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導致其發展滯后的原因,并從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政府引導、農民群眾文化意識培養、文化活動普及、傳統文化發揚等多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路。
一、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中央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視少數民族文化工作,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來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口數量龐大、自然條件惡劣、交通及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內地,特別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非常明顯。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農村文化建設也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是總體上來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速度依然不能跟上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甚至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當前,只有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 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口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源, 為推動少數民族地區農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不會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進一步加快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提高全民族素質,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維護祖國統一,實現國家長治久安,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滯后的原因
(一)社會經濟發展滯后
文化屬于意識形態,需要不斷挖掘、傳承、弘揚、創新,其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撐,然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大部分地處邊遠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暢通,經濟基礎非常薄弱。民族地區財力困難,加之投入政策的傾斜,致使有限的文化經費投入大部分流入城市,造成農村文化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文化基礎設施得不到改善,基層文化資源嚴重匱乏;農民群眾方面,由于收入低,也沒有多余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到文化事業發展中。經濟發展滯后,嚴重制約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
(二)地方政府對文化建設不夠重視
地方政府肩負著引導農村文化建設的職責,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將工作重點僅放在經濟建設上,忽視農村文化建設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地方政府沒有用心去打造思想覺悟高、業務能力強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對于進行文化建設及開展文化活動的相關經費也沒有給予必要的保障。農村群眾積極向上的健康文化需求,缺乏正確有效的引導,農民群眾文化活動僅限于唱唱歌,跳跳舞,扭扭秧歌等傳統形式,缺乏創新。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從而導致農村文化建設嚴重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
(三)農民群眾思想意識落后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農村群眾接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迷信思想還普遍存在,民間的文化交流往往只有通過婚嫁、祭祀、宗教、喪事等方式進行,科學文明的文化活動少,農民群眾意識不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建設農村文化的熱情不高。以此同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引入,影響著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促使農村面貌逐漸發生變化,要在推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基礎上,保護好農村民間文化生態,實現繼續吸收先進文化與傳承特色民族文化的和諧并進,短期內難以實現,需要一個過渡過程。
三、完善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路
目前,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深入發展,“十二五規劃”也體現了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在國家的未來發展戰略中,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將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要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將文化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因地制宜地統籌規劃,有重點、有步驟、分階段扎扎實實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發展。
(一)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
進一步提高對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投入,廣泛建設集政策宣傳、文化教育、文體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囊括各門類知識的農家書屋、老少皆宜的文體廣場等文化基礎設施,豐富開展各項農村文化活動的載體,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并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所具有的開展文體活動、宣傳時政、普及科技、傳播知識等多種功能和作用,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群眾的文化思想素質。
(二)加強地方政府對文化建設的引導作用
1、嚴格村級文化建設考核標準
提供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是政府職能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的關系,要像完成經濟建設任務一樣,確保完成文化建設任務。把農村文化工作同地方政府主要領導的職務升降,鄉村干部的工資、獎金掛鉤,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從而保障農村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
2、抓好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對現有的農村文化工作人員進行思想素質以及業務能力培訓,實現人才配備的專業化、專職化,打造一批能夠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充分發揮作用的農村文化建設人才隊伍;并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倡導城市的文藝工作者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任職或掛職,進一步充實農村文化建設人才隊伍。以此同時,還要做好農村文藝骨干的傳、幫、帶,培養和激勵農民群眾自己的“鄉土藝術家”文化隊伍。
(三)增強農民群眾的文化意識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水平低,思想陳舊,缺乏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也缺乏建設農村文化的熱情。要增強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農民群眾的文化意識,必須提高農民群眾的整體科學文化素質,切實抓好農村義務教育,深入開展農村掃盲工作,重點對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進行掃盲,不斷提高農民群眾受教育文化程度,提高農村整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并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文化知識教育,提高農民群眾的家鄉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的緊迫性。
(四)普及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活動
根據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利用農閑、民族節日和集市,經常性地組織和引導群眾開展農民文藝匯演、文明生態村文化展演、民間藝術展、家庭文化展、棋類比賽等文化活動;并結合“文化下鄉”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發放資料、組織演出等形式,為農民送去喜歡的文藝節目,通過開展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培養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促進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
(五)發揚農村民族傳統特色文化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蘊藏著極為豐富的鄉土文化,必須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揚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族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充分認識到農民對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特有的深厚感情,積極開展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增強民族民間文化的吸引力,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得到良好的結合,滿足農民群眾內在的文化需求;并珍惜和保護農村民族傳統文化,在千百年積淀下來的民族文化基礎上,傳承與創新相融合,不斷提升農民群眾文化素養,建設和諧、文明的農村文化風。
參考文獻:
[1]蘇文寧.對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思考[J].寧夏黨校學報,2008(9).
[2]陳樂齊.關于少數民族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
[3]孫東寧,鄒靜.淺析政府文化職能中的少數民族文化建設[J].商業文化,2011(04).
[4]譚振義.新時期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化建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 2007(27).
(作者簡介:黃福佳(1982.11-),男,布依族,貴州望謨人,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電子科技大學 行政管理(研究生),現就職貴州省望謨縣復興鎮文化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