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景寫生當中,主觀性逐漸成為藝術家的主導創作思想。通過主觀性創作表達藝術家的精神世界與客觀世界使風景寫生更能展現出藝術家的主觀世界。
隨著時代的發展,風景寫生的藝術形式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以在繪畫中表達主體觀念取代了過去的以構圖、造型、色彩、空間等為基本內容的繪畫模式,并且這種表達方式已經逐漸成為現代風景寫生中的主導思想。過去所謂的“師造化”感受,我們應當重新認識,即現在應該利用自然,在寫生中以自然為基礎進行創造性寫生。這樣的作品比純粹的反映自然的作品更容易打動讀者。風景寫生主要是對所畫的風景進行認真觀察和思考,對對象進行具體分析和取舍,根據藝術需要經過歸納、組織,使畫面結構與表現語言整體概括,富有生氣,達到形體與色彩,刻畫與表現,整體與細節等多因素的和諧統一。因此在風景寫生中的主觀性表達就是在風景寫生中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功性,主動經營畫面,運用光與色,明與暗,點與面,節奏與韻律等視覺語言,把對客觀對象的認識轉化為主體的感受和情感的進行抒發。
一、精神世界的主觀表達
在風景寫生中努力尋找自己情感的抒發點,做到借物托情,有感而發。《文心雕龍》中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們在審視觀察對象時不能停留于表面而應深入到本質,傾入我們的情感才會使對象有生命、有靈氣,與表達對象達到通感。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一個事物,如一個圖案,一束鮮花,一道風景,一樁歷史事件,都應使其轉化成一件浸透著生命力的藝術對象,使其主觀化、情感化。
主觀性是綜合素質的直接體現。風景寫生缺乏主觀性,就會失去其存在的審美價值,也就沒有其存在的價值。從古今中外成功的藝術大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源于作者內心深處的強烈的主觀意識。因此,面對自然,我們不是模仿,更重要的是利用。我們從凡高的《向日葵》中,來感受一下作者是如何抒發精神情感的。凡高于1888年2月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在那里他深深地為南方璀璨的陽光而激動。他強烈地愛上了遍地生長的金色向日葵。他設想用“一系列黃色”的變奏,來畫一組以黃色或藍色為背景的向日葵靜物畫,并用它們來裝飾他在阿爾的居室。他一共完成了六幅向日葵組畫。在這些畫中,他以抒情的筆調,充分展示了那些金色黃花的絢麗光彩。這不是傳統的描繪自然花卉的靜物裝飾畫,而是表現太陽的畫,是一首贊美陽光和旺盛生命力的歡樂頌歌。畫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陽光下怒放,彷佛“背景上迸發出燃燒的火焰”。正如凡高自己所說“這是愛的最強光!”。畫面以黃色和橙色為主調,綠色與藍色的細膩筆觸,勾勒出花瓣和花莖。籽粒上的濃重色點,具有醒目的效果。那大膽恣肆、堅實有力的筆觸,以不同的走勢,在明亮、燦爛的底色上找尋不同的結構與色調,把朵朵向日葵表現得光彩奪目,動人心弦。凡高的藝術是偉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會的承認。他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的確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凡高的創作激情是我們寫生創作值得學習的,面對寫生對象首先要對描繪的對象產生沖動,有了沖動才的繼續表達的熱情,才有了抒發自己內心情感的愿望。
二、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
在風景寫生中努力尋找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客觀對象的內在聯系。我們在進行風景寫生時,不僅是情感世界和形象思維逐漸融入大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主觀意識與客觀對象的相互感應,相互溝通及實現雙向審美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有的審美經驗和綜合知識,特別是思想、情感、心境對繪畫意象的生成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強調主觀性,并不是說我們在繪畫過程中可以隨心所欲地表現對象,沒有制約地隨意表達,而是應該深刻地把握、揭示對象深層的本質和規律。這往往是主體的藝術思想傾向、性格特征、生活閱歷、學識修養、審美趣味、生理氣質等等綜合素質的體現。
我們都知道,文藝復興確立的以定點透視法為基礎,在平面上創造真實的幻象空間的繪畫原則,統治了西方繪畫將近四個世紀,成為不可逾越的傳統。十九世紀中葉以后,歐洲繪畫藝術產生了反傳統的印象派運動。對于印象派畫家,沒有一個自然景物具有統一性,因為一切景物都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在畫家的不同觀察角度下,發生著不斷的變化。他們要描繪的就是這些景物持續不斷的色彩變化。因此,可以說印象派繪畫是以色彩感覺為核心的客觀主義藝術,它否定了傳統繪畫對自然客體的統一性和穩定性的肯定和追求。印象派繪畫的真實是一種感覺的真實,這種感覺主義立場不僅不能兌現它的客觀性承諾,相反,它會成為畫家主觀性極度發揮的前提。到后期印象派產生的時候,客觀景物已經幾乎被表現畫家主觀感覺的色彩所淹沒了。我們從莫奈的《印象·日出》來看作者是如何進行主觀性表達的。在這幅畫中,我們不僅看不到古典風景畫中清晰明確、井然有序的景物描繪,而且也看不到在浪漫派風景畫中對景物的濃墨重彩的抒情渲染。我們看到的只是太陽、舟船和人物,都如水下的倒影一樣,融合在日出十分的光影浮動的氛圍中。因此,與傳統歐洲繪畫非常不同的是,這幅畫不是在描繪任何具體的景象,而是描繪畫家對這些景象在特定(日出)光線下的視覺印象。因此,風景寫生中需要清楚地認識客觀對象,只有對描繪對象有了深入全面的認識才會對對象更主觀自如地進行表達。
三、藝術手法的主觀表達
風景寫生中我們需要轉變思路,勇于創新,敢于進行不同藝術表現樣式的嘗試,從而達到積極、主動的表現對象。這就是說,我們在面對不同的對象就會產生不同的感受,有了不同的感受我們就應該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否則就達不到我們主觀表達的需要。畢加索就是個典型的例子。西班牙杰出畫家畢加索是法國現代畫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的藝術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選為自己的風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種變異風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 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 都能達到內部的統一與和諧,每次轉折都有名作問世,對現代西方藝術流派有很大的影響,被公認為享有世界聲譽的繪畫大師。他有過登峰造極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論是陶瓷、版畫、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戲。 在他一生中,從來沒有特定的老師,也沒有特定的子弟, 但凡是在二十世紀活躍的畫家, 沒有一個人能將畢加索打開的前進道路完全迂回而進。他一生畫風多變,幾度改變繪畫風格,他的藝術作品之所以多變,完全是為了表達自己感受的需要。比如,他在與他的情人相好時,就努力去美化她,當反目為敵時,就想盡千方百計去丑化她。“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劉西瑞:《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報》)。我們在進行寫生創作時是需要大膽地進行實踐的,不要局限于一種表現手法,要敢于創新,從不同的角度根據具體情況主動地變化表現手法,以實現藝術表達的需要。
總之,我們在進行風景寫生時,應當盡可能地發揮我們的主觀性,根據不同的對象選擇適當的表現手法。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來。
參考文獻:
[1]《人文素養讀本》編委會編.梵高與畢加索對話[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4.
[2](德)杜貝著;張言夢譯.表現主義藝術家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3]李行遠著.印象派畫傳[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阮建勇,男,重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0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巴渝文化與黑白木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