設保障性住房的必要性。保障性住房是一項重要的政府政策,因為房價已經漲到中國13億人中許多人所不能企及的高度。住建部的聲明是敦促官員實施重要計劃比較困難的最新信號。這項重要計劃被視為對地方政府財源的實質性阻礙。許多地方政府依靠出售土地作為收入的主要來源,可是相比非常需要但盈利少的低成本住房,高端住房更加有盈利空間。(美國《華爾街日報》)
環 保
政府努力治理山西臨汾空氣污染
山西省政府兩年前公布的官方研究報告指出,雖然政府為治理空氣質量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臨汾市的污染顆粒仍然比中國自己制定的標準高出許多。而且空氣中還彌漫著一種酸性異味。世界銀行曾指出,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自此以后,政府提出要把臨汾市從這個黑名單中刪除,取得的進步令人矚目。官方報告指出,政府已經關停了千余座污染嚴重的設施,使用天然氣供暖的家庭已經超過了10萬戶。街道上能看到許多電動汽車。從該市最大的醫院了解到的信息表明,改善也是明顯的:近3年來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數量下降了20%,癌癥患者數量也趨于減少。(西班牙《國家報》)
教 育
中國高考雖有爭議但難以替代
高考是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風險考試。考試在每年6月7日到9日舉行,機會只有一次。考試結果是大學入學的唯一衡量標準。如果考了高分,一個甘肅貧窮農家的孩子也能進入北京大學這樣的最高學府;而如果考得不好,他就只能去一所教學水平低的學校,甚至根本不能進入大學。這場考試被認為是這些年輕人的人生分水嶺。考好了,今后就前途無量;考得不好,命運就會急轉直下。正如美國的學術能力評估考試 (SAT)一樣,高考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出中國最優秀的人才——使高分而不是“關系”成為進入大學的通行證。簡單地說,這是為了保護知識精英的地位。但中國的教育界人士、作家、家長和學生都開始一致提出了疑問:考試公平嗎?有用嗎?有錢人是不是會有優勢?只注重應試是否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學習?然而,在沒有明確的其他選擇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改革目前似乎還不太可能。(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
軍 事
三大新武器標志中國軍力進步
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的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埃里克森說:“中國不希望挑起戰爭,而是試圖利用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通過制止不利于其核心國家利益的行為,‘不戰而勝。”三種武器系統是中國不斷擴展的戰略地平線的標志。中國的第一艘航母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試航。去年末,北京新型“隱形”戰斗機樣機的照片首次被曝光。此外,美國軍事專家認為,中國已開始部署世界上第一種能夠擊中海上移動艦船的遠程彈道導彈。(英國廣播公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