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筆下的老者形象已經不是單純地描繪老者形象,它已經蘊含著詩人仕途失落后的感傷,以及對人民、對統治階級復雜的情感與思想。老者形象對杜詩的功效基本可以概括為兩類:一是對世俗失望后心理上的感傷;二是對世俗失落后精神上的獨立。本文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挖掘,理解老者形象在杜詩中傳達出不同一般的感人的力量與博大的胸懷。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人家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是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杜甫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在這樣的途路中掙扎,他的詩歌寫出了他的經歷與思考。老者形象寄寓了詩人坎坷身影背后的復雜心理。這種心理既有對貧苦大眾疾苦的同情,也有對自我生活與仕途無望的悲嘆。老者形象寫出的是詩人在現實生活中絕望后的重生;寫出的是詩人遭受心靈摧殘后的重塑;寫出的是詩人仕途困頓后的人格獨立。
一、“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此時正是盛唐晚期。然而至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亂”后,這位充滿理想的詩人的
“致君”夢想逐漸走向破亡,同時這種境遇對杜甫的文學創作也產生了巨大的刺激。蕭滌非說:“(這樣)反而使他能夠一再的得到深入現實、深入民間的機會。”創作出眾多不僅有文學與史學價值的作品,而且寫下了那個時代下揭示社會精神、心理變遷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可以說是杜詩中的精華。在這些作品中,他選擇了諸多意象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老者這一形象就是他創造的具有典型意義的意象。如《雷》:
大旱山岳燋,密云復無雨……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水旱其數然,堯湯免親睹。上天鑠金石,群盜亂豺虎……吾衰尤拙計,失望筑場圃。(《杜詩詳注》卷15)
仇兆鰲說:“此記旱雷也,鶴編在大歷元年。”詩中杜甫深入民間的所見所聞,其實也正是自己的所感,詩人用“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寫貧苦人民無法生存的慘狀。以“大旱”、“稅斂”、“群盜”把當時人民遭受的天災與人禍寫盡。尤其是這句“故老仰面啼,瘡痍向誰數”寫出貧苦人民生存絕望的呼聲。老者形象也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其實也是借“老者”之口,寫自己對待生活而做的無語勝有語的回答。又《垂白》:
垂白馮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長少睡,樓迥獨移時。多難身何補,無家病不辭。甘從千日醉,未許七哀詩。(《杜詩詳注》卷17)
王嗣奭說:“公年老為郎,有似馮唐。當秋而悲,復如宋玉。少睡無聊,故起立移時。多難身何補,作憤語;無家病不辭,作苦語。”詩人把自己比作“馮唐”“宋玉”,借古人以抒發仕途之悲。道出了現實中詩人的凄苦悲涼和絕望。所以詩人無語控訴。如《君不見簡蘇徯》:
君不見道邊廢棄池,君不見前者摧折桐。百年死樹中琴瑟,一斛舊水藏蛟龍。丈夫蓋棺事始定,君今幸未成老翁,何恨憔悴在山中。深山窮谷不可處,霹靂魍魎兼狂風。(《杜詩詳注》卷18)
大歷元年(766)秋,詩人從夔州的瀼西遷居到白帝城的西閣。遇到流落到夔州的蘇徯,杜甫萬般感慨寫下這首詩,以勸勉蘇徯出仕用世。此時的杜甫已是貧病交加,且仕途無望。詩中的“老翁”是寫自己。詩人借勸勉蘇徯來表達自己的失落感,也從側面寫出詩人的出仕之心。金圣嘆說:“題本贈人,而詩全寫自己胸臆者,蓋古者贈人之法。”所以杜子美把自己的胸臆寄托在寫給蘇徯的詩中。一句“丈夫蓋棺事始定”把詩人生活中的絕望與仕途中的失望升華到理性的高度。
杜甫對生存的渴望使他的詩歌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而現實的殘酷,仕途的陰暗,使得他在生活中仰面啼哭無人訴說。在仕途中只能以古人為依托,悲涼無限,所以他以“丈夫蓋棺事始定”來安慰自己維持完整的自我。他只能把自己比作一只天地之間的沙鷗,雖無比的凄苦,但卻是一種人生的升華。
二、“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劉明華說:“杜甫畢竟是杜甫,在政治上他永遠不放棄自己德治的理想,人格上堅守獨立與尊嚴;在文學上則堅信自己探索的價值,堅定地走自己認定的道路,決不迎合時尚放棄自己的追求,耐住了寂寞。”雖然他在《寄劉峽州伯華使君四十韻》中說“白頭遺恨在,青竹幾人登”、在《南征》中說:“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都表現了杜甫避世的思想,但是王安石在《杜甫畫像》中卻看出了杜甫積極用世的心思:
惜哉命之窮,顛倒不見收。青衫老更斥,餓走半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後,攘攘盜賊森戈矛。吟哦當此時,不廢朝廷憂。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寧令吾廬獨破受凍死,不忍四海寒颼颼。(《王安石集》卷9)
正如他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寫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詩詳注》卷10)
雖然自己在生活上要依靠故友的接濟才能生存下去;在仕途上雖歷經三帝朝,但從未得到重用,復雜的情感使他悲苦難言。但他依然懷抱著黎民與士子的苦寒,幻想有能夠重生的一天。詩人的這種胸懷依然博大。《望岳》這首詩中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正描繪出了這種心胸。這是詩人自我人格塑造的唯一方式,也是抒寫心志的主要方式。
《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認為詩歌是內心情感思想的寄托。杜詩是他內心之志的體現,雖然詩人描述的都是凡俗生活,但充滿著濃郁的情感,充滿著深刻的歷史反思。他帶著血與淚的哭訴寫自己的失望與哀傷,這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仕子的告白。然而,誰又能真正理解他的心聲。他的詩寫的是生活中的罹難、感受與思考;寫的是一個人格獨立的自己;寫出的是一個真實而又苦澀的生存印記。世俗拋棄了他,他不卑不亢,面對困厄,面對現實,在詩歌里寫出了一個經歷了世俗中風風雨雨后覺醒的平凡人的人格與心靈的釋然與再生。但是不得不承認,杜甫的“獨立蒼茫自詠詩”是一種慰藉,是現實中失落后的補償。這不是真正的獨立,是在“天下寒士俱歡顏”“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的前提下的獨立;是一種時代背景下落魄文人的寫實;是一位憂國憂民的仕子在遭遇貧困后殘損的心靈的吶喊。杜甫只有這樣,才能在精神上獨立,在文學上獨立;才能使本已蒼老的身心截取一片棲息地。
三、總結
老者形象不同于杜詩中的其他藝術形象,它是詩人自我與歷史時代的契合,是雖然身心殘損但卻精神永嘲的超我的形象。詩人所歷經的時代的巨變,抹殺了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給予他的是落魄的感傷,但卻成就了他的詩歌與自我。杜甫雖然心靈深處充滿著矛盾與感傷,但是他在詩歌里表現的是感傷后的精神獨立,是理想破滅后的人格獨立。
通過對杜詩中老者形象在杜詩中的功效研究,老者形象表現歷史時代下人民的困苦,同時詩人也是人民大眾的一員,他所經歷的就是勞苦人民所經歷的,他的心聲就是勞苦人民的心聲。杜甫在現實中的無奈,使自我身心倍受踐踏,但是越是踐踏越能表現出詩人人格自我的健全。這一研究同時為我們認識詩人自我獨立人格及其杜詩的深刻蘊意提供了一個門徑。老者形象將詩人絕望后的重生,困頓后的人格獨立融入詩篇,表達了詩人杜甫“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壯闊胸懷。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蕭滌非.杜甫詩選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3](清)仇兆鰲.杜詩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4](明)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清)金圣嘆.杜詩解[M].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
[6]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7]程俊英.詩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8]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作者簡介:孫偉(1986-),男,陜西咸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魏晉南北朝唐朝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