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黃庭堅為代表的宋代書家在繼承前人的前提下,敢于突破傳統的規范,在創作中盡情地張揚個性,崇尚精神流露,開創了“尚意”書風。其書法美學思想對當代尤有著重大的影響和啟示作用。
一、宋代的書學特點
唐代書法把法度美推上了頂峰,成為宋代書法難以回避和超越的背景。面對唐代強大的“尚法”書風,必須另辟蹊徑,再開時代之風。宋人不甘心落后于唐楷,有識之士在努力地探索,最終在行書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宋代思想活躍而開放,文化藝術相當發達。禪宗的思維方式逐漸滲入文人士大夫的藝術創作中,中國傳統藝術越來越強調“意”,追求創作時的“得意忘形”。經過宋代書家的努力探索,終于開創了一代新風——“尚意”書風。
相比唐代已取得的成就,宋代書法有其自身特點:
(一)突破了唐代重“法”的束縛,以意代法,注重生命精神,張揚個性,實現自我。宋代書家極力倡導注重主觀情感表達,追求心態自由的“尚意”書風,與“尚法”書風迥然不同。
(二)有意將書法同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宋代書家非常強調個人品質、學養對書法的影響,從而使其書作滿溢“書卷氣”。這種“文人化”傾向使得北宋書家的創作獲得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本文試分析“宋四家”中以黃庭堅為代表的書學思想,以求能對今人有所啟發。
二、黃庭堅的書法美學觀
不論是文學還是書法,黃庭堅都不甘居人后,力求創新。黃庭堅尊蘇軾為師,卻有其獨到的主張與鮮明的風格。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另辟蹊徑,走師法古人之路。其書法美學觀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學書必先打好基礎,吸收前人精華。其取法對象甚廣,將各家之法集于筆下,一身兼具數家之長。他的兼收并蓄不是簡單的量的堆積,而是能取其所長,化為己用。其《山谷題跋》云:“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于心,自得古人筆法也。”“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人法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唯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在他看來,學書要先鉆進去探出古人之妙,而非盲目學。
黃庭堅不滿足于蹈前人舊轍,除了向各代書家學習以外,還通過師法自然進一步悟得古人筆法。大自然的奇險萬變給予他極大的啟發。其沉著痛快、一波三折的筆法,正是由“觀蕩漿撥棹”而悟得:“山谷在黔中時,字多隨意曲折,意到筆不到。及來棘道舟中,觀長年蕩漿,群丁拔棹,乃覺少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跋唐道人編余草稿》) “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出草,索靖銀溝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論黔州時字》)
(二)書法創作要“脫俗”,才能表現書法之“韻”。如何祛除俗諦而獲得自由,是黃庭堅終生追求的目標。他把“俗”或“不俗”作為重要準則來判斷書法優劣:“余嘗論右軍父子以來,筆法超逸絕塵,顏魯公、楊少師二人。”“蔡遠明帖筆意縱橫,無一點塵埃氣,可使徐浩服膺,沈傳師北面。”“見顏魯公書則知歐、虞、褚、薛未入右軍室,見楊少師書,然后知徐、沈有塵埃氣。”(《山谷題跋》)“塵埃氣”即指“俗”。他認為好的書法必須“超逸絕塵”,遠離“俗氣”。“學書要胸中有道義,又廣之以圣哲之學,書乃可貴。若其靈府無程,政使筆墨不減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書繒卷后》)“若使胸中與書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帖》)他特別強調通過讀書才能提高文化修養,“字外功”的提高才能促進書藝的提高。在藝術上要脫胎換骨,不僅僅在于筆墨之工巧,更取決于作者的“胸中之韻”:道義與學識。
黃庭堅的草書曾經被蘇軾譏為俗品:“錢穆父、蘇子瞻皆病予草書多俗筆,蓋予少時學周膳部書,初不自寐,以故久不作草,數年來猶覺湔祓塵埃氣未盡,故不欲為人書。”(《跋與徐德修草書后》)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選擇草書作為突破口,取法古人,參悟自然,讀書養氣,最終成為宋代第一草書高手。當他找到自己的位置時,就再也不顧忌世人眼光了。他注重創作時的痛快,那是自己與作品的融合,是體驗一種更真實的自我的過程。
(三)書法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出新面目。黃庭堅在吸收唐人書藝精華的同時,對“尚法”書風發起了攻擊:“予嘗論右軍父子翰墨中逸氣,破壞于歐、虞、褚、薛及徐浩、沈傳師,幾于掃地。”(《山谷題跋》)他認為他們沒有得到二王真髓,反而斤斤計較于法度,只是簡單地重復古人,毫無生氣。他對經典之作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有所取舍:“蘭亭雖是真行書之宗,然不必一筆一劃以為準。”(《跋蘭亭》)他認為藝術的生命不在于繼承而在于創新:“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題樂毅論后》)他崇尚“入古為新”,通過多方面的修煉,創造出一種新格調,使自己的書法達到一個很高的藝術境界。
黃庭堅的學書過程是對傳統的依歸,結果卻是對傳統的反叛。他在創作中善于打破常規,犯險而制造矛盾,同時又建立起新的平衡,因破而立,相反相成,體現出他深厚的學養和“尚意”的審美追求。
三、黃庭堅書學思想對當代書壇的啟示
黃庭堅用畢生實踐證明,趨附時尚、隨人作計終不會成功。憑著深厚的藝術功力,高度的文化素養,加上銳意創新的勇氣,他最終走出了自己的路。研究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對當代書壇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當今這個多元開放的時代中,思想解放,文化繁榮,經濟發達,信息多樣,書法藝術正進入一個繁榮期。研究黃庭堅書法美學思想,我們從中獲得不少啟發。
首先,當代書家應該注重自身文化修養的提高,培養獨特的人格魅力。黃庭堅作為成就卓著的文學、書法大家,其書法透露出一股濃濃的“書卷氣”,這一點值得當代書家加強學習。書法藝術應從外在形式上表現出深邃的文化內涵,表現出創作者的學養、品格、境界等。當代書法外在的視覺形式大大進步了,但創作者的人格魅力與文化內涵卻大大衰落了。不少作者過于重視形式技巧的把玩,而對書法文化本身缺乏深刻體悟,因而顯得粗淺浮躁。書法需要與廣博的哲學、文學、社會學及道德情操等諸多修養有機統一,才能形成生命鮮活的藝術特色。
其次,用辨證的眼光看待書法的傳承和創新。傳統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怎樣去認識它。在向傳統書法學習方面,不應局限于某家某帖某體,而應以現代人的視角去關照傳統,對傳統精神作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通過繼承傳統中有價值的東西,掌握諸如筆法、墨法、章法等基本規律,做到古為今用,辨證吸收。如果僅一味追求繼承,一生中只臨某一種碑帖,臨得再亂真,也毫無自身的風格。因此,不能一成不變,長時間以雷同的風格重復過去。黃庭堅在“入古出新”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
第三,要用正確的態度來看待書法的探索實踐。黃庭堅等書家反叛唐代的法度,倡導“尚意”而變法,在當時被譏為不合古法。但歷史是公正的,誰的創造符合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誰就將載入中國書法發展史。歷史證明,黃庭堅等人的書法革新符合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在中國書法史上添上了精彩的一筆。
當代書法發展多元化,出現了“學院派”“新古典主義”“流行書風”“新帖學”等等書法新潮。許多人在看待這些現象時采取了一種消極或否定的態度,這是因為他們“習慣于被動的接受方式,習慣于接受類型化創作模式和復制性生產機制的藝術產品”。可見當代書家的探索創新步履維艱。有識之士指出:“在現代社會高度運轉的狀態中,要想讓那些被動的乘車人也達到開車人的那種興奮或擔憂的程度,就要想辦法把乘車人培養成為會開車的人,或者至少讓他們在一定的程度上了解開車人在高速行駛狀態下如何調節方向和節奏。”(黎東明《當代書法的藝術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可見,當今書法教育的普及是多么的緊迫。暫且不論這些現象是否存在這樣那樣的弊端,只要它能適應時代審美發展的需要,就會為歷史所接受。
總之,黃庭堅的書法美學思想和創作,對當代書家的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善于從前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中篩選、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正確地引導當代書法創作走上更繁榮之路。
參考文獻:
[1]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陳振濂.中國書法批評史[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
[3]黎東明.當代書法的藝術生產方式及其生產關系[J].書法世界,2003(10).
(作者簡介:黃堅(1980-),男,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廣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美術學專業中國書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