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迎春
摘要:本文詳細地分析了為師之道的涵義,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具有“可傳之道”、“教授之道”和“變換之道”, 可以將學問與自身才華品德一同傳授給了學生。
關鍵詞:師道;執教能力;品德
《禮記·學記》有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師道尊嚴”就出自于這樣一段話。
這段話包括兩層含義:首先,老師應該受到尊重,只有老師受到尊重,知識和真理才會得到傳揚。其次,老師確實值得尊重,就連九五至尊的皇上,對老師也得破例,免去一般意義上的君臣之禮,以示尊敬。事實上,從古至今“尊師重教”一直得到幾乎社會各界的共同認可,雖然個別特定時期和個別特定條件下,由于社會政治愚昧造成對師道尊嚴的曲解和誤讀,使得教師地位極為低下,但絕大多數時候,老師是得到社會公眾的尊重的。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自然離不開科學和文化,教師是“師”與“道”的結合,這樣的有道之師受到尊敬,知識文化得到傳揚,社會才會進步和發展。
何謂師?韓愈先生的《師說》講的太透徹不過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的使命是傳道授業解惑,而做的好不好,取決于教師的執教能力。
師道尊嚴,所傳之道能夠為人接受,其關鍵在于一個老師的為師之“道”。作為一個老師要有三種“道”:一為“可傳之道”,二為“教授之道”,三為“變換之道”。
一、可傳之道
何謂可傳之道?就一般意義而言,就是人們常說的,作為一個老師要有“學問”。但是,光有學問還不夠,還必須博學,還要有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讓其愿意跟隨老師學習。所以,一個合格的教師除了有學問、博學之外,還有一個作為教師個人標識的、為人認可的,甚至讓人崇拜的“個性”。
教師之職,要傳達自己學識領域的專業知識,要能夠把專業結合到社會的某一領域,聯系到科學的某些范疇,舉一反三,助人理解。當今的大學老師都經過規范的教育,經過職業化的培訓和考核,專業知識和博學程度都無可挑剔。然而,老師是知識的載體,而且是知識的個性化載體,經過老師傳播的知識,必然帶有老師本人的理解、到處都滲透著老師本人的見解。老師都會有個性,個性是老師的人格魅力,個性是一個老師對于“道”的個性化理解和傳授。因此,一個老師要有足夠的個性,才能為學生認可和記憶。他所傳播的知識,才能夠易于為人接受和傳播。這些都會時刻感染著我們的學生。這里講的“個性”并不只是一個人的天性,而是一個老師在為人師表的過程中,其品格(德)和才華的彰顯,從而對學生產生的吸引,進而讓學生信服和尊重。比如老師本人對于知識的尊重、對于社會的責任感、對挫折的心胸豁達、對于生活和藝術的熱愛等等。
前蘇聯偉大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師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優秀教師應懂得的東西應比“大綱”規定的內容多許多倍,課程對他來說只不過是這門學科的起碼知識。教師高深的學識是吸引學生熱愛學習,獲取知識的必要條件。
二、教授之道
何謂教授之道?教授之道就是把教師把自己的知識、學問以及學習的方法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和方法,可以總結為三條,是為:授業解惑之能、授業解惑之法、授業解惑之德。
授業解惑之能,即教師傳授知識解答疑惑之能力。這種能力雖然有天賦的成分在內,但后天的努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的教書育人活動是一種復雜性強、工作難度大、創造性極強的一種兼設計與實施的綜合性勞動,對教師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的能力應與教師的活動相適應,其能力應該是多種能力的優化組合,是一種綜合性、多元化的構成方式。一般認為,一個教師應具備教學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能力是教師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研究能力是教師認識教育規律,貫徹教學主張的必要能力,而管理能力是教師有效地實施教學科研活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創造能力則是教師能力的最高體現,它被貫徹在教師的教學、科研和管理活動中,是體檢教師價值的關鍵性指標。
授業解惑之法,即通常所說的教學方法,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所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方法和充分應用教學工具的能力。教學方法來源于教師的學習和研究,浩瀚的教育理論為教師提供了廣泛的理論指導,飛速發展的現代科技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工具和手段。但最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在自己的學科專業領域中,面對自己的授課對象,找到適合的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授業解惑之德,即教師的品德。三者之中,師者之德最為重要,無德者不能為師。教師之德寓于教師的全部教學活動之中,體現于教師的個性張揚之中。教師的學問由于其德而更加彰顯,教師本人因其德而備受尊重。其思想主張,甚至言行做派自然得到傳承。“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些至理名言被懸掛、被雕鑿于各類學府之中,時時提醒每一位教師——忠誠、博愛、謙遜、求真。
三、變換之道
何謂變換之道?時代在發展,教育領域也是日新月異,變是永恒的主題。時代大潮中,教師是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變就意味著落后,就會遭到淘汰。應對變化,教師應具備三種能力:
第一,知識更新之終身學習能力。當今社會,乃至于未來社會都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教師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瑞士的查爾斯、赫梅爾曾指出:“終身教育是唯一能夠適應現代人,適應生活在轉變中的世界和變動社會中的人的教育。這樣的人必須使自己能夠不斷地適應新情況。”無論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都是在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反復遞推中不斷躍升,不斷學習、深入探討、把握學科領域最新的變化,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了解教育理論的前沿發展,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
第二,觀念更新之與時俱進能力。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倍感世界變換之快,標志著現代化最明顯特征的電子計算機信息技術改變了世界發展的模式,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我們的觀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自身觀念的更新必須超前于社會一般大眾,必須理解教育受眾的需求以及心理特征。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在教學,而同時他的學生可能正在使用手機短信、WIFI,甚至無線筆記本、ipad,或者在溝通學習,或者在做著別的。這和上課傳紙條、說話,或直接跟老師調皮的傳統情況完全不同,學生的視野也是整個世界。因此,只有觀念的進步更新才能帶來教師對于教學方法的更新和深入研究,才能在新的、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在“教”的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
第三,方法更新之探索創新能力。這個能力是一個教師在正確的教育思想觀念引導下,勇于嘗新、創新、和推陳出新的、創造性地使用新方法、新工具的能力。有人講,新的世紀,“文盲的概念將發生根本的變化,不會使用計算機等先進工具或不會檢索、處理和利用信息資源的人將成為‘信息時代的新文盲特征。”那么,教師作為先行者,對于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探索是沒有止境的。
綜上所述,執教能力就是一個老師傳授知識并為人樂于接受的能力,而這其中,“道”為師者之魂;“德”為道行之先;“變”為道行之本;尊乃民知敬學,大道暢行也。
做一名優秀老師,想要教好學、傳好道,就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如果不喜歡教師職業,就盡早走出這一行,免得害人害己,誤人子弟。我們面前有無數的大師,孔子、孟子自不必說,當代楷模、身邊的受人尊敬的教師比比皆是,他們都是樂學、善傳,熱衷此事之人,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雖然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成為大師,但以大師為師,見賢思齊,勇于追求是每一個教師應有的品質。
雖然我們無法成為孔子,但孔子始終是我們的榜樣。真正的師者,是將學問與自身才華品德一同傳授給了學生,老師的靈魂在一代代學生的傳承中獲得永生。
參考文獻
[1]曲藝;徐英俊. 提高教教師執教能力的基本策略[J].黑龍江高等教育.2006.6
[2]張波.論教師能力結構的構建[J].教育探索,
[3]汪青松.教師專業成長與職業能力培養[N].光明日報.2007-04-04
[4][瑞士]查爾斯·赫梅爾.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M]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