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表演是一種具有創造性質的藝術活動,是由認知、記憶、想象、情感再現等多種心理要素構成的綜合心理運動。器樂演奏藝術作為演奏者的一種藝術表演活動更是和心理素質有著緊密的聯系。表演過程必須是一次性的完整再現,是不能重復的,調整好演出的心理狀態是影響表演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一、音樂表演是再創作活動
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它必須通過人聲歌唱、樂器演奏等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將樂曲用具體可感的音響表現出來,傳達給欣賞者,以實現音樂作品的欣賞價值。音樂本身的特點決定音樂表演是一種具有再創性質的藝術活動。
一首音樂作品在問世時為一度創作,演奏家的表演過程則為二度創作。因此,表演者必須做到基于一度創作之上,將其創作的內在信息真實的閱讀與忠實的傳遞。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沒有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再現,一度創作的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現實生活中的。也就是說,一首音樂作品離開了演奏家具體的音樂演奏,是無法再現傳達給欣賞者的。這樣,與其他藝術門類相比,在音樂創作的全過程中,就有了一個必須經過表演中介的再現環節,從而使音樂表演獲得了一個可以進行再度創作的空間。
(一)心理活動的重要性
音樂表演者除了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外,還要有良好的舞臺表演心理索質,這兩者是所有音樂表演者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
心理學在近一個多世紀的飛速發展,以及它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已經并將繼續證明: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受心理活動的支配和調控,心理活動直接關系到人的實踐能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質能極大地改善和提高人的行為效能;反之則將對人的行為效能造成不利影響。器樂表演作為演奏者通過肢體器官再現藝術的活動更是和心理素質有著緊密的聯系。
對于表演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來說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其演奏過程都是不一樣的考驗,如:(1)表演者盲目自信和樂觀,在演奏過程中過分夸張的表演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2)有些表演者總是想到自己技不如人,心理壓力過大。在演出時,心中無底,從而影響自己的發揮。(3)總是想超過別人的表演者。這種表演者在長時間認為沒有達到他理想的表演結果,那么他很可能會心里過于著急而使自己的心態失衡,從而導致自己在演奏過程中的表現還不如平時練習。綜合以上所述表明一個平和成熟的心態對一個表演者的重要性。
(二)器樂表演心理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是通過人的肢體器官來表現的,表現出作品中的情感內容,引發欣賞者內心情感的共鳴,作為音樂表演,其重要的藝術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現音樂作品中的思想與情感內涵,表演者只有投入自己的真實感情,將其融入到音樂表演中去,才能真實、生動地表現和再現音樂作品中思想和情感內涵。
對表演者來說,用十分平靜的心態去表演,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其效果自然是平淡的;如果心情過于激動而到達不可自控的地步,就會出現極度興奮和緊張,在心理上表現出記憶與反應遲鈍、注意力分散、思考能力與控制力降低,結果是表演技巧發揮受阻、音樂表演蒼白無力或出現表演不完整的現象。
器樂表演是音樂藝術的再創造活動,是表演者對音樂作品的詮釋與表達,既反映了他對作品內涵及作曲家基本創作意圖的理解,又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了表演者自身感情色彩的創造。器樂表演技能融合心理技能與動作技能為一體,是人類經過長期實踐發展起來的一種高度專門化、復雜化的技能。
對一個表演者來說,最重要的當然是具備扎實的技巧功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但是,由于器樂表演的公開性、競賽性和一次性的特點,常常給表演者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負擔,甚至引起緊張、怯場等心理反應,影響技術水平和藝術表達的正常進行,導致表演效果的游移。
怯場、靦腆、害羞都是不良心理素質的表現。我認為在器樂演奏時心理素質將會直接影響表演者的生理活動。根據器樂表演藝術的特點,最佳氣息狀態是由良好的身體狀態、良好的技術狀態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三個部分組成的,只要某一個部分欠佳,演奏時的狀態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演奏者的心理素質是能否進入最佳狀態的關鍵。
二、不良心理因素的表現及危害
心理學家認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所造成的情緒緊張,以致原來已經形成的熟練的動作,熟記的材料不能重新回憶、再現,這種難以自控的心理反常現象在演奏藝術上俗稱“怯場”。一些初次登臺者,在臺下吹得不錯,一上臺就緊張得不能自制;練得滾瓜爛熟的曲目,一上場就接連“冒泡”。像心跳加速、身體僵硬、兩腿打顫、氣息上浮、忘譜這些都是心理素質不良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客觀環境的改變和思想壓力過重造成的。客觀環境是指表演場地,如:舞臺、考場等;思想壓力是指由觀眾、考官及演出的氣氛對演奏者造成的心理上的壓迫感,使心理和生理產生一系列的不正常的反映。
不良心理素質是器樂演奏中的嚴重障礙,它所造成的影響不僅使演奏者平時熟練的技巧不能正常發揮、教師教學成果不能正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由于演奏的失敗會使本人蒙受自我委屈而難于言表,從而失去信心。因此不良的心理素質對演奏者帶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三、調整不良心理素質
如何提高心理素質這種東西,是靠長期的一點一點提高的。不同的就是因人而異,也許有些人天生就具有一定的心理素質,也許有些人心理關總是過不了。但是,心理素質始終還是可以靠后天的鍛煉的。
充滿信心,防止自滿。音樂表演者在臨場前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心理狀態,并善于進行自我調節,這就是把握心理活動的主觀能動作用。優秀的表演者大多都具有在臨場前和演出過程中善于自我調控情緒變化的本領,但要做到這一點卻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旦出現不良心理素質現象,千萬不能氣餒,不能讓怯場這樣的不良心理障礙在心中留下陰影。
第一,俗話說得好“心病還須心藥治”。在意志性格上時刻提醒自己要鎮定和勇敢,要有一種“豁出去”的精神,這樣就可以戰勝害怕和恐懼。不要心存虛榮和僥幸心理,不要對自己的表演作過分的祈求,那樣就會從心理上給自己造成超負荷的壓力,結果適得其反。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意志有想象不到的“威力”。
第二,習慣于在各種場合、環境演奏,增強適應環境的能力。大凡優秀表演者的表演才能都是在不斷反復的舞臺實踐中鍛煉成長起來的,在實踐中不斷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消除心理障礙、實現自我調節,隨著舞臺經驗的不斷積累和表演技巧與藝術修養的不斷提高,表演者就會對自己的成功充滿信心。
第三,假如在表演進程中出現了紕漏也不要太在意,要鎮定自若地把演出堅持下去,把紕漏對演出造成的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既然出現了就泰然處之,把后面的演出作為一次新的演出,不要讓這種失誤影響你整個演出的精神和情緒,不然則會使你驚慌失措造成連鎖反應。我看過有的同學,在演奏過程中,一旦失誤,就慌張的想要掩飾,這樣做的結果可能導致越掩飾失誤越明顯,到最后無法再進行下去。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失誤是人人都會有的,就看你怎么去處理。
第四,要克服怯場心理。在音樂表演中,臨場的怯場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現象,緊張會直接影響到表演的發揮程度,嚴肅的態度和意志是避免怯場的最佳途徑。嚴肅的表演態度是要有端正的表演信念,充分做好演出前的所有準備。
四、結語
音樂表演者在演奏過程中除了要具備較高的藝術水平和精湛的表演技巧外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個成功的演奏家必定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心理素質的好壞可以說是有很大一部分能夠決定演奏的成功與否。我們要多鍛煉,多上臺演奏,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學會克服緊張,怯場的心理,使自己的演奏發揮的更加出色。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美學基礎[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2]王放歌.論心理能力在音樂表演藝術中的效用[J].藝術教育,2006(04).
[3]游芳.音樂表演中的內心聽覺[J].南平師專學報,2006(03).
(作者簡介:劉志強(1989.7-),男,湖北丹江口人,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