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哲學”表面字義理解,即為藝術和哲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即為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哲學是人類較高深較嚴謹的一門學科,藝術是感性的 化身,這兩門學科的結合難度就可想而知了。
在如今二十一世紀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藝術變得五花八門,有些人認為求異便是藝術的體現和發展方向,于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非主流”,那些不健康的流行曲、頹廢的搖滾和部分變態的抽象畫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不斷充斥著人們的聽覺和視覺,真正的藝術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藝術將何去何從,這不由值得我們深思。
藝術是一種精神屬相,也是一種社會現象。
作為從事藝術學習的一員,對如今藝術領域中存在的雜亂現象而感到真切的悲痛。有人說藝術走到了盡頭,多數人還是認為藝術不會窮盡的,現在藝術只是徘徊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從,需要一盞啟明燈指引它的前進,而這便是“藝術哲學”的任務。
何為藝術哲學呢?黑格爾的巨著《美學》按流行的說法以“美學”為名,但黑格爾指出:“我們的這門學科的正當名稱卻是‘藝術哲學或者確切一點美的‘藝術哲學。”在黑格爾看來,“美學”即為“藝術哲學”。
從“藝術哲學”表面字義理解,即為藝術和哲學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即為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一門學科,哲學是人類較高深較嚴謹的一門學科,藝術是感性的化身,這兩門學科的結合難度就可想而知了。德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理論家奧·史雷格爾曾經說過:“普通被稱為藝術哲學的東西,常常缺乏兩者之一:不是缺乏哲學,就是缺乏藝術。”
再次有必要給大家介紹兩位對“藝術哲學”作出重大貢獻的人:黑格爾和丹納。黑格爾對藝術哲學最重要的貢獻是把辯證法應用到美學的研究領域,為美學鑒定了全新的歷史分析法,丹納則把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轉化為具體的藝術鑒賞和創作方法,豐富了文藝理論的庫藏。
那么“藝術哲學”對藝術發展的任務是什么呢?藝術哲學的任務在于從藝術的高度說明藝術的本質和作用,從而引導藝術發展的方向,讓人類文明不至于走偏,這就是“藝術哲學”的任務。
很少有哪位藝術家是先在理論上搞清了“什么是藝術”這個問題然后才開始創作作品的。而且,即使搞清了理論性的問題也不見得藝術家的創作就能夠成功,所以直到這21世紀對這門本應該受到藝術界高度重視卻沒有受到重視,甚至收到了藝術家的輕蔑和厭惡的學科我們必須予以重視。
古今中外不少藝術家都曾對藝術的本質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的思考,也發表了很多珍貴的見解,有的還寫了系統的美學巨著,很多有責任感的藝術家對“藝術哲學”問題還是很重視的,如席勒的《審美教育》,列夫托爾斯泰的《藝術論》,中國國畫大師石濤的《畫語錄》等等,這些大師之所以寫這些理論性的文章是因為他們明白理論性的東西對一個藝術家是很重要的,是整個藝術發展的方向,它雖然不能保證創作者的作品一定能成功,也不能代替具體的創作實踐,但它能給藝術家之處前進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標,幫助藝術家創作出更有價值的藝術作品。
只要不把藝術當做單純的技術或單純的謀生手段來看待,誠然藝術創作是對人類生活有重要意義的一種崇高的精神活動,并且有它自身的規律,那么“藝術哲學”研究的意義是抹殺不了的。
劉綱紀先生在他的名著中說過:“對藝術哲學表示輕蔑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某種不正確的藝術哲學表示反抗,另一種則是出于無知。”
對“藝術哲學”采取否定態度的一個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聲稱“藝術哲學”是完全脫離藝術家創作實踐的抽象空洞的沒事在意義的虛構理論,根本解決不了藝術家或藝術作品的問題,沒有任何一點實際用處。毫無疑問,如果一種藝術哲學卻是完全脫離藝術創作實際的虛構,那確實無意義和價值可言,但那如果是相反呢,那藝術哲學的意義就不言而知了,通過哲學思維的嚴謹,和辯證法的分析藝術,是完全沒有脫離實際的,也不能脫離實際去研究“藝術哲學”,那樣也不可能研究的下去。
每個人對美的理解和認識都大不相同,但我們都知道大多數人認為美的東西都是有同感的,這說明什么,美跟其它事物是一樣的,都有人沒法界定的尺度,這個尺度就是美的規律,美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是可以研究的,但過程是很艱辛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丟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美這個感性的東西只有去用哲學這種感性的分析才能找到他的規律找到它的精神所在,這就是藝術哲學的魅力。
創造藝術作品就如建造一座城堡,工程師的能力再大,如果沒有圖紙,再大的工程也將沒法正確建造,沒有預定的藍圖只有蓋小瓦房了,學習藝術哲學就在于此。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M].朱光潛(譯者).商務印書館, 1996.
[2]劉綱紀.藝術哲學[M].出版社:武漢大學, 2006.
[3]席勒.審美教育[M].出版社: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譯林出版社2009.
[4]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M]. 譯者:張昕暢,劉巖,趙雪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
[5](清)石濤著,俞劍華注譯.畫語錄.圖書出版社: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孫泉明(1988-),男,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09環境藝術設計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