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靈敏 劉永華
摘要:西藏農業由于受土壤、溫度、水利等條件的限制,規模小、成本高,發展潛力有限。西藏牧業由于受季節性和氣候條件的限制,宜牧地產草量少、宜林地開發難度大、氣候條件的制約,在目前條件下西藏牧業得到較大規模發展的可能性也較小。西藏宜經濟林地面積小。
關鍵詞:西藏;第一產業;制約因素
Abstract: Tibetan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limited due to soil, temperature, small-scale, high cost, water and other conditions. Because of seasonal, climate conditions, un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s Animal husbandry in Tibet to development in large-scale is also less likely. Economic forest area should be small.
Keywords: Tibet; Primary industry; Constraints
西藏耕地資源少,糧食作物單產水平低,耕地改良難度大,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小,按照高投入高標準人均消費量計算,西藏最大人口承載量僅為444萬人。所以從土地資源稟賦層面分析,西藏并不具備發展種植業的比較優勢。宜牧地產草量少、宜林地開發難度大、氣候條件的制約,西藏牧業沒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西藏的農牧業受宜農、宜牧和宜林土地資源有限的約束,其發展前景不大。
一、耕地資源少
宜耕土地資源少,宜耕后備土地少、開發難度大,現有耕地以坡地和旱地為主、耕地質量差、生態環境惡化。灌溉條件差、有機質低、質地粗和礫石多是西藏宜農地的主要制約因素。在西藏各類農業利用的土地資源中,適宜種植業利用的宜農土地資源面積最少,僅占西藏土地總面積的0.41%。西藏自治區的土地墾殖率只有0.38%,是全國各省區中土地墾殖率最低的地區。已利用的宜農地中有一半以上屬于三、四等地的質量水平。難以利用土地比例大。高寒干旱的土地資源類型占優勢。西藏共有水田0.42千公頃,旱田227.81千公頃。單產水平低,增產潛力有限。如表1所示,西藏宜農土地總面積為739.78萬畝,宜農土地基本沿河谷盆地分布。宜農土地中質量中等的三、四等地的面積較大,占55.96%;質量優良的一、二等地面積較少,占21.14%;質量低下的五、六等地的面積占22.90%。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評價》第66頁。
后備耕地資源少。受地形和水熱條件的限制,西藏境內適宜種植業生產的土地資源有限,其中92%已墾殖利用。全區后備耕地面積為56.6萬畝。其中質量較好的后備耕地面積為8.04萬畝占后備耕地資源的14.18%。尚未利用的后備耕地資源并不多,質量也較差,開發難度大,如不在興修水利和改土培肥等方面予以較大投入,在目前一般的生產技術條件下是較難有效地墾殖利用的。在尚未具備較高的技術手段和開發力量前,大部分后備耕地資源不易開墾,否則將會得不到穩定和明顯的經濟效益,甚至會導致土地退化或沙化等不良生態后果。為提高產量,上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藏許多地區曾一度盲目開荒,其結果不但無助于糧食產量的提高,反而導致不少土地退化和沙化,并使周圍生態環境惡化。今后城鎮擴展、住房增加、工業和交通的發展都將或多或少占用部分耕地,從而使得因人口增加而產生的對土地的壓力越來越大。
二、單產水平低
目前,宜農一等地的糧食單產在每畝250公斤以上,高者超過每畝400公斤,小面積可創每畝900公斤。宜農二等地作物產量一般在每畝200—250公斤。宜農三等地糧食單產在每畝150—200公斤。宜農四等地糧食作物產量一般在每畝100公斤以下。宜農五等地糧食作物產量一般在每畝50公斤以下。宜農六等地糧食作物產量一般在每畝50公斤以下。影響宜農二等地質量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有機質地、質地粗、礫石含量多、土層薄和灌溉差。影響宜農三等地的因素主要是有機質低、質地粗、地質粘、礫石多、土層薄、灌溉差和地下水位高。限制宜農四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層薄、質地粘、礫石多、有機質低、質地粗和坡度大。限制宜農五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層薄、溫度低、礫石多、有機質低、質地粗和坡度大。限制宜農六等地的主要因素有灌溉差、土層薄、溫度低、礫石多、有機質低、質地粗和坡度大。根據估算,西藏宜農土地糧食生產潛力總產量在22.79-27.72億公斤/年的范圍內。
注:《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評價》第159頁。
三、土地人口承載力低
土地的人口承載力亦稱土地的潛在人口支撐能力,是指土地的生產能力所能承載的人口數量,它以一定的區域、一定的生產力水平與人口需求水平為基本條件,并以土地能被完全地利用為前提,通過對土地生產潛力的分析和可利用土地資源數量的估算以及人口對糧食需求的預測來探討資源-土地-人口之間的平衡關系,以期為區域發展規劃提供參考依據。如表2所示,在高投入低消費的情況下,預計西藏的最大糧食產量在24億公斤左右,以現在的價格計算,最多可達48億元。預計西藏的人口最大承載力為775萬人;在低投入、高消費的情況下,西藏最小人口承載力為163萬人。這是兩種極端的情況,一般高投入是與高消費伴隨,低投入與低消費伴隨。這兩種情況下西藏的人口承載力為268~444萬人之間。西藏土地的人口承載力按照這個范圍界定比較合理。
四、宜牧地載畜能力低
西藏雖然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草場面積較大,但是質量不高。草場生態十分脆弱,落后、粗放、傳統的畜牧業
使西藏的草場退化十分嚴重。過度放牧是西藏草場退化的重要原因。冷季草地面積小,使用期長,載畜力低。而暖季草地面積大,使用期短,載畜力高。冷暖季草地分布不平衡,載畜力不協調,是制約西藏畜牧業生產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
不同等級宜牧地的產能分析。如表3(西藏宜牧地等級面積統計表) 所示,宜牧一等地2249.97萬畝,占全區宜牧土地面積的2.43%。鮮草產量一般200-300公斤/畝,圍欄管理好的鮮草產量400-600公斤/畝。人工草地和退耕還牧地的鮮草產量為2000-3000公斤/畝。宜牧二等地面積8854.11萬畝占全自治區宜牧地面積的9.58%,鮮草產量為100-200公斤/畝。限制二等地的原因主要有坡度大、過度放牧、侵蝕、溫度低和鹽漬化等。宜牧三等地面積為29960.34萬畝,占全自治區宜牧土地面積的32.42%。鮮草產量為50-100公斤/畝。限制三等地的原因主要有坡度大、過度放牧、侵蝕、溫度低、鹽漬化、和質地粗等。宜牧四等地40144.09萬畝,占全區宜牧地面積的43.44%,鮮草產量為30-60公斤每畝。土地條件較差,干旱風大、高寒低溫使其主要生態條件,因此草地植被生長稀疏,覆蓋度地,返青晚、枯黃早,生長期短,草質較差。單位承載低,每個羊單位需要改等宜牧地50-70畝。限制宜牧四等地的原因有,坡度大、過度放牧、侵蝕、溫度低、鹽漬化、質地粗、沙化、礫石多和干旱等原因。宜牧五等地11197.85萬畝,占全區宜牧地面積的12.12%。鮮草產量為25-30公斤/畝。限制宜牧五等地的主要原因有坡度大、侵蝕、鹽漬化、沙化、礫石多、干旱和缺乏淡水資源等。平均約21畝草場載一只羊單位,每100畝草地養活一頭牛。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土地資源評價》第69頁。
各地區草場載畜量。西藏全區七地市中,拉薩市養一個綿羊單位需要10.98畝草地;林芝地區需要11.53畝、昌都地區需要12.68畝、山南地區需要16.03畝、日喀則地區需要24.85畝、那曲地區需要55.46畝、阿里地區需要60.45畝。
由于季節原因,草地分為暖季草地和冷季草地。全區暖季草地載畜量5720.09萬個綿羊單位,冷季草地載畜量1923.01萬個綿羊單位。冷季草地面積小,使用期長,載畜力低,而暖季草地面積大,使用期短,載畜力高。冷暖季草地分布不平衡,載畜力不協調,使制約西藏草地畜牧業生產水平提高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綜合考慮冷暖季節因素后,西藏全區草地理論載畜量為3385.31萬個綿羊單位,可利用的稀疏植被、林下草地、農林間隙地等附屬利用草地載畜量為167.75萬個綿羊單位,可供利用的農副產品載畜量142.09萬個綿羊單位,合計理論載畜量3695.15萬個綿羊單位。從總的載畜能力看,在西藏平均一個羊單位牲畜所需草場面積為2.13公頃,為青海省的3倍,內蒙古的近3倍,美國的5倍,新西蘭的近18倍。
由于受冷暖季節的影響和草地資源的限制,西藏草地的載畜量在1923.01~5720.09萬個綿羊單位之間,2008年底 西藏的大牲畜存欄量已達2404.54萬頭(只) ,該數據包含31萬頭豬、696萬頭大牲畜(含 645萬頭牛)、1678萬只羊(含1032萬只綿羊),已經超過冬季的最大載畜量1923.01萬頭。除非能夠解決缺草季節的用草問題,西藏牧業已經沒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按夏季的最大載畜量計算也僅為5720.09萬個綿羊單位,是現在2404.01萬頭(只)的2.38倍。2008年西藏的牛羊豬肉產量為24.46萬噸,奶類產量為29.46萬噸,均按照2.38倍擴大,其結果也僅為牛羊豬肉產量58.21萬噸,奶類產量為70.11萬噸。牛羊豬肉的價格按照40元/公斤,奶類價格按照2元/公斤,兩項產值的綜合結果為247.06億元。但這是最高極限狀態,實現的難度很大。
五、宜林地開發難度大
西藏宜林地的特點是:分布集中;土地條件復雜,氣候、土壤植被多樣,土層、土壤質地、土壤養分變化大;林木類型多,土地適宜類型多,土地生產力差異大;地形復雜,大部分地區山高、坡陡、谷深,交通極不便,開發利用難度大;宜用材林中過熟面積大。
宜林土地共20898.05萬畝。占全自治區總面積的11.56%。宜經濟林地面積僅3.25萬畝,種植的水果品質好、含糖量高、果實個大、豐產。其特點是面積小,分布集中,土地條件較復雜,管理水平低,生產力不高,但開發潛力大。宜用材林地面積為11839.41萬畝,占全自治區宜林地面積的56.65%。林地生產力較高,木材蓄積量為100-2000立方米/公頃。宜薪炭林地面積2077.31萬畝占去自治區宜林地面積的9.94%。林木蓄積量小,不足100立方米/公頃。宜涵養林地面積為5574.32萬畝,占全區宜林面積的26.67%。林木多屬附生藤本植被,林木用材差,多生長在深山峽谷地貌,難于開發,涵養水源的意義十分重要,其保護工作是土地管理、國土整治的重點。以防護林地面積為1403.76萬畝。占全自治區宜林地面積的6.72%。土地條件較差,開發林業經濟地的意義不大,但在保持當地水土、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草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暫時不宜農林牧地面積66565.05萬畝,占全區總面積的36.84%。宜經濟林地的畝產值按10000元/畝,按照全部開發估算,結果為3.25億元。這種全部開發的狀況也是很難實現的。所以,盡管仍有一定上升空間,西藏經濟林產值規模也不會達到很大。
六、氣候條件的制約
西藏的氣候特點是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烈,氣溫的日較差大,年變化較小,氣溫低,無霜期短,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頻繁,干濕季節分明等。西藏地區雖位于中低緯度地帶,相當于我國東部亞熱帶的位置,但因地勢高,溫度條件遜于我國東部同緯度地區,尤其是高原面上年平均氣溫大多在0℃,普遍要比東部地區低10℃以上,西藏大部分地區無夏季可言。
西藏的降水特點。西藏總的降水量較少,多雨年并不感到雨水過多,而少雨年農牧區干旱普遍嚴重,大部分地區基本上是處于“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狀況。由于地勢、巖性與地質等關系,在降雨強度不大的情況下,易形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災害。頻繁的固體降水是西藏農牧業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每當大雪覆蓋草地,就有大批牲畜受饑餓死亡。西藏的冰雹災害也較為嚴重。
西藏的溫度特點。西藏地區雖位于中低緯度地帶,相當于我國東部亞熱帶的位置,但因地勢高,溫度條件低于同緯度地區,尤其是高原面上平均氣溫大多在0℃以下,普遍要比東部地區第10℃以上。按照5天平均溫度≥20℃為夏季標準計算,西藏大部分地區無夏季可言。低溫、熱量不足和霜凍等因素強烈制約著西藏境內適宜發展農林牧業的地域范圍。宜農土地少而集中在非常有限的河谷地區,宜牧土地廣布于高原地區。漫長嚴冬及低溫抑制了牧草生長,產草量低、放牧季節短、冬春草場緊缺,“高寒牧業”的特點突出。無論是從氣溫條件,還是降水情況看,西藏發展農牧業的難度都很大,農牧業的生產條件較差,發展農牧業不易。所以,第一產業很難主導西藏經濟發展。
主要農產品青稞的市場小,藏小麥的品質不高。西藏牧業主要產品是牛羊肉。由于受季節性限制,只在秋末時間才可以大規模供應牛羊肉。同樣由于受草場和氣候條件的限制,在目前條件下西藏牧業得到較大規模發展的可能性也較小。并且由于過度放牧,已對生態保護形成一定的威脅。所以說,西藏傳統農業由于受土壤、溫度、水利等條件的限制,規模小、成本高,發展潛力有限,第一產業不能承擔起帶動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多杰才旦、江村羅布:《西藏經濟簡史》,107-209頁,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5.
[2]羅莉、拉燦:《西藏50年.經濟卷》,171—172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尼瑪扎西:《西藏食物保障的資源資源相對優勢分析》,載《自然資源學報》,2000(10).
[4]喜饒尼瑪:《蒙藏委員會檔案中的西藏事務》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5]孫勇:《西藏:非典型二元結構下的發展改革——新視角討論與報告》,中國藏學出版社,1991.
[6]俞永貴:《西藏產業論》,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
[7]西藏自治區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西藏的民主改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房靈敏(1964—),男,山東鄆城人,博士,西藏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管理。
劉永華(1974—),男,山東菏澤人,博士,西藏大學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戰略規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