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想政治課的復習應重視方法的選擇,好的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必要把學法指導納入教學視野。
一、夯實基礎,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全面準確地把握每課的知識點——使知識達到“爛熟于心”
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知識點是由概念和原理構成的。因此,學生在復習中不僅要全面把握每課講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而不遺漏,還要準確把握住每一個概念的內涵、處延以及原理的科學內容而不曲解。學生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知識點歸納不科學、不完整,丟三落四;比較注重機械記憶,忽視真正的理解和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應按基本概念和原理兩大塊來整理知識點,以便對知識的把握既清楚又完整;面對概念、原理本身,側重閱讀分析,以便準確理解。如規律的講解,緊緊抓住概念中的“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與臆造的、現象的、偶然的聯系的區別,通過列舉具體事例進行對比,如“8”和“發”,“日出日落”、“守株待兔”等,學生會記憶深刻。
全面準確地把握每課的知識點,不僅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改變只動眼、不動手、不動腦的壞習慣,而且對每課知識達到“爛熟于心”,從而為學好課本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明確清晰地把握每課的知識體系——使知識達到“成竹在胸”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材,都是由一定的知識體系構成的。任何一個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概念、原理有密切聯系。如果能讓學生準確抓住編者的意圖,弄清一框、一課、幾課乃至一本書的網絡體系,使學生在“整體”中學,這對解決問題是很有幫助的。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實現這一目標通常的做法是指導學生編制知識結構圖表。學生在制作圖表中比較棘手的問題是:弄不清知識之間的聯系,不善于把繁雜的知識條理化、網絡化,分不清主干和枝杈之間、枝杈與枝杈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處理不好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三、由點到面,使知識形成網絡
在編制知識結構圖表時,指導學生理清頭緒、線索,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進行歸類,把知識由點到線進而到面貫穿起來,在頭腦中確定每個知識點的坐標位置。然后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整理編制,再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講評,并提供比較好的編制思路和圖表。這種做法對每一位學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幫助。許多學習較差的同學都有這樣的感受:書已經看過好幾遍了,打開書感覺沒有什么是不熟悉的,一合上書又說不出來書上寫的是什么。教師要求對不懂的地方提問,他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好問的,幾乎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可是,一到考試就露了馬腳,對一些最基本的知識都沒有理解透,甚至考的就是教科書上的例題他都不會做。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按冊子便在,掩了冊子便忘”。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完整地把握知識體系,在頭腦中沒有真正建立起知識網絡,許多需要在大腦中立即再現的知識還停留在簡單的再認階段。這樣的同學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就像“傻子猜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科學的學習方法應該是,一邊學習一邊理解記憶,歸納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明確哪些知識是“點”的知識,哪些知識是“線”的知識,哪些知識是“面”的知識,然后把這些知識歸納成網絡,從書本上移到紙上,再從紙上移到記憶中,最后用已把握了的知識去解題,提高基本技能。這樣,既可避免記憶過多沒有用的知識,又可以防止把有用的東西漏掉,即所謂“不雜不漏”,從而真正實現使書“由厚到薄”,直至把書“扔掉”。
四、教會學生掌握必要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技能
在夯實基礎和清晰把握每課的知識體系的同時,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俗話說“以不變應萬變”。教師要教會學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各類題型的解題方法(思路),要教會學生做一個有心人,引導學生在解答典型高考試題的過程中悟出方法和技巧,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高考政治試題是通過提供一定信息來考核規定的能力目標與要求的。提高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是學生正確解答問題的前提條件。
2、培養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高考試題提出的解題要求通過所設置的問題體現,問題一般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所以首先要提取出理論、實際和聯結點三個部分的關鍵詞。理論部分抓“范圍關鍵詞”、實際部分抓 “ 主題關鍵詞”、 聯結點部分抓“方向關鍵詞”。
3、培養學生針對不同題型的特點采取有效解題對策的能力。如解答選擇題時,我們主要遵循以下六個原則。一是“直觀性原則”,即最能直接表達或說明題干意思的題肢入選,間接說明或引申意義的一般不選;二是“整體性原則”,即能從整體上全面說明題干意思的入選,只能說明局部意思的不選;三是“根本性原則”,即能從根本上回答或最為深刻地回答題干問題的題肢入選;四是“對應性原則”,即題肢強調的意思和題干意思對應或一致的入選;五是“角度性原則”,即兩個或兩個以上題肢都符合題干內容,則符合設問角度的入選;六是“合理性原則”,即有些選擇題要靈活運用幾項原則才能解答。當然,能否答好選擇題,還取決于是否多做練習,并在練習中總結和反思,在實踐中增加經驗和技巧。
五、根據學生特點,堅持檢查、鼓勵齊頭并進
第一輪復習主要是遵循章節或單元復習知識要點、考點,從例題講解到練習鞏固,從檢測講評到查缺補漏。隨著復習內容的拓展,許多學生往往自覺不自覺地輕視課本,認為看不看書無所謂,背不背理論關系不大,進而拋棄課本,結果導致理論水平明顯下降,解答客觀題缺乏理論依據瞎蒙,解答主觀題言之無物胡亂寫。此時教師絕對不能對學生失去信心,要對學生充滿希望,把學生的這種毛病看成是高三學生復習期間的一個必經階段,同時能通過一定的練習幫助學生回歸課本。為了讓學生重視課本的復習,從復習必修一教材開始就實行復習一課或一個框題或幾個框題的知識點后,下一次上課時用10分鐘的時間進行檢測,并即時收齊批閱評分,因為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原理的再現,沒有和具體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所以大多數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生看著自己的作業本上也有80分、100分的記錄感到很高興,還能找回一部分自信,這種做法也達到了督促學生即時記憶,夯實基礎知識的功能。
雖然教給了學生對不同類型的題的解答方法,但是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還是養成了只做選擇題不做非選擇題的不良習慣,針對此現象曾經進行過批評,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后來與上屆高三政治老師交流取經,獲得了很好的指點:一是可以讓學生將解題思路回答出來,只需要寫出要點即可,這樣可以節省學生答題的時間,學生對此方法很贊成,也樂意接受;二是可以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當堂完成,先練后講,寧肯放慢復習進度,讓學生先自我理解消化再進行分析講解;三是,根據學生的自尊心理,回答問題時指定某一學生,因為擔心自己回答不上問題在全班同學面前傷了自尊,就會提前認真完成習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效果比較顯著,無論是框題練習還是課時檢測以及單元跟蹤檢測題,大部分學生都能按自己的理解做出解答,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點評,肯定正確的觀點,指出錯誤和未考慮的觀點及其原因,這樣得出的答案,學生記憶很深刻。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在對新教材的復習中,重視學法指導和教法的新選擇,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克服學法中存在的種種弊病,而且教師把“授魚”與“授漁”結合,也愈受學生的歡迎。
(作者簡介:陳萍,陜西安康人,漢濱高級中學一級教師。)